
1.镜境
刘小梅/山西
一尊佛镶金端坐庙宇
我趴在门缝,踮脚向里望
--您的光,透着清凉
《金风玉霞》点评:三行构筑出庄严与卑微的对峙:佛光清凉,庙门高耸;而“我”在缝隙间踮脚窥望。“镶金”与“趴”的视觉落差,瞬间点染出信仰的崇高与凡俗的虔诚距离。结句“清凉”以触觉写佛光,更显圣洁超然,使微尘般的仰望者亦得沐恩泽。孩童视角的纯真,让神性光辉从门缝流淌至心间。
2.镜境
龚小猪/湖南
一面透明之湖
却深不见底,浮于水平面
是那些即将沉滤的真相
《金风玉霞》点评:这首短诗以“透明之湖”为镜,构建出虚实交错的认知寓言。首句看似平静的描述暗藏杀机——“透明”本应象征澄澈,却与“深不见底”形成悖论式对峙,揭示表象与本质的永恒裂隙。
“浮于水平面”五字精妙如刀锋。物理常识中物体或沉或浮,而“即将沉滤的真相”却悬停于临界点,赋予静态水面以动态的审判感。这种悬置状态恰似人类认知的困境:我们所能触及的“真相”,不过是沉入永恒黑暗前的短暂漂浮物。
“沉滤”一词炼字绝伦。“沉”指向重力牵引的宿命,“滤”暗示筛选净化的可能,矛盾的张力撕开存在本质——所谓真实,不过是正被虚无吞噬的残片。当水面成为真相的处刑台,透明性本身便成了最深邃的伪装。
全诗如投石入湖:表面涟漪是词语的震荡,深处暗涌则是哲学叩问。当镜子退去金属镀层,显露出液态核心时,照镜者终于醒悟——凝视深渊者,早已身在深渊中央。
3.镜境
忘川/甘肃
光的谎言,如此平整
我们互相指认
你是我最笔直的深渊
《金风玉露》点评:这首三行短诗以极简的意象搭建出深邃的镜像迷宫。起句“光的谎言,如此平整”便颠覆常识——光本是澄明的象征,却被赋予“谎言”的属性,而“平整”一词暗示其表面完美却暗藏欺骗性,如同镜面光滑却虚幻的本质。
“互相指认”精准捕捉镜像关系中自我与他者的悖论:当我们在镜中确认自身时,实际已被反射的虚像所定义。这种指认是双向的囚禁,揭示出认知的困境——主体在追寻本质时,始终在与扭曲的投影对话。
结句“最笔直的深渊”堪称神来之笔。“笔直”呼应镜面的几何精确,而“深渊”直指存在的虚无内核。垂直向下的意象既像镜框的直线,又似吞噬光的黑洞,将光学装置升华为存在的隐喻。当深渊以“你”的面目呈现,亲密关系中的异化感如冰裂蔓延。
全诗以镜为刃,剖开认知表皮:我们拥抱的光明或许只是精心打磨的谎言之幕,而最深的坠落,恰恰始于对“真实”的虔诚凝视。
4.镜境
王佐臣/上海
病句在像素中打捞理由
光学难筑理性疆界
缩影常诘问被真相遮挡深度
《金风玉露》点评:诗人以“病句”喻指认知的先天残缺,“像素打捞理由”揭示数字时代真相的虚妄拼凑。“光学难筑理性疆界”道破技术理性的局限,而“缩影诘问被遮挡的深度”,则让镜中虚像发出哲学拷问——当镜像取代实相,我们叩问的究竟是世界,还是自身的认知牢笼?

5.镜境
陈振芳/河北
我的影子被玻璃咬住
每个褶皱都在模仿
衰老的,年轻的,另一个我
《金风玉露》点评:这首三行诗以暴力美学撕开镜像幻象。“咬住”将被动反射变为主动吞噬,玻璃化作利齿森然的兽,影子成为被钉在镜面的标本。褶皱的“模仿”更显荒诞——衣物纹理尚能复刻,而“衰老与年轻”这对时间仇敌竟在镜中荒谬共存。
“另一个我”如冰锥刺破认知:当褶皱在模仿中扭曲变形,三个“我”(此刻肉身/过往青春/未来衰朽)在镜面叠加。镜不再是映照工具,而成为肢解主体性的刑场——它咬住影子时,也咬碎了时间连贯的脊椎。
全诗如棱镜爆裂:那些飞溅的玻璃碎片里,每个镜像都是被时间啃噬的残骸。我们终其一生试图在镜中辨认自己,最终只看见无数个“我”正互相篡改。
6.镜境
万年/四川
拾起光的碎片
每道棱角里
都站着一个黎明
《金风玉露》点评:这首短章以澄澈的意象构建出令人屏息的瞬间。题目“镜境”巧妙谐音“境界”,又暗示了镜像般的光影世界,为全诗奠定了虚实相生的空间。
首句“拾起光的碎片”令光芒可触可感,灵巧地将无形转化为具象存在。随之“每道棱角里”承接“碎片”的物理属性,又悄然引向转折——棱角之内竟“都站着一个黎明”。此处“站着”赋予黎明以生命的姿态,使其成为微小空间内庄严的守望者。此句以微观棱镜收纳恢弘晨光,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创造张力,在碎片与整体之间建立神秘联系。
全诗仅三行却蕴含多重维度:既是物理光学的折射之舞,又是心灵对希望碎片的珍重采撷。棱角可喻人生曲折处,黎明则象征希望永恒不灭——于微隙间洞见浩渺,于幽暗中握持初曙,正是这首精微之作的深邃之境。
最终以微小棱角盛放天地晨光,让有限碎片折射无限可能,在拾光一瞬照彻心灵与宇宙共通的澄明境界。
7.镜境
云惔风清/英国
亦真亦假亦幻的二意三心
时空里挤来攘去
光,唤醒昔日山水作证的誓言
这首同名之作以时空为熔炉,淬炼出镜像世界的混沌与澄明。开篇“亦真亦假亦幻的二意三心”如棱镜旋转,在矛盾修辞中折射出认知困境。当“时空里挤来攘去”,抽象维度骤然具象为拥挤人潮,“挤”“攘”的市井质感赋予形而上的哲思以血肉温度。
转折处光焰陡现——“唤醒昔日山水作证的誓言”,使全诗重心轰然沉降。“光”在此超越物理属性,成为穿透时空迷雾的觉醒力量。最妙在“山水作证”:既延续镜面映照功能,又将自然永恒与人事誓言缔结盟约。当誓言需要山水见证,镜中幻境便与天地大美达成神圣共振。
三行诗完成从迷惘到觉醒的跃迁:首句混沌意识如雾,次句时空挤压如刃,末句誓言苏醒如钟。在光的召唤下,镜中幻相终与山水真境血脉相连,照见人类在虚幻世界中对永恒真实的执着叩问。

8.镜境
雪翼/河南
我是个流浪在大梦中的孩子
肉体和灵魂是我的伙伴
我能感觉的到 但我看不见我
【金风玉露】点评:当自我分裂成“肉体”与“灵魂”这对伙伴,在意识之镜中游荡,那真正的“我”竟成了盲区。诗人如“流浪在大梦中的孩子”,点明主体处于精神漂泊状态——看似拥有伙伴,却陷入更深孤独。其中“能感觉的到”与“看不见我”形成强烈张力,感官的确认反而强化了本体认知的缺席。
短短三行,以简驭繁,在肉身与灵魂的古老对话中,凿开了现代人身份确认的焦虑深井:“我”竟在镜中永久缺席。这是何等锐利而荒凉的生存图景!
9.镜境
侯祺田/山西
把自己容进光里
世界万物不再冷清
瞬间能孕育出热烈与思想
【金风玉露】点评;诗人重构了镜面法则:非反射外相,而是让主体化为光源本体。当“自己”成为光的载体,荒寒宇宙顿成温热的子宫。这近乎道家“与天地精神往来”之境——肉身作灯芯,灵魂为光焰,在照亮尘寰的刹那,照见自身神性。
10.镜境
书含/西班牙
是我,亦非我
你在里面,我在外面
一步万里
金建民点评:第一、二句直白陈述,为第三句“一步万里”而发威铺路,此镜此境,时空的颠覆性,让读者自己去发挥。
11.镜境
诗匪/云南
面对心湖 谁不是自恋那那喀索斯
发现如此的帅锅 煮都不怕
何惧 投爱水仙花
【金风玉露】读:这首诗以解构经典为刃,劈开传统审美框架。在“心湖-镜境”的无限反射中,诗人宣告:真正的勇气不是逃避自我,而是将灵魂投入沸腾的自我认知之火中,哪怕化为水仙也要以根系紧握存在的本质。这种极致自恋,恰是对生命最悲壮的礼赞。
12.镜境
清山清水/河南
立我为像 痛悼三千繁华
路慢慢其修远兮
执言洞庭波下
【金风玉露】读:全诗在“立像”的静默、“痛悼”的悲声、“修远”的行旅与“波下”的沉没间形成强烈张力。短短三行,融个体于历史,汇悲情于山水,以古典意象为骨,现代意识为魂,在镜般的历史水面映照出繁华落尽后的永恒苍凉与深沉叩问,余韵悠长。
13.镜境
CANNY/山西
透过湖面 打马而来的过往
正排山般涌来
许你 谱山清或写水秀
【金风玉露】读:“打马而来的过往 / 正排山般涌来”,使无形记忆化作奔腾马群与汹涌山势,瞬间压向观者,沉重乡愁顿成可触可感的实体。
此诗如一枚棱镜:短小截面中,记忆的重量、湖光的幻变与创造的救赎彼此折射,唯以书写方能将其安放为可栖的山水。
14. 镜境
金风玉露/奥地利
平日里,你我平坐平起
理不清里外,左右,上下
偶听你一身唱,却不敢还我一把泪
【金风玉露】点评:“平坐平起”的日常图景,初绘出平等相处的表象。但“理不清”三字随即如墨渍滴落,浸染出“里外、左右、上下”空间感的全然混乱。此句不仅道出了关系定位的模糊难辨,更暗示了某种内在秩序的瓦解——原来表面对称的座椅之间,竟横亘着无法调和的混沌深渊。这恰似镜像的悖论:纵然物象对称,却始终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玻璃之墙,彼此永远触不可及。
第三句陡生奇变:“一身唱”的奔涌突然冲破了沉寂。这“唱”如灵魂的敞开,似生命热力的迸溅。然而“不敢还我一把泪”的收束,却使奔涌的情感骤然冰凝。此处“不敢”二字,如重锤击心,泄露出灵魂深处对情感袒露的畏惧。那欲坠未坠的泪珠,悬于心灵之渊的边缘,其千钧之重,不源于无感,而来自深恐倾吐会打破某种平衡的惊悸——原来最深的孤寂,并非身处无人之谷,而是当对方已全情歌吟,我们却仍困在自缚的茧中,噤声如哑。
诗题《镜境》因此获得了双重照彻:既是物理上看似相近的映照,更是心理上彼此探测、试探却难达深处的困局。镜中之境,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若天涯;那声已入耳的歌,照见的却是泪珠欲落还休、心灵欲近还远的永恒怅然。
诗在“不敢”之后戛然而止,却将心灵踟蹰的回响长久留在读者心中。我们于镜前相对,在歌声中各自垂首,那滴未落之泪,最终成为所有欲言又止者共通的无声语言,在寂静中映照出人类灵魂深处难以逾越的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