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扬清风,廉洁守初心
黄正林
“七一”前夕,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广泛组织退休老党员“七一扬清风,廉洁守初心”党课教育活动,他们走出课堂,把党课教育放在纪念馆内面举行,让广大退休党员亲临其境,感受极深。
一大早,三辆大巴车停在城南、江矿、牛角坪等社区门口,早已等侯在那里的退休老党员统一着装,胸佩党微,精神抖擞地依次上车。一百多名党员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指挥下,乘车来到位于芦溪县的卢德铭纪念馆参观学习。
老党员原牛角坪社区退休姚书记非常兴奋地说“七一来临,作为一名老党员,参加这次课堂外的党课教育机会难得,我们大家一大早就在这里等候汽车,恨不得一下就到卢德铭纪念馆,学习前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继续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永葆共产党员的红色本色。”姚书记的一席话,说出了老党员们的心里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到达卢德铭烈士纪念馆时,天空下着毛毛毛细雨,就象在为烈士们哭泣。当我们缓步走进卢德铭烈士纪念馆时,大家抢先在高大的烈士雕塑前合影留念。
说到卢德铭,想必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晓,他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1927年9月23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突围,在芦溪县山口岩壮烈牺牲。而这一年,他年仅22岁。历史没有给卢德铭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前途远大的一代将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
卢德铭在黄埔军校时,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典礼上称赞:“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叶挺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后称赞:“德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实为我军栋梁之才。”毛泽东赞道:“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卢德铭,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双石乡狮子湾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卢安炳通书理,因此幼年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
1921年,卢德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公学。他在成都公学读书期间,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课外,他认真研读《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追求革命真理。他目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大声疾呼:“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
1924年初,卢德铭向父亲卢安炳提出要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意愿。一直希望儿子苦读成才,走仕途或商道光宗耀祖的卢安炳受旧观念的影响,听说他要投笔从戎,当即铁青着脸断然否决了儿子的要求。卢德铭尽力开导亲人,从母亲被绑票、父亲经营盐业之艰辛说起,谈到如今军阀当道、列强横行、民不聊生,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志从军,报效国家。卢德铭晓之以理的肺腑之言,让父母点头同意。
1924年夏,卢德铭来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在与卢德铭曾有师生之谊的李筱亭推荐下,他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看到李筱亭写给他的举荐信,直接出考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卢德铭即席应试,文章激情飞扬,有理有据,忠胆毕露。孙中山阅后满意之极,当即推荐入学并提点他务必言行一致。最终,卢德铭被破格批准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卢德铭在叶挺独立团任2营4连连长,驻防广东西江、高要县一带,反击地主武装,帮助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5月,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先头部队,出兵湖南,开始与北洋军阀吴佩孚部作战。独立团在叶挺的指挥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6月2日在攻占攸县的战斗中,卢德铭主动掌握战机,率领全连乘胜追击敌人。对这种作战的机动灵活性,叶挺同志称赞不已,他常说:“战功是大家努力得来的,我们的每次战斗,都是得力于你们。比如攸县的占领,就是第4连连长卢德铭在指挥我,而不是我在指挥他。”这是对卢德铭极高的赞誉。之后,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战斗中,卢德铭带领4连绕到敌人背后,向敌人薄弱环节袭击,对敌造成夹攻之势,使守敌大部被歼。特别是攻打天险汀泗桥和贺胜桥的关键战役中,卢德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指挥果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升任为第2营营长。不久又调任第1营营长,由于独立团长驱直入,所向无敌,威名远扬,故有“铁军”之美誉。而卢德铭因屡建战功,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个优秀军事指挥员。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卢德铭受中国共产党委派担任团长。时值“马日事变”后,湖南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杀害,上级党组织决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领导骨干转移到武汉。卢德铭利用职务便利,将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安排在警卫团担任各级干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卢德铭与团参谋长韩浚、团指导员辛焕文研究,决定响应南昌起义,利用张发奎的调令将部队带走。8月2日,他率领警卫团2000官兵东下,前往江西南昌参加起义。然而,当部队抵达奉新县时,得知起义部队已南下,未赶上南昌起义,并且由于张发奎部队的堵截,警卫团与南昌起义部队联系中断。于是改变计划,将部队带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在这时,接到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夏曦调卢德铭等去闽粤交界处的南昌起义部队中工作的通知。卢德铭等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达武汉。当地党领导向警予请示中央,否定了夏曦的命令,令其返回原部队。在农协干部护送下,卢德铭等越过重重封锁盘查,平安地返回修水驻地,即与毛泽东取得了联系。
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按照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来到安源,积极地发动和组织秋收起义。在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起义的军事行动、部队编制和进军路线。决定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为基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其建制不变,警卫团仍为第1团。毛泽东为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
卢德铭回到修水后,警卫团为了迎接秋收起义,赶制出百面绣有镰刀斧头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和大量的红袖章,营地里唱响了“红色领带系在颈,为革命敢死不顾生”等歌曲。
1927年9月9日,卢德铭率领起义部队一团从修水西门出发,到渣津一带宿营。10日,第1团攻下朱溪厂,随即越过修水平江边界,又打下了平江的龙门厂。11日,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腹背受敌,情况危急。为保存革命实力,他反对硬拼,当即组织反击,然后安全撤退,带领一团向浏阳转移。起义部队原计划夺取长沙,后因双方力量悬殊,各起义部队先后遭到挫折。此时,党内出现意见分化,一方面师长余洒渡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另一方面毛泽东提出改变攻打长沙,转向山岭中进行武装割据的主张。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作战计划和主张,支持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9月23日,天还没大亮,部队刚从芦溪宿营地沿着芦溪河,走徐家山、斜陡头,爬坡上山进入山口岩,向莲花进发。此次毛泽东随前卫行动,卢德铭、余洒度随师部居中,后卫为苏先骏第3团。先头部队已通过了,但后续部队第3团还在山口岩和白泥岭之间的低凹处。江西军阀朱培德和省第4保安团从萍乡赶来,尾随追击。这时第3团中了敌人的埋伏,遭到突然袭击,部队仓促应战,苏先骏掌握不住自己的部队,又误认敌军为自己部队,造成了重大损失。卢德铭听到后面枪声激烈,为了掩护后续部队进入山口岩,上罗霄山,也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他不顾劝阻,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回来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经过一场激烈的恶战,部队突破了重围,但卢德铭却不幸中弹,英勇牺。毛泽东听到卢德铭牺牲的噩耗时,痛惜喊道:“还我卢德铭!还我总指挥!”
在纪念馆低沉的气氛中,大家一边听讲解,一边观看历史照片和文物,都为卢德铭烈士的短暂尔光辉的一生深受感动。
城南社区、原萍矿机厂老党员张德耀说“我们对卢德铭烈士早有所闻,但没有全面的了解。今天参观了卢德铭烈士纪念馆,听了他的事迹介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从认识共产党,到加入共产党,最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时间之短,但精神非常光彩夺目,用生命撰写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辉煌历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江矿社区、原江西矿山机械厂老党员们在参观后感慨地说“初心永继承,光辉照千秋。卢德铭烈士的事迹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今天的参观学习就象来到了当年战场,来到了烈士们的身边,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年炮火销烟,流血牺牲的那种为践行初心使命而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场面。看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象卢德铭这样的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这些退休老党员们虽然人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本色没变,许多老同志参加了社区志愿者,热心为社区发展贡献余热;有的成为网格管理者,担任楼栋党小组长,参与社区管理,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有的不计名利,不要报酬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发挥着正能量。
今天这堂党课上得及时,上得感人。大家表示“我们祖国正处在发展期,党的反腐败斗争正在路上,我们要为发展献余热,要为反腐倡廉添能量,扬正气清风,守初心使命,永远奋斗在共产党员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