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声一呼雷》
一部传承张氏家风教育的乡土文化佳作
张泽武
最近读了一本反映陈吴乡月山原村乡土文化的家书,这本书名叫《三声一呼雷》,该书介绍了在建国初期,月山原村张氏家族四个青年才俊张同声、张恒声、张振声、张虎林四人的生平经历,史实准确,考证严谨,是一本十分难得的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对传承张氏良好家风有着重大作用,值得一读!
首先,在此为您详细介绍月山原村张氏家族以及《三声一呼雷》传主的相关情况。

火石坡
在洛宁县城正南十五里许,有一座名不见经传形如金字塔的山头,巍然矗立,山坡上长满了翠绿的柏树,生机盎然,在山坡上遗落有很多石头,老百姓都称它为火石。自古以来,人们便称这座山叫火石坡。

在火坡下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月山原。在这个一百多口人的偏僻小山村,张氏家族世代生活在这里,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张氏家族历代先祖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奋耕耘,传递香火。

南望火石坡
火石坡,非同寻常。火石,作用非凡。火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石在, 火种是不会绝的。”有火就有光明,就有温暖,才有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文化从用火开始,火才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世上有火石坡在,月山原村人依然会守护火种,薪火相传,创造文化,传承文明。

月山原村张家是我的舅家,在我小时候,母亲曾给我讲起月山原张家的来历,张氏先祖兄弟两人迁徙于此,开辟家园,艰苦创业的故事。母亲经常给我讲起外曾祖父撵劳公自幼家贫,创家立业,历尽苦难,从一个普通贫寒农家子弟,从粮店学徒做起,胆大心细,吃苦耐劳,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到后来在陈吴街开设店铺,堂号“永生堂”,经营日用百货、食品、杂货、以及开设药店行医济世,以致家业日益兴隆。在那兵荒马乱之际,他与陈吴村张金铭、张敬铭等人合伙修筑陈吴泰山寨。后来,他在月山原村、陈吴泰山寨中建宅置田,安家立业。

鸟瞰月山原村
外曾祖父撵劳公继承祖业,耕读传家,重视教育,让子孙读书明理,以致张氏家族瓜瓞绵绵,子孙振起。解放初期,活跃于洛宁政坛的"三声一虎林"就出自月山原张氏家族,世人根据他们四人名字的谐音,誉称他们为“三声一呼雷(虎林)”。
"三声"是指张同声、张恒声、张振声,他们三人就出自于月山原南头外曾祖父张撵劳家族。张同声、张振声是张撵劳的孙子,张恒声是张撵劳侄孙。张虎林出自月山原北门张氏一支,书香门第,家道康裕,太学生、文武秀才,代有闻人。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月山原村张氏家族先后有二三十个青年才俊参加革命, 三声一虎林,是他们的先行者和领头羊。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参加革命,在陈吴区人民民主政府、区干队任职,辗转于洛宁县建果山、鰾池、架子岭、沙坡岭以及宜阳县韩王坟、嵩县陶村一带,为保卫洛南县人民民主政权,为巩固洛宁县地方政权,为新中国建立,抛头颅洒热血,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洛宁局势稳定后,他们放下枪杆子,致力于地方教育和从事行政工作。张同声、张恒声二人在洛宁教育战线上,大展宏图,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在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同声,字应山,才华过人,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热心教育,爱护人才,侠骨义胆,待人真诚。在陈吴完小任校长、故县小学任教期间,长期掩护、帮助中共地下共产党员,为他们提供方便,宣传革命,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保护,每当遇到危难时,及时通知他们转移,为革命保存了实力。
1947年8月,张同声公开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共洛宁县第九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第一区副区长及区干队队长时期,抓准时机,动员全区百姓,及时收缴了陈吴地区各村的枪支,保障了洛南县人民民主政权的平稳和安全。
不久后,国民党军进行大扫荡,企图摧毁洛南县新生人民民主地方政权,张同声带领第一区(禄地)区政府及区干队转移,与国民党军展开山地游击战。他们转战于洛宁县架子岭、沙坡岭、建果山一带,多次打退国民党部队的进攻,确保了洛南县地方新生政权以及洛南县军用物资仓库的安全,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为洛南县平稳过渡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洛南县人民民主政府的通令嘉奖。
张同声在陈吴完小、故县小学任教,在洛南县教育科任副科长、洛宁县文教科任副科长、科长等时期,他积极兴学办教,培养人才,成效显著,广受赞誉,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他的学生有一百多人先后参加革命,在全国各地为国效力,为革命培养了大批有生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7年9月-1949年3月,张同声先后任洛宁县九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一区(禄地)副区长、洛南县三区(底张区)代区长时期,为解放初期洛宁地方基层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为解放初期洛宁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赞曰:
熊耳巍巍,洛水荡荡;
张公功德,山高水长。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风范永存,万古流芳!
1947年9月,张恒声公开参加革命工作。张恒声先后任新寨村国民小学校长、洛南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王范回汉联合小学校长、洛宁县委宣传部干事、洛宁县文教科科长、洛宁县文化科科长、崇阳区区长、下峪乡乡长、下峪人民公社社长、洛宁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洛宁县东宋公社高中党支部书记、洛宁县城关“五七”高中党支部副书记、洛宁县文教局副局长等职务。
张恒声性格稳重,踏实肯干,一生兴办教育,桃李满天下,誉满桑梓。在他任洛宁县文教科科长期间,全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位居洛阳地区前三名。
张恒声,在洛宁教育战线工作数十年, 成效显著,正如《洛宁县教育志》中高度评价了张恒声对洛宁教育事业的贡献:
“张恒声一生大部分时间,献身于洛宁教育事业。1952年至1956年,任教育科长期间,为恢复和发展洛宁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洛阳地区高中布点和洛阳地区师范学校布点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赞曰:
教书育人,硕果满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金门英杰,建功立业;
青山依旧,风范千秋。
张振声自幼聪慧,性格活泼,好学不倦,博学多识,思维缜密,善于演讲,讲起话来声情并茂,感染力强。
1939年,经张芝灵介绍,张振声与张鼎仕张垒旺等八人参加新四军,未果。
1943年初,在中共地下党员苗守己、蔡龙章带领下,张振声与数名进步师生前往延安投奔革命,在陕西黄龙山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扣押,经多方周旋,获得自由,返回家乡,被洛宁县国民党政府列为“共产党嫌疑人”通缉,四处躲藏,才得以保全性命。
1947年9月,张振声公开参加革命,先后在洛宁县九区区政府、洛南县一区区政府任工作队员、民兵中队长、秘书,辗转于建果山、架子岭、沙坡岭一带,参与保卫洛南县军用仓库的战斗,确保了洛南县军用物资的安全。
局势稳定后,在洛宁县公安局当秘书,组织能力强,为巩固地方攻权,参与大案侦破、制定地方剿匪计划及实施,在安抚百姓等方面,为保卫洛宁地方红色政权稳定和过渡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深受领导的器重和信任。1952年,调陕州专署公安处工作,正当大有作为之际,由于多年来繁重的工作任务,积劳成疾,天不假年,实在令人惋惜,长叹不已!
赞曰:
月山骄子,雄姿英发;
参加革命,大展宏图。
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英年早逝,令人长叹!
张虎林,1947年9月参加革命,先后任月山原村农会组织委员、洛南县第一区工作队员,民教科科员、洛宁县司法科科员、洛宁县法院审判员、洛宁县供销合作社组导科副科长、供应经理部副经理主持工作。
他早年有过农会的基层工作经历,深知百姓疾苦。张虎林性格直爽,仗义执言,襟怀坦白,修身洁行,处事公道,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在工作中,他深入群众,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工作冲在最前面,深受上级领导信任和广大群众好评。
当时新生政权初建,地方局势动荡不安,匪患猖獗,物资押送运输,冒着很大风险,常常面临被劫的局面。张虎林,胆大心细,精密谋划,制定合理押运方案,确保了洛宁地方物资供应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运输安全,张虎林就亲自带枪带人负责押车运货。每当遇到危险时,张虎林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确保押运物资的安全。为洛宁县全县物资供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赞曰:
金门东麓,天降英才;
身负重任,报效国家。
志在千里,功业未就;
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下面我将《三声一呼雷》一书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本书正文前为“照片和序言”。照片内容为三声一虎林的生平照片、他们的战友、同事以及张氏后人的照片。
“序言”,为张瑞民撰文《鸿鹄留声处 呼唤雏鹰飞》,介绍了三声一虎林的生平。阐明了编纂本书的意义,在于追忆父辈事迹,告诫张氏后人传承家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本书正文共分五部分,”同声篇、恒声篇、振声篇、虎林篇和附篇”。
前四篇分别按”个人大事年表,生平纪事、文稿、深切缅怀”,四个层次分述。
“大事年表”按时间顺序,分列人物生平大事,简洁明了。
“生平纪事”,为张氏后人查阅档案, 个人文稿、日记,采访调查,参阅有关文献及志书,整理出他们的生平事迹。还原出他们四人悲壮、坎坷、久经磨难的人生历程,使人身历其境。这种对父辈的敬重,客观追忆,可谓用心良苦,正是这种实事求是,客观的记述,传承了张氏家风。至今读来,人物事迹历历在目,生动形象,感人至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个人文稿、日记”,真实记录了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及社会关系,经历的大事件。
"深切缅怀",是张氏后人张同声的儿子张孝民,张志民,张恒声的女儿张校民,张振声的侄子张瑞民、张永军,张虎林的儿子张根书、张松涛,女儿张松花,孙子张东阳、张东辉等人的缅怀父祖亲人的回忆文章,感情真挚,叙事真实,客观公正,详略得当,简明扼要,娓娓道来,使人耳目一新。
"附篇":
①三声的学生张汉臣回忆撰文《恩师与我》,高锦华口述恩师的事迹,张校民整理《历史不能忘记他们》,回忆恩师经历及生平,在文中充分流露出他们对恩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②张瑞民撰文《为了不应忘却的积记忆》,张校民整理的《月山原村解放初期参加革命人员简介》,月山月村村歌等,以及月山原村扶贫兴学碑记。
③周流宗撰文《金门赤子》,王建平撰文《从前有座山》,
张泽武撰文《月山原村概况》、《月山原村张氏家族概况》。
“后记”
记述了该书编纂的起因,面临的各种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以及编纂过程和意义。
胸怀家国天下,心系民族兴衰,紧跟时代步伐,继承前人遗志,志在建功立业,开创美好未来!
最后,让我用瑞民兄长的话做为本篇结束语,以此告慰三声一虎林,以及张家先辈们的在天英灵。
九泉之下勿挂牵,
红色基因有人传。
常忆"三声"悲壮事,
忠臣孝子出月山!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