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奉年(广东)
在中国当代画坛,骆阳叶的山水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个人风格独树一帜。他将传统绘画的笔墨精髓、意境追求与哲学内涵融入创作实践,在丹霞山水的独特语境中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笔墨技法的传承到题材意境的拓展,再到哲学思想的渗透,其画作中的传统元素如同一条隐秘的脉络,串联起古今绘画的精神纽带。
笔墨技法:千年传承的线条与墨色交响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骆阳叶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研习与创新,构成了其作品最鲜明的艺术底色。在他的笔下,墨色不再是简单的色彩替代,而是承载着物象质感与空间层次的重要语言,这正是对传统"墨分五色"理念的当代诠释。
传统中国画讲究"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通过笔锋的提按顿挫与墨量的枯湿浓淡,在宣纸上构建出丰富的视觉层次。骆阳叶描绘丹霞山群峰时,深谙此道。他以焦墨勾勒山体轮廓,如刀削斧劈般刻画出丹霞岩石的坚硬质感;转而以浓墨渲染岩缝褶皱,让山体肌理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再以淡墨铺陈远山,使群峰在朦胧中延伸出悠远的空间;最后以清墨晕染云雾,让坚硬的山石与空灵的水汽形成奇妙对话。这种墨色的递进变化,不仅精准呈现了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地质特征,更将传统墨法中"以墨代色"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无需丹青敷彩,仅靠墨色的浓淡转承,便让群山在画面上呈现出立体感与生命力,仿佛观者俯身即可触摸到岩石的粗糙纹理,抬头便能望见云雾掠过峰峦的轻盈。
线条作为中国画造型的核心手段,在骆阳叶的作品中展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张力。他的线条兼具黄秋园"以书写入画"的骨力与《芥子园画谱》中规范的笔墨程式,又融入科班训练中精准的素描造型意识,形成了"刚劲中见灵动,规矩里藏生气"的独特线条语言。描绘丹霞山的悬崖峭壁时,他以中锋行笔,线条如铁线般刚劲挺拔,笔锋转折处棱角分明,将山体的雄伟与坚实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勾勒山间林木或流水时,线条则忽然变得柔韧灵动,笔锋轻转间带着自然的韵律,仿佛能听见树叶簌簌作响、清泉叮咚流淌。这种线条的对比与转换,既继承了传统绘画中"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美学,又赋予其新的表现维度——刚劲线条奠定画面的厚重感,灵动线条注入作品的生命力,二者相互映衬,让静止的山水在纸上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气韵。
题材与意境:地域情怀与虚实之美的当代演绎
题材选择与意境营造是中国画传承的重要载体,骆阳叶在这两方面既延续了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个人情怀。
以地域山水为创作母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传统。从黄公望以富春江为蓝本创作《富春山居图》,到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历代画家都将地域山水作为情感寄托与艺术表达的载体。骆阳叶选择家乡粤北的丹霞地貌作为核心题材,正是对这一传统的深情回应。丹霞山作为岭南山水的独特代表,其赤壁丹崖、孤峰窄谷的地貌特征,在传统绘画中鲜有系统呈现。骆阳叶以数十年的观察与写生,将这片土地的地理风貌与地域文化融入笔端:他画锦江绕山而过的蜿蜒曲线,再现了岭南山水的灵秀;他画阳元石的奇崛造型,暗含着粤北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他画古寺藏于丹霞深处的静谧,传递出岭南禅意文化的空灵。这些作品不仅填补了传统绘画对丹霞地貌表现的空白,更延续了"画家以家乡山水言志"的创作传统,让地域题材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意境营造上,骆阳叶深得传统绘画"虚实相生"的精髓,在画面中构建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空间。传统中国画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对物象的逼真再现,而在于通过笔墨营造出能引发观者联想的意境,留白与渲染的结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骆阳叶的山水画中,这种虚实处理达到了精妙的平衡。他常以浓墨重彩渲染山体的实存形态,岩石的纹理、树木的枝叶、路径的转折都刻画得清晰可辨,构成画面的"实";而山间的云雾、远处的天际、林间的空隙则多以留白呈现,仅用淡墨轻扫出朦胧的轮廓,形成画面的"虚"。这种处理让观者的视线在虚实之间自然流转:目光触及实处时,能感受到山水的具体形态;移至虚处时,想象力便被充分激活,仿佛能透过留白看到云雾背后的远山,听到林间隐藏的鸟鸣。
尤为精妙的是,他将岭南气候特有的湿润雾气融入虚实处理中。丹霞山常年云雾缭绕,骆阳叶不直接描绘雾气的形态,而是通过山体边缘的虚化、林木轮廓的模糊来暗示雾气的存在,让实有的山水在虚的氛围中若隐若现。这种处理既符合传统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追求,又精准捕捉了丹霞山水的地域特征,使画面意境既具传统的空灵悠远,又带着浓郁的岭南气息。
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与诗画交融的精神传承
中国画历来注重"画以载道",将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融入笔墨之间。骆阳叶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其哲学思考与文化修养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与诗画交融的追求,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山水再现,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在骆阳叶的画作中得到了深刻诠释。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在绘画中体现为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入。骆阳叶深谙此道,他坚持"以自然为师",每年数十次深入丹霞山写生,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山水变化:春看新绿漫山,夏观云雾蒸腾,秋赏丹崖映日,冬感山骨嶙峋。他将这些观察与感悟内化为心中的山水,再通过笔墨外化于纸上,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在他的画中,看不到人为雕琢的刻意,只有山水本真的样貌与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岩石的纹理中藏着岁月的沉淀,流水的形态里带着生命的律动,林木的姿态中透着自然的智慧。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感受到自身与自然的联系,仿佛置身于丹霞山的怀抱中,体会到"人在画中,画在自然中"的和谐境界,这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演绎。
作为著名诗人,骆阳叶更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艺术追求推向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其中诗与画的交融是核心,意在通过文字与图像的互补,拓展作品的审美维度。骆阳叶的画作本身就带着诗歌的韵律与意境:画面的构图如诗歌的结构,有起承转合的节奏;笔墨的变化如诗歌的意象,有虚实相生的韵味;意境的营造如诗歌的余韵,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常为自己的画作题诗,诗与画相互诠释、彼此升华。一幅《丹霞晓雾》中,他画晨曦中的赤壁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题诗曰:"丹崖破晓雾如纱,石径蜿蜒接紫霞。昨夜山风梳万木,今朝啼鸟唤春华。"诗句描绘了画面未直接呈现的听觉(山风、啼鸟)与时间(昨夜、今朝),让静态的画面延伸出动态的时空感;而画作则将诗句中的"雾如纱""接紫霞"转化为可视的笔墨形象,让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的依托。这种诗与画的交融,不仅继承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更赋予其当代文人画的新内涵——诗人的敏感与画家的视角相互碰撞,让作品既有文学的深度,又有视觉的美感。
骆阳叶的画作,是传统绘画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延续。他以笔墨技法为骨,承续了千年中国画的造型智慧;以题材意境为脉,连接了地域文化与传统审美;以哲学思想为魂,传递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永恒思考。在他的笔下,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精神根系,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又在当代的阳光雨露中萌发出新的枝叶。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无限可能——唯有深入理解传统的精髓,才能在时代语境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这或许正是骆阳叶画作给予当代画坛最珍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