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水日光》
作者:相炜宁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县城内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出城北门径直来到六十里的地方,东庄相家村便豁然展现在面前。村庄不仅文明富裕,风景还异常优美:青山廓外斜,白水绕东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村中多杂树,花香扑鼻来。而来客呢,既不游山也不玩水,只为拜访一个雅号渭水湍湍的好友,好来听他的一席茶话。话说过去与现在,鼓舞人心。 礼泉历史上的人文影响比较起邻近的泾阳、乾县、三原,以及兴平、永寿似乎相形见绌,但作为盛唐遗迹的昭陵却声名远播。改革开放以来,在唐昭陵的山脚下别出心裁地建成了多姿多彩、的农家乐一一一袁家村。它的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到现在已经天下闻名了。因它成功的现实观感,邻近的各县也效仿了不少的农家乐出来。不过一个个都好景不长,逐渐衰败萧条下去直至倒闭。在此不能不说除了先人一步的远见卓识之外,还有那冥冥之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起作用。这袁家村的旅游产业尽管很盛大,但终归只是一个点的辉煌,放眼全县经济发展趋势却使人心灰意冷。
同任何事物一样,响彻全国的礼泉苹果产业已经被更加优生的陕北、甘肃所超越。而本县由于遍地过饱和地栽植,优良的苹果生态环境也已经时过境迁。现在要作务出早年那样高的商品率,却表现出事倍功半。
未来经济的振兴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希望经过政府群众的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在今天举国上下日新月异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来。
以上是他对礼泉县当前经济状况的介绍,而下边所要叙述的是他幻年时的生话情景。一一一《春水日光》是他借代来表示哺育他身心幸福的东西。春水表示生活中的人和物,日光表示影响生活的社会力量和文化意识。于是春水日光它自然代表了生活中的全部要素,我们觉得谁也跳不出同样的这个圈子。唯有拿诚心对着天地做事才不至于混沌。接下来他开始了对已逝岁月的回顾。
三月天
阳光柔媚风儿轻
百花艳来麦苗青
布谷啼呀柳色深
春水候来镜中人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陪着大妈去村外洗衣裳
挎竹篮,提搓板,挟棒棰
说说笑笑走到村南的柳树下、涝池边
可爱的春水泛着明亮的日光在荡漾
浮光掠影晃着你来晃着她
揉呀揉,锤呀锤
说呀说,笑呀笑
心情快活,水儿清
洗起衣来不费力
衣服洗净何处晒
四围的花草净又美
蝴蝶飞来了,蜜蜂、金雀又飞来了
是谁招呼的它们来凑热闹
还不就是那衣服含香的蒸汽让它们嗅着了…
这是多次在我的梦中出现的儿歌。桴鼓相应的便有一群春装艳丽的大姑娘在涝池边说说笑笑揉洗衣服的场景出现。一一一哦,感悟起来了!这可不就是我儿时的生活情景么?原来我是在梦里回到了我的幼年时代。顺天承运,现在我务必得把我幼时的乡村生活做个描述。用以纪念昔日的人和事。同时它与上文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展现: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心里活动和生活情态。
家乡的地貌东高西低。北面五六里的地方横亘着长长的莽山,村东泾河的彼岸绵延着巍峨秀丽的嵯峨山。嵯峨山下是泾河一眼无涯的流水。河的西岸是比较平坦广阔的良田沃野,也就是家乡的所在地。我那村庄就建在泾河的西岸塬上。当你站在高处向田野眺望,会看到绿色苍茫的原野上分布着色彩不一的各色庄稼。三月里盛开的各色鲜花把大地点缀得异常明艳。家乡虽然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但由于倚山傍水,降雨丰沛,因而生态环境倒也是无比的秀美。那时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景观,就是围绕着村庄留有不少生机盎然的草地。据说这是特意用来放牧和举办集体活动的。集体活动当然是指在祠堂门前的祭祀以及在大庙前的祈祷,还有春节过后的耍社火。同时说不定还是为未来村庄的扩建有所考虑。只要是在村中长大的人,其童年的乐趣无不与这些草地相关联。小时的我就时常与村中的小伙伴在草地上玩各种游戏,追逐嘻闹,打兔子洞,捉昆虫,躺在宿生的青草上仰望天空,看乌鸦展直双翅在晴朗的高空不懈地练习悬停,大人把这称为“驱水”。傍晚的时候,我们集体数星星,找流星;夏夜的时候,我们追萤火虫;冬日里,我们练武术,打雪仗。春天,不是采草药就是挖野菜。野菜的名目可真多,难以计数。一件令我们感觉好笑又自豪地是,城里人把那当做宝一样的荠菜,在我们眼里却不屑一顾,因为我们所挖的每一种野菜都要比它可囗又富含营养。比如那“勺勺菜”“锯齿菜”“群亳毫”“麦花瓶“羊蹄甲”等真是举不胜举。
当我长到十周岁的时候,时光开始步入到八十年代。一个全新的时代光景随即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给了我们莫大的希望和鼓舞。这里的我们无疑是众多的,但我所忆及的只是时常陪伴我母亲一起洗衣聊天的几位女性和两位向我传授知识的男人。一一一那时年长我六岁的梅花姐住在我家对面,与她们家同院而居还有一户,那可是我们村民国时唯一的大学生,名闻暇迩的相九皋先生。此时他还未退休,仍在县城高中教书。往南是三哥一家,三哥年前刚娶了我们的新三嫂。三嫂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聪明能干,同时又善于穿戴打扮。恰逢新婚不久,红装亮丽,越发显得美丽动人。她生有一张丰满白皙的面孔,明澈传神的大眼睛时常含着羞涩的微笑。她娘家是城里人,因而穿着是很入时的。她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陬地方带来了不少的新气象。
我家的南隔壁是蛾子姐家,与她家毗邻的是我们的五妈一家。她有个女儿叫莲花,长我两岁。
那时我们的村庄还很小,较长的街道就只有我们门前的这一条,窄窄的街巷宛如胡同一样。街道是南北向的一条直街。在它北端的门户地方生长着两株古槐,树龄怕至少在几百年以上。村中的人们引以为自豪,认为这是村史文明的象征。参天蔽日的树冠是鸟雀的天堂,成群噪闹不休的杜鹃、红爪红嘴的乌鸦、蓝色的野鸽子、白肚子的喜雀、叫声催人勤快的布谷鸟、甚至猫头鹰、隼一类都是它上面的常客。古诗上“绕树三匝”的情形还真有其事,不过那只是乌鸦和老鹰的喜好。
村南不远的地方有个面积宽大的涝池,离涝池不太远的西南是生产队的饲养室和羊圈。圈养着羊和各种牲口。它们时儿几声的长鸣可真是乡村生活气息中无可替代的佳音。环绕着涝池生长着二十多颗高大的柳树,树是地道的土柳,形态十分优美,与当今公路沿岸那没精打采的病柳真是相差天渊。学校和商店设在村外西边的大路边,两两相对。两边的村口有道路伸向学校和商店。乡间的地理和我幼时相亲近的人物留给我的铭感很深。我要不胜其烦地把她们大书特书下来。
往事总是值得回味的,尤其是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留给人的记忆更是难以忘怀。那时我们乡村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极其简陋。几乎看不到工业文明的影子,差不多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田地上的劳动完全依靠牲口和人力;建房砌墙的材料用的是人力用石锤打就的“胡基”,屋顶的瓦片以及做地基时非用不可的砖块,也是手工烧制的。村中的砖瓦窑就位于村外南端的高地上。那时人们身上的穿着也大多是手工业的土制品,土布斜襟的上衣是男人们最普遍的正装。土布着色的颜料用的是“稿子”,熬煮染色时的器物别无选择,就用家中日日煮饭的大铁锅。未经上色的土布我们把来叫做葱白竹布。直接穿着葱白竹布衣服的人司空见惯。那时的商店叫供销社,在全乡几十个自然村落中仅仅只有一所,一般被照顾在乡里核心的大村庄。幸运的是我们的村子就是它的座落地。人们前去购物除过极普通的日用品:洋火、洋碱、洋蜡、洋烟等不受限制以外,其余差不多都要凭票据购买。票据有油票、粮票、肉票、布票等。为何要这样呢?一句叫人伤感的回答:因为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太过落后,导致商品供给太过短缺,而同时人们又太过贫穷。一一一那么弄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跑去请教九皋老先生。他回答我说,这是历史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只怪我国以前的封建王朝结束得太迟。有可能发展岀科技文明的资本主义,刚处于萌芽阶段就被封建势力给扼杀了。结果造成几千年以来在人类发展道路上始终遥遥领先的我们这个华夏民族在近代反而止步不前了。这个止步不前可是在关健时刻的止步不前。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时刻。一句话,当洋人从手工业作坊的制造方式脱骨换胎地发展到了用机器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化阶段,而我们大清政府还陶醉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自以为得计。当人家一边改良机器设备,一边通过进行物理的、化学的各种实验研究来获得科学知识,凭科学知识和新设备来不断搞发明创造。而同时期的我们呢?只知道除圣贤书外无学问,一味沿袭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而不去创新。不愿睁眼去看人家和学习人家的长处。哪能懂得自然界中还隐臧着可以解放人类劳动的科学知识。人家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觉悟出来的科学知识,以其为原理发明制造了各种机器设备出来帮助人类制造生产工具及运输工具,使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早早地走出了蒙昧时代。而我们呢还一直僵固在封建阶段的农耕文化上,自以为高明。真不知国外有国,人上有人。对世界大势的认识麻木在坐井观天的见解里而不自知。哪能了解人类智力的出彩场其实是科学技术的贡献。生产力才是我们人类的“救世主”。老师对我的讲解,我虽然不能完全听得明白,倒也有了十之七八的悟解。我们把生活落后的原因归结到近代封建朝廷思想的不开化上。这思想的茧房无疑束缚了全体社会成员劳动的手脚。
那时,一切外来的东西我们都给粘上一个“洋”字。开天辟地的是,就在我入小学读书没几年的时候,我们新社会的第二代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开始了解放思想与加强工业建设的“改革开放”。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开始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机械生产的工业品开始完全替代了手工土产。
上文提到的三哥本不是我们族里的人,他是在文革时同他父母一起逃难到我们村庄的江南人,据说他们系当地的名门望族。可是当流落到我们村上的时候,差不多已是一贫如洗了。借宿在村外废弃的窑洞里。他父母的精神显然受过伤害,来到我们村上为时不长双亲全都疯了,不久又相继离开了人世。于是只剩下他成了无亲无故的孤儿。我的父母很同情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善良勤快的原因。于是把他认养为义子。并把我们老宅斜对面的菜园分拨给他,那里有四间房屋。在他是异常感恩的,后来他与我们一家的感情俨然就象亲骨肉一样。按着我们族上同辈的大排行,我叫他三哥。他称我为八弟。
二爷死时,听说我的大姑已经许配给了邻村,眼看第二年就要结婚时却不幸染了瘟疫,竟早早地追随父亲而去。那时,我的碎姑姑据说也有八九岁了,按年龄当然是可以离开亲娘的掬育了。于是家里人劝我二祖母改嫁,但我那忠义爱人的二祖母不忍心与妯娌分离,更舍不下我的碎姑姑和我们这个礼教特别优秀的大家庭。无比忠义的二祖母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另寻人家的念头,把一生的仁爱和辛勤付出都献给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祖父辈所处的这个大家庭一门弟兄三个,虽然各个都已成婚,却始终不曾分家。即使后来分住在不同的院子,但吃饭和劳动都在一起。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曾祖父母那封建礼教严格的教导下处得十分和谐融洽。笃信封建礼教并且能做到严以律己似乎是我们这个家庭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一一一家里为着二祖母的晚年考虑,便把我父亲过继给二祖母做儿子。等二祖母将来老了好来赡养她老人家安度晚年。我的祖上也是很光耀的,祖父,亲弟兄三个。还在很年青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进了县学。三奶奶还是县长的女儿。爷爷们之所以能这样出类拔萃,听祖母说这得益于曾祖母娘家的“脉气”。什么脉气呢?曾祖母的娘家可是进士及第呀。然而,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在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亲祖父就过了世,他离世时才仅仅五十多岁,是含着一肚子苦水走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奔波劳累、矢尽了忠诚,文革时反而受到残酷的批斗,健康被折磨跨了。比他去世还要早的是他的大弟弟、我的亲二爷。二爷去世时不过三十出头。他的离世出于一次意外事故。这使我们全家上下悲痛不已,尤其难过的是曾祖父和曾祖母,听说因痛失爱子病得长期不能下床。事情的缘起还得由祖父闹革命说起。他很早就暗地里加入了党,曾在泾阳的安吴接受过系统培训,培训毕业返回时党发给了他一把手枪。这当然是负有神圣使命的。这枪对家里人来说,自然也是谁个也不知道的。不凑巧的是他的两个兄弟在翻找东西时无意发现了它。出于好奇,忍不住拿在手里玩弄起来,竟不知不觉地触发了板机,聚在一起的二爷也就不幸中了弹。

二祖母是我们家里最了不起的人物,她那出离了个人私心杂念一心为大家庭操劳的精神境界真是超凡脱俗、真是感天动地!我们全家上下都很爱她,敬重她。她之所以能够舍弃个人幸福而专注服务于孩子和大家庭。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执行者。封建文明在精神世界的优美光辉是被我的祖母放射了出来。大家感念她的美德,十分敬爱她。后来,在那缺衣少食的五六十年代尽可能多地挤出物品提供给二祖母,不使二祖母受艰难。现在,屈指算来祖母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九年了,但我在睡梦中还时常与我的好祖母相见。她依旧是那样的慈祥可亲。
在祖父的一代,兴旺起来的家业已是很丰厚了。然而时代进入新社会以后,我们所有的良田和部分宅院一个一个都变成了公共财产。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抱怨的。因为我的三个爷爷很早还在省城上学时就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思想上萌生了共产主义信仰,以后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成员。还在伪政府时期就先后加入了红色的那个党。干的是为社会大众谋幸福的事。我爷爷在兄弟中排老大,他被国民党逮捕的事,就发生在1934年的民国礼泉政府时期,当时他在伪县政府里担任秘书工作。私底下他是党的一名地下战士,做的是搜集情报和策反的工作。据家里人和后来的党史说明,他的被捕是出于叛途的告秘…当我长到晓得懂事的时候,三个祖父就只剩下了最小的三祖父。三祖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前期的职务是礼泉公安局的刑侦科长,后期的职务是咸阳市糖烟酒公司经理。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最使我们感到光荣的是:孤身进入西臧捉拿了建陵乡一个匪首归案。据说那时的西臧还处在解放的前夜,三祖父那回之所以能奇迹般地完成任务,多亏他过人的勇敢和智力。在三番五次的斗智斗勇以及说服之下,匪首被降服得五体投地,最后心甘情愿地缴械投降了,心悦诚服地愿意回乡接收审判。千里迢迢归来时多亏了甘肃公安厅的帮助。
礼泉县城有一所很知名的中药铺子,掌柜姓段。人称段七味。他家与我们是世交。我的父母便把我那位三哥托付给段叔裁培。三哥在药铺做小工,表现很是勤敏,深得段叔一家人地喜欢。后来我们那位三嫂就是段叔的大女儿。名叫段喜榕。
社会上每一种进步的缘起几乎都基于思想意识的觉醒与提高。我的幼年尽管是生活在封闭的乡村环境中,但祖辈在人生道路上的杰出榜样以及围绕在身旁人物的各种言语,却极早地激发了我对事物思考的兴趣。八零年以前,限于心智未开,对于社会的感知微乎其微,所留印象最深的只有农村民兵训练的一幕。时常在深更半夜会突然响起紧急集合的军号声,接着就有奔跑的脚步声从街上传来。这期间我对自然界树木花草虫鸟水与阳光的观察和兴致,几乎占据了我头脑的全部空间。我觉得自然界简直就是为我们人类天设地造的乐园,一切动植物皆为娱乐和丰富我们人类的心灵而生。它们同时又赐给我们芳香的食物。人类与它们的关系完全就是鱼与水的关系。那时的蓝天明净高远得超乎想象,那时飞禽种类多得让人目不遐接。可如今当你瞅着天空等上半天,除了偶尔飞过的几只燕子竟空空如也。自然界短短几十年的变化好不叫我们纳闷。
当生产力尚处在畜力阶段的时候,我们农村的生活节奏是从容缓慢的,人们的心灵是纯洁友善的。假使有一家人打墙盖房,几乎全队的人都会去帮忙。人与人之间很少有矛盾发生,生活得十分融洽亲切。在合作社的公社时期,人们对生活的欲望很低,因为土地属于集体公有,因而对生活的奢望无从谈起。大约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们所属的第二生产队才有了第一辆手扶拖拉机。
平静如水的乡村生活大概是在八零年的时候,开始了死水微澜地波动。三哥苏开江与三嫂段喜榕常住在县城生活。那时三哥已在县委当差,三嫂在县百货公司上班。他俩每月要照例回乡一天,这一天差不多都和我们呆在一起。夫妻二人每每要把县城接收到的外界消息讲给父母听。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俩提到土地承包。并说外省早承包的地方人们开始有余粮了。另外他们还提到了改革开放。旁听着的我好奇地问土地承包是怎么一回事?三哥说,“就是说把各队的田地按人口分配到各户,取消过去集体劳作模式变成由每户人家自主安排种植和劳动。这样大家就自由了,也能激起干劲。”不等我问他改革开放又是说的什么?他主动告诉我:“政府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的改革就是裁撤一切束缚工商业活动的绳索,解放人们思想上的旧观念,让人们放开手脚去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开放指的是让外国人来中国办企业搞工业制造。”三哥接着总结地说,“改革开放一句话,就是要人们从思想和手脚上放开胆子搞生产,不要去顾虑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我问三哥说,为什么突然要这样呢?一旁的三嫂笑着反问我,“八弟想不想每天能够吃饱饭,再不用把馍锁在柜里或吊在空中?”“当然想呀,连做梦都在想呢!”我看到不等我话音落地,无论是父母还是三哥三嫂,他们一个个眼里顿时都有了泪花。
在三哥三嫂下个月回来的时候,我追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纠缠了我很多天,让我困惑迷茫。“为什么要邀请外国人来我们国内开工厂赚钱呢?这不是要和我们本国的企业争市场吗?”三哥沉默了一会说,“八弟,你问得好。这真是无奈之举,只怪我们的工业生产技术比人家差得太远。要学习技术人家可不白给呀,只有拿市场换技术了。”三哥停顿了一下,安慰我说:“不过,八弟你放心,只要我们发奋图强,迟早有一天我们在技术上会反超发达国家的,到那时咱兄弟俩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我问三哥说,这改革开放的大国策由谁决定的?现场的父母和三嫂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说,“邓小平!”我看得出来一提到“邓小平”大家显得崇敬和高兴。父亲自言自语似的动情地说了一句:“他是引导我国走向转折点的一位伟人。十分了不起!”听到转折二字,我问父亲,“国家为什么要改变方向呢?”父亲教导我们说:“请牢记住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邓公大人是在深刻考察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后,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只有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才有望在今后地发展上追赶上先进,弄得好甚至会后来居上。追赶与超越的重任就寄托在你们年轻人的努力上。”听了父亲的话,我与三哥三嫂用力地点了点头。我忽然注意到三哥把头转向室外,目光聚集在一起,手掌也拳了起来。看得出来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去实现父亲的嘱托。
三哥本是做事极认真用功的一个人,后来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在本职工作之外练习写作,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把他那心灵深处洁净得有如山中的溪水一样美好的东西尽情地倾倒给社会,好来感动与滋长每一颗心灵向着文明与善良前进。
盼望着,很快到了八三年。家乡开始贯彻土地承包政策。虽然仅仅只是劳作方式的改变,即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家庭劳作,但是由劳动产生的收益却是天地之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一政策的伟大。同时万分敬仰制订这个政策的核心领导者,他带给我们生活的福利简直犹如春水与日光对庄稼的恩惠。他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真是入木三分。
土地分配到户没有几年,家乡又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苹果产业。这真是适材适所的英明决策,异常兴旺的苹果产业很快就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始终怀念着两个人,正是凭借他两位的高瞻远瞩和豪迈气魄才有了家乡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两位功勋者是谁呢?我们那时的县委书记王保京与县长刘润。家乡的苹果栽植就是在两位贤达的大力倡导下开始的。王保京和刘润无疑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奠基人。
时光流逝中,岁月的光景和人世的光景时时在变化着,但那些至诚至美的东西始终如春水日光一样明媚亮眼,而且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