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黄昏,我照例在小区里散步。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停车位上,给一排排汽车镀上了一层金色。忽然,一辆宝马X6副驾驶的车窗大开着,里面的真皮座椅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掏出手机,拨通了挡风玻璃上留的电话号码。不一会儿,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子匆匆赶来,对我连连道谢。
过了几日,又见一辆旧款大众的后车门虚掩着。透过缝隙,能看见后排座位上散落着儿童玩具和几本图画书。我同样拨通了车主的电话。这次来的是个年轻妈妈,怀里还抱着个睡眼惺忪的孩子。她一边关车门一边向我点头致意,眼中满是感激。
这两次经历让我思考:为何面对豪车与普通车时,我竟未生出分别心?细究起来,或许是因为车窗开处,照见的都是同样脆弱的人性。那位宝马车主可能正在为某个重要会议忧心忡忡,以至于忘记了关窗;而年轻妈妈大概是被孩子的哭闹分了神。在疏忽面前,金钱筑起的高墙轰然倒塌,露出的都是会犯错的血肉之躯。
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区隔与对立。网络上,人们为贫富差距争得面红耳赤;现实中,不同档次的住宅区竖起无形的藩篱。但一个没关的车窗,却意外地成为打破这些隔阂的契机。当我站在那辆宝马旁边时,并未想到"这是一百多万的豪车",只看见"这是一个需要提醒的人";面对那辆大众时,也没闪过"这车不值钱"的念头,只想着"这位车主可能需要帮助"。
记得幼时读《论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穿越两千余年光阴,至今仍在没关的车窗前熠熠生辉。我们害怕自己的财物丢失,自然也该理解他人面对同样处境时的不安。这种将心比心的朴素情感,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
在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我们的心灵却常常陷入贫困。我们计算着得失,权衡着利弊,却渐渐忘记了最本真的人性温度。其实善行本不需要计算成本与回报,就像阳光不会选择只照耀高大的乔木而忽略低矮的灌木。那位宝马车主事后送我一盒茶叶,年轻妈妈递来一个孩子画的感谢卡,这些回馈固然令人愉悦,但即便没有任何回报,那份提醒他人关窗的念头依然纯净如初。
夜幕降临,小区里的灯光次第亮起。我望着那些安静停放的车辆,忽然觉得每辆车里都藏着一段人生故事。车窗开合之间,流露的是人们匆忙生活中的小小疏忽,而填补这些疏忽的,正是陌生人之间流动的善意。这种善意不需要区分对象的身价,因为它源自对共同人性的体认——我们都可能遗忘,也都需要被提醒。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没关的车窗,反而成为了打开心窗的契机。当善意不再因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改变其质地时,我们才真正触摸到了文明的精髓。这种一视同仁的关怀,或许正是化解这个时代诸多对立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