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往的人生经历,陆元志更愿意把它概括为“好奇心驱使的探索之旅”。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广西,小陆元志在大自然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也一直保持着那份难得的灵气。“风为什么看不见却是凉快的?星星可不可以摘下来代替煤油灯?猫头鹰为什么会在白天睡觉?”对周遭世界的好奇驱动着他在高中时期爱上化学、又在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在这个与生命关系密切的领域里,他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大学毕业后,陆元志从事病理学教学和常规病理诊断工作,稳定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忘记内心的那份热情,在备课和日常病理诊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因此,他在工作六年后决心报考病理专业的研究生,到更广阔的领域去寻觅问题的答案。
“看到一个肿瘤的时候,我会先去了解它的恶性程度、细胞大小以及出现的原因,到后面又会想从更微观的分子角度了解这个问题。”当陆元志发现,交叉学科能够从另一个视角解决他的疑惑时,便毅然报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三年寒窗,获得了足够的积淀后,他又接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的工作邀请,在综合肿瘤研究中心进行科学研究。这一路上,从广西到广东,从北京到美国,好奇心牵引着他不断走近医学的各个领域,“当你抱着好奇的目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时,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
然而,现实世界并非真空,在探索的过程中,除了获得成功那一霎那的喜悦,更多的时间,都在与枯燥和疲惫为伴。回忆起在美国的科研生活,陆元志表示,一个人养70个细胞系,一天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实验不顺利的时候,他也会感到焦虑,“但是科研的结果不是计划出来的,很多重大发现,其实都是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找到的。”因此,陆元志也教导自己的学生,当实验结果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不要沮丧,要尊重不确定性,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进展的时候,就静下来读文献思考,或者通过运动来放松自己,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国外将病理医生称之为“doctor’s doctor”(医生的医生),病理诊断一向被称为医学诊断的“金标准”,为肿瘤治疗指引方向。陆元志提到,每天面临着来自全国最疑难的肿瘤案例,每一个人的基因检测结果都不一样,做好基因检测后的报告相当于天书,病理医生需要用专业的知识给出诊断,建立诊疗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病理医生的工作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诊断是否精准、是否全面,都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陆元志致力于肿瘤多学科团队(MDT)和分子肿瘤专家组(MTB)诊疗模式的建设和临床推广,充分发挥自身跨学科专业能力优势。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将肿瘤常规病理形态特征与病变基因水平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解释病变发生发展机制,而且还指出患者对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敏感或耐药的可能原因。“学术研究更多是为了解决临床的问题,为病患带来帮助。”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陆元志很喜欢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他认为,尽管从医需要有理性的思维习惯,但同理心也必不可少。“医疗技术是一方面,但医生还需要有较高的叙事能力,要会引导病人以乐观的姿态看待自己的疾病。”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习惯去网络自行搜索诊断,但是鱼龙混杂的信息,也会使患者陷入恐慌,医生要做的,就是以人文关怀的目光,对病魔缠身、病痛困扰的患者,给到安慰、抚慰、宽慰。“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医疗服务,而是医学照护。照顾、呵护病患,给予其温暖和信心,这也是医生的职责。”陆元志指出,尽管现在AI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医生减轻负担,但他们仍无法取代医生,这是因为人与人最深处的情感链接,是人工智能难以达到的。
回顾往昔,陆元志表示,一线工作虽然忙碌,但是只要能切实帮助到患者,他就会收获发自内心的快乐。日常的工作结束后,他每晚还要给患者进行义务咨询,或是和同行讨论疑难病例,看到患者的难题得到解决时,他便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规划,他希望继续朝着跨学科的病理专家的方向前行,继续进行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步推动肿瘤精准诊疗新技术运用的规范化。陆元志说,自己一直是一个乐观的人,尽管抱着美好的愿景,事情也不一定会全部实现,但他仍愿意全力倾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凡事看透、看开、看淡,人生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