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施增豹~上海:网名,一介布衣。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曾应聘在上海师范大学教书。
企业员工,已退休,现居上海市。
平时喜欢阅读写作,偶尔发表一些拙作。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上海代表处主任、上海分社社长。

散文:晴耕雨读 得闲饮茶
作者:一介布衣 - 上海
六月的风卷着槐花香朴进窗棂,蝉鸣尚未聒噪,阳光已有了清透的力度。
案头一壶新沏的龙井,叶片在玻璃杯中舒展如舟,载着江南的烟雨,驶向仲夏的渡口。
此刻,不必追问夏日何事。晴时耕心,雨时读云,得三分闲暇,便饮七分茶韵。

龙井茶
初夏的茶,是岁月递来的一封未拆的信。
清明前的嫩芽被炭火封存了春意,却在此时与沸水重逢,将山岚、晨露、采茶人的絮语,统统释放在这一壶澄碧里。
鲁迅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白瓷盖碗里浮沉的岂止是茶叶,分明是中国人对光阴的驯服,任窗外车马喧嚣,杯中自有茶水流深。
老舍在《茶馆》里写尽市井百态,却让掌拒王利发道破真谛:“茶喝三道,头苦二甜三回味。”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藏着对春日的回望,对盛夏的期许,更藏着对此刻的郑重相待。

白瓷盖碗
书页翻动时带起的风,能吹散心头浮尘。
季羡林在《人间岁月长》
中写道:“夏天的书要薄此,像蝉翼,能透得过光。”
初夏读书,不必正襟危坐于红木案前,藤椅竹帘、树影阶石,皆是天然书房。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描摹的岂止是清华园的夜色?那“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分明在说:读书是给灵魂撑起一把伞,让燥热的心跳慢下来,听文字在纸上簌簌生长。
叶圣陶也曾叮嘱:“读书忌死读。”
初夏宜读汪曾祺笔下沾着露水的栀子花,读林清玄散文中煮雪烹茶的禅意,读迟子建北方原野上永不熄灭的箐火。字字句句,皆是拓荒的犁铧,在心灵的盐碱地上犁出清渠。

光影
晴耕,不是荷锄南亩,而是修剪心田的荒草;雨读 ,不必红袖添香,只需守着一盏茶的清醒。
钱钟书在《围城》里讽喻世人“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他处,而在晴雨皆宜的心境里。
林语堂谈生活的艺术,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的多”。
初夏的智慧,便是用一本旧书镇住浮燥,用半杯残茶浇灌枯肠。正如沈从文在湘西河畔写的:“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长日留痕,留的不是痕迹,是呼吸的节奏。”
杨绛九十岁写《我们仨》
字字如初夏晨露,将痛楚与思念酿成透明的怀念。原来所谓得闲,不是从时间里偷出空隙.而是将生命种进光阴褶皱里。

雨读
窗外卖桅子花的老妪摇着蒲扇,蝉终于开始试嗓。
茶凉了再续,书析角处自有新悟。这世间最奢侈的从来不是清欢,而是明知喧嚣如浪,仍能捧稳手中这杯不惊的涟漪。
2025年6月27日

得闲饮茶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朱双碧
2025年 7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