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国泰先生提出的“有高度、有厚度、有宽度、有温度”的“四度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样态。作为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主持人,我们提出“4321”课改基本框架,即围绕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共同体中心四个中心环境理论展开课改;满足学生“被尊重、被需要、被实现”的根本需求;运用好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两个关键工具;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目标。将“4321”框架与“四度教育”融合,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区域教研生态等维度进行系统建构。
一、以“四个中心环境”为基,搭建“四度”生长的立体空间
(一)学习者中心环境:唤醒高度自觉
强调“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理念,强化学习者中心环境建设,围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展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差异化任务式学习”策略,引导教师将课程目标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建立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定期开展“课堂观察—问题诊断—策略优化”教研活动,助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以此唤醒学生学习的高度自觉。
(二)知识中心环境:沉淀厚度积累
强调以知识建构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建设,让每位学生在每个时刻、每个场域都有获得知识的机会。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学科资源库。按不同学习板块梳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并配套设计学习任务单。鼓励教师开发“微项目”,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认知,构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沉淀知识的厚度积累。
(三)评价中心环境:拓展宽度视野
将评价作为学生成长的发展通道。推行“多维评价体系”,将学业成绩、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均纳入评价范畴。建立区域评价标准工作坊,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分层评价指标,避免“一刀切”,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成长的参照系,拓展评价的宽度视野。
(四)共同体中心环境:传递温度联结
打造“安全、舒适、智慧”的学习共同体。推行导师制,加强学生全方位关怀。开展学习小组建设,打造“无边界课堂”,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参与课程开发。建立区域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机制,通过定期心理培训、一对一辅导,帮助教师以更饱满的状态传递教育温度,形成有温度的联结。
二、以“三个需求”为核,激活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满足“被尊重”需求:构建平等对话场域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注,用师爱融会每一个童心;构建共情的班级团队,学生间互帮互爱让学生在学校获得安全感、舒适感。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四学一测评”让每位学生的学习权力、学习行为被尊重,学习效果被激励。在学生代表大会上,每位学生都有向学校提出提案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区域教研活动中,设立“教师提案日”,鼓励教师提出课改建议并对优秀方案给予实践支持,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氛围,让每个参与者感受到自身价值。
(二)满足“被需要”需求:创设责任担当平台
为每位学生设置适合他的学习任务、班级任务、学校活动参与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他在集体中的存在价值,找到价值感。近些年来,一所课改实验学校的“六一”活动每年做七场(一个年级一场、最后精品汇演),让人人都成为演员、每位学生都能登上舞台!
在学生管理层面,推行“班级岗位竞聘制”,除传统班干部外,增设特色岗位;在教师层面,组建专项研究小组,让每位教师都能发挥专长。通过“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机制,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满足被需要的需求。
(三)满足“被实现”需求:搭建多元展示舞台
为每位学生提供支架式支持,让每位学生都有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的可能,让学生有获得感,从而生发幸福感,并生长出持续性内生动力。
举办区域“成长博览会”,设置多类展示区域;开发线上展示平台,定期推送学生优秀作品、教师教学案例,为师生提供展示成果的空间,今年5位老师在全国课改名校精品课展示活动中展示,满足被实现的需求。
三、以“两个工具”为翼,赋能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自主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开展以小组建设为蜂巢的自主管理机制建设。指导学校制定《学生自主管理行动指南》,涵盖时间规划、目标设定、自我反思等内容。开展“自主管理小达人”评选活动,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引导学生掌握管理方法。建立区域家校协同机制,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帮助家长理解并支持学生自主管理,推动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自主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的突破
开展以学习任务单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机制建设。编制区域《学科自主学习手册》,提供实用学习工具。组织教师开发“微课资源包”,供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在区域教研中,开展“三真学习型课堂”观摩活动,总结推广有效策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的突破。
四、以“一个目标”为魂,锚定教育改革的价值方向
将“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课改目标细化为可观测的指标,建立区域学生发展数据库,动态跟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的成长轨迹。定期召开课改成果论证会,邀请专家、教师、家长代表共同评估改革成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四度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中绽放独特光彩。
区域课改是一场需要深耕细作的持久战。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唯有始终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将“4321”框架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行动,才能让“四度教育”从理念蓝图变为生动现实,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教育新篇章。
作者:陈明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