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语法修辞与诗歌创作
王楼
文学是以语言为建筑材料的一门艺术,诗歌是文学的一个门类,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语言是诗歌创作的必备的材料,正如盖高楼大厦要用砖瓦木石一样。要盖好高楼大厦,就必须有足够多的,且高质量的砖瓦木石;同理,要写好诗歌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正如盖楼,有了足够的且高质量的砖瓦木石,如果没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是盖不出高质量的楼房的。要想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光有丰富的词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语法修辞知识做支撑。
语法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病句修改等几个部分。它主要告诉我们词和词组的构成方式,词类和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句子的一般成分和特殊成分,以及这些成分组合的规则,病句的类型和怎样修改病句等等。
我有十来个诗词曲群,每天要读很多诗词曲作品,还有评论文字,讨论交流的文字。我发现有些诗友确实读了不少书,掌握了不少词汇,但是由于不懂或缺乏语法知识,往往出现语病,以致句子不通,甚至让读者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他自已还认为自己写得很好。其实这也不能怪怨作者,只是因为他缺乏语法知识。下面来举几个例子。
1,浴血援朝消战捷,
抛尸撤蜮颤停签。
这是一首七律的颔联,其中的“消战捷”“颤停签”违背语法规则,进行了硬性拼凑。“消”是多义词,词典上有多种解释,但放这儿用哪种解释都讲不通。“战捷”也是生造词,词书上是查不到的。“颤停签”三个字与“消战捷”犯了同样的错误,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夜幕天山合,
街边炭火开。
第二句主语“炭火”和谓语“开”不搭配。
3,醉客摇姿出,
游人步履回。
这是五律的颈联,对仗十分工整,但组合却违背语法规律。就看第一句,“醉客”是主语,“出”是谓语,这没问题,但状语“摇姿”是个生造词,而且“摇姿”是以名词“姿”(姿势)为中心的词组,怎么能直接作状语呢?
4,这浪漫的诗的空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穿破凡尘不惹尘埃的世界,也是诗人的内心寄托。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复句。第一个分句的主干是“空间”(主语)、呈现(谓语)、世界(宾语),空间呈现世界,能说通吗?显然不通。第二个分句主语还是“空间”,谓语是“是”,宾语是“寄托”,空间是寄托同样说不通。
以上几例说明,有些诗友还有待于学习语法知识,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把诗写得更好。鉴于此,我在群里开辟了语法知识讲座这个栏目,是想帮助一些诗友提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再说修辞。如果说语法教我们正确运用语言,那么修辞则教我们怎么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使诗文更有文釆。
修辞按作用可以分四类。一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包括比喻、比拟、借代、拈连;二是强调突出,包括夸张、衬托、反复、设问、反问;三是含蓄委婉,包括象征、双关、婉曲;四是和谐连贯,包括对偶、排比、层递。
在诗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更富感染力,意蕴更深厚。看下面的例子。
1,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两句诗用了夸张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深千尺”是夸张,而夸张是为了衬托,从而突出汪伦对作者李白的深情厚谊。
2,难见来人开笑口,
恐忧唾液结成冰。(王彩霞《题大雪节令》)
唾液结冰用夸张手法,突出天气之严寒。
3,思乡的心思瘦成弦月,
故乡的炊烟缭绕在张望的村口。
温火慢煮的腊八粥,
那是一碗浓浓的乡愁。(薛翠珍《腊八粥》)
这四句诗连用了移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第一句“瘦”用了移用的手法,移用就是把常常修饰甲事物的词临时移来修饰乙事物,这里用瘦来修饰“心思”,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弦月”是比喻,通过这个比喻渲染了作者思乡之切、之痛。第二句“张望的村口”用拟人手法,来表现故乡对作者的思念。三四句又把腊八粥比成乡愁,再次突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例子在诗友们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就不再多举了。
总之,要提高诗歌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否则,很难有大的进步。
(2019.6.18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