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东御道、中溪山梁记
宋文东
上个周末爬山,好梦大姐建议我们下个周末去泰山东御道探访网红绿野仙踪,然后再循驴道下山,她已经跟一位驴友了解清楚了轨迹路线。也说不清楚什么原因,我没有犹豫,当场就答应了她。
东御道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汉武帝登泰山时开辟的线路,但后来随着中路的建成,东御道便逐渐地荒废了,沉寂了千百年。直到2023年春,东御道经过修缮,重新开放,至此,徒步登泰山的正规线路也增加到了5条。我们于去年春天曾经东御道登过顶。相比中路,东御道确实平缓了许多,省了不少爬山的力气。但驴友们爬山都对野路驴道情有独钟,我也不例外。我想这也是户外群体被人们称作“驴友”的原因之一吧?有熟悉泰山的驴友总结出了登泰山的野路驴道达20条之多,也算比较可观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登顶线路我仅走过天烛峰线,因后来泰山管得严其他线路尚未涉足,不过我也知足了。但是泰山后山一带,我还是到过不少的地方,也值得自豪。可以说,我对泰山的特别热爱,与经常走这些驴道是分不开的。
2025年6月22日7点10分,我们自驾从济南分水岭出发,向着泰山东御道方向疾驶。到了泰山后山药乡森林公园西大门附近,见那条通往玉泉寺方向的盘山公路正在封闭维修,我们不得已便拐向了森林公园望岱门那条路。但我们一进山门,较窄的公路上就出现了稀稀拉拉的骑行者,我以为他们人数不会太多,也没在意。但男男女女的骑行者一直络绎不绝,拉得队伍足有几公里长,人数不下五六百,估计可能是民间组织的骑行活动吧。山道本来就不宽,且是下山,我们只好放慢车速,因此等我们赶到东御道未央湖大坝下面时,已经快9点了。
众驴友过了未央湖不远,抵达景区检票口下方的汉御古道碑,大家集体合个影儿,作为此行的纪念,然后刷身份证正式进入景区。

起初一段路,两边树木稀少,太阳很不友好,晒得大家不轻。但随着树木的增多,石阶几乎都在绿荫里,而且凉风也多起来,爬山就舒服多了。树林以洋槐居多,皆高大挺拔,一片蓊郁。渐渐地树干以及枝桠上一例都缠满了爬山虎,上下皆绿,密不透风,可与原始森林媲美,不用问,这就是被驴友们称作东御道的绿野仙踪了。这一片绿荫的面积比上周末我们去的千条沟就要大得多了,绵延长达几公里,而且树木被爬山虎装扮得千奇百怪,令人大饱眼福,赞叹不已。驴友们都很兴奋,在林荫里忙着拍照,也拍视频,玩得不亦乐乎。

路边有一榭,名曰甘泉,黑瓦红柱,斗拱彩绘,古色古香,典雅气派。如果榭后的溪流汹涌澎湃起来就更有味道了,可惜我们来得早了点,溪水太少了。驴友们在榭内稍稍休息。近观“绿野仙踪”,听鸟鸣蝉唱;远眺泰山松石,赏鹰飞云长。那份自在,那种惬意,都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了。
到启天亭,驴友大发哥与恋花分别提出身体不适不爬东天门了。驴友们也没有人出来鼓励他们继续攀爬的,这是驴友们观念上的一大转变吧,如同现在酒场上没有人再劝酒一般。毕竟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自己也都心中有数,但凡能坚持,谁也不会舍得半途而废。济南与泰山之间有百里之远,虽然现在交通便捷,但我们也不是经常来的。
爬上东天门,已经11点多了。东天门在泰山的几座山门中,在高度上仅次于南天门,好梦建议大家在这里留个影儿比较有纪念意义。我觉得有道理。当年秦始皇、汉武大帝为什么选择东御道登顶呢?我认为一方面这里的登山路比较平缓一些;二是帝王们出行讲究多,我们中华文化中有个词儿叫作“紫气东来”,想必秦皇、汉武选择这条路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东天门建在一座山脊上,距离中天门大约有500米远。在下中天门的半路上,北眺数公里之外的主峰垭口上,那典雅气派的南天门雄姿清晰可见,简直太壮观了!我也找不到恰当的词儿来形容它了。我用手机稍稍拉近镜头,南天门就清楚地进入到我的手机里了。今儿的天气好极了,浩瀚的天空万里无云,就像大海似的一般辽阔蔚蓝,这也是难得的远眺南天门以及天梯一般的十八盘的好机会。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得必有失,没了云雾缭绕的南天门,就少了几分的虚幻缥缈,一览无余的天庭似乎也没那么神秘了。

下到中天门,只见众多的登山者人头攒动,像赶大集一般十分热闹。好梦买了几瓶矿泉水,说,才3块钱1瓶,还有2块钱1瓶的,价格真不贵。我到过全国不少的名山,可以说,比泰山上价格低的矿泉水并不是太多,食品就不说了。再说泰山的门票吧。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名山,但门票价位在全国众多的名山中不能说是最低的,却可能连个中等也算不上,甚至一些没有多大名气的景区门票都要比泰山门票高出一截。此外,泰山不仅对本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门票,还给予全国各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同等待遇,这在全国众多的省份中并不多见。央视上有句广告词“好客山东”,我敢说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
驴友们都到齐了,慢慢吞吞的蜗牛按照轨迹引导大家下了中天门。大家已经下了数百级的台阶,蜗牛又说偏离轨迹了。一部分驴友打怵再爬比较陡峭的石阶返回中天门,继续往山下而去,另一部分驴友又返回到了中天门。
众驴友爬到慈恩亭下面不远的地方,走在前面的幸福的人忽然停下脚步说,坏了,前面有2个防火队员。怎么办?我说只管过去看看,不让过咱们再想办法。我们到了“防火员”跟前,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修路的,不管我们的闲事。但他们穿的那身红衣服与防火员服装很相似,驴友们都很敏感。

慈恩亭建在中天门东面中溪山的顶峰上,海拔接近千米,为重檐二层八角亭。慈恩亭高15米,斗拱彩绘,古典雅致,是台湾同胞陈英杰于1988年携子登山后捐资修建的。同时陈先生还捐了一块家乡澎湖的海底巨石,上面刻了“澎湖海石”四个大字,就立于亭子中间,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亭内有几位陌生的当地驴友在用餐,我看时间已经12点半了,众驴也都饿了,但下山的路我们还没弄清楚在哪个方向。我说咱们先吃饭再说吧。我与豌豆花、好梦、自由哥、书亭、道长几个人在亭外寻块树荫阜地用餐。幸福的人、闲逸、娟子等几个人在亭子内用餐。在快要用完餐的时候,幸福的人告诉我,那伙驴友知道下山的路,他们经常走这条线,很熟悉,咱们跟着他们吧。我说太好了。
下山的路在一道石质的山梁上,大致呈东西走向。领队的女驴友说,这山脊就是中溪山梁,咱们沿着走就行。站在山梁上,南瞰山下,泰城大部尽收眼底。东北方向隔着山谷有一道白花花的泰山石山脉横贯东南西北方向,像一条巨龙。我觉得比较眼熟。领队的女驴友说,那是刀刃山,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恐龙背。我恍然大悟。那西马峰、东马峰,还有西马峰与刀刃山之间的垭口,都清晰可见。记得2015年秋天,我跟随驴友第一次来爬刀刃山、西马峰的情景如在眼前。只是我当时身在“刀刃”上,也知道两侧峭壁如削,深崖万丈,却根本不敢往下看,更不知道崖壁有这么深,这么险罢了。现在远眺,刀刃山之险名不虚传,竟然有点后怕。今日回想起来那次爬刀刃山的经历,倒是蛮有成就感的。

继续前行,山梁上的众多巨石中也不乏奇石、怪石,有一块奇石就横在山脊靠近崖边的巨岩上,像一只巨鸟昂然站立山巅,又像一颗风动石,似乎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大自然的神奇令人类不得不感喟自己的渺小。

我们沿着山梁高高低低的巨石上上下下,在下一道2米多高的断崖时,那几位带路的驴友如走平路一般转眼落下我们数十米远,可见他们的确对这里的地理很熟悉。书亭先我下去,他知道我下去有点困难,就回过头来帮我。我还是用笨办法坐下来往下出溜,却因为腿短够不到地面,笨办法失效,悬在半空下不去。书亭让我踩着他的膝盖下,我觉得不妥,却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听他的了。
那几位当地驴友也比较仗义,见我们没跟上来就在前头稍等了一会儿。小路一会儿在山脊上,一会儿在崖坡上,一会儿在平缓的林荫里,虽然曲曲折折,崎岖不平,但走起来都比石阶要舒服得多。
泰山夏天的风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它是带着一丝空调冷风似的凉意的,在山脊上、树荫下尤其明显。这大自然吹来的凉风令人暑热顿消,身心俱畅,惬意无比。我就想,即使今天沿途没有什么美景可看,仅享受这夏日的泰山凉风亦足矣!
小路总体上比较平缓,还偶尔出现一段一段的石阶,只是这些石阶颇不规整,损毁严重,透着久远的古老与沧桑。我就有点怀疑,这会不会是秦始皇或者汉武帝当年登泰山时走过的古道呢?据说现在的东御道在前几年整修时并没有多少旧迹可循,因此谁能肯定当年秦始皇、汉武帝登泰山的确切路线就是现在修的东御道(大直沟内)呢?汉武帝曾经8次登临泰山,中溪山梁、小直沟一线比较平缓的山路,难道就不能是登顶的一个选项吗?
到一处垭口上,领队的驴友说,你们如果去经石峪,就爬上东面的山顶,然后一直往南下山就行。我们想早点下山,就从这里走小直沟去东御道了。我们决定不去经石峪,跟着他们一块下山。

路上又遇见不少的奇石,其中有一石柱,足有3米多高,从中间均匀地裂成两半,像被一柄巨剑砍得似的一般整齐。还有一块卧倒的巨石,也是从中间横着裂成两部分,谁知道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裂开的,而且是那么地均匀平直呢?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我把登山木杖插进那横向的大裂缝里,做出用力撬的表情,就像一个丑角似的,也逗大家开心一笑吧。
下到接近东御道的地方,路边忽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刀片铁丝网,像敌人设的封锁线一般令人胆寒三分。我们一时找不到出山口,犯了难。仔细一看,网上有一道铁栅栏门让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但一把铁将军把门又让人顿时心凉半截。这时我接到了高哥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已经回到东御道停车处了。
(文中图片为同行驴友拍摄,在此致谢!)
2025年6月26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