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入诗:马学林对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颂诗中的科学意象与精神丰碑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共和国历史的星河中,于敏院士以毕生心血熔铸成那朵惊世的蘑菇云,奠定了大国柱石。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以古典诗词的典雅容器,盛满了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的崇高敬意。诗人通过意象的精心熔铸、语言的淬炼提纯与精神的深度开掘,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框架中,实现了于敏形象从科学巨匠到文化符号再到民族精神图腾的三重升华。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筑的于敏礼赞,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框架中,将核物理的现代史诗熔铸为不朽诗碑。这组作品远非简单颂词,而是一场将科学伟业与诗学传统、民族精神相交织的宏大艺术实践。
一、科学意象的诗化飞升
马学林以惊人的想象力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诗象。“笔走龙蛇惊鬼域”中,书写工具成为战略威慑的化身;“神推聚变裂天章”则使聚变反应升华为天幕撕裂的宇宙图景。尤为震撼的是“蘑菇云涌证新仙”,以道教仙家意象包裹科技伟力,让核爆烟云成为新封神仙的登天凭证——这种意象嫁接,使现代科技在文化血脉中找到了神圣位置。
诗人更构建了精妙的空间对照体系:“未名湖底隐星驰”与“戈壁云腾寰宇知”形成深邃映照。未名湖象征学术源头的静水深流,戈壁代表能量释放的壮阔舞台。一隐一显之间,科学探索的完整历程被凝缩为两个经典空间意象,昭示基础科学与国防重器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
二、时空结构的史诗架构
“廿年埋姓字,一震动寰天”在十首诗词中反复变奏,形成主旋律般的时空张力。漫长隐忍与瞬间辉煌的强烈对比,在“廿秋韬迹铸金汤”与“一雷慑宇定坤纲”的对仗中达到高潮。这组时空对位不仅勾勒出于敏的生命轨迹,更将个人奉献升华为民族自强的精神象征。
在时间意象上,“星斗熔金甲”、“天河映鹤姿”等表达将瞬间核爆凝固为永恒星辰。物理现象由此转化为神话符号,科学家的功勋被铭刻于宇宙维度。“长天犹见鹤归时”以仙鹤归去暗喻生命终结,却使灵魂在精神星空中获得永恒坐标。
三、精神境界的深度开掘
诗词以多维度笔触探入科学家的精神内核。“莫道书生无胆魄”直击传统认知的软肋,揭示文弱学者胸中的万钧雷霆;“炽魄熔山岳,丹辉固海疆”则用“熔”“固”两个极具力度的动词,将爱国热忱物质化为保卫山河的钢铁长城。
于敏的“隐”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桃李不言蹊自远”化用典故,暗喻其不慕荣利却声名自播;“木樨芳、天耀日轮光”以桂花清香喻指默默奉献的品格芬芳。这些表达既承袭了传统士大夫精神,又注入现代科学家的崭新人格特质,使于敏形象成为连接古今精神谱系的枢纽。
四、体裁与内容的交响
马学林对古典体裁的调度极具匠心:七律的庄严宏阔匹配重大历史场景的呈现;《临江仙》飘逸的词境恰合“证新仙”的超拔意象;《翻香令》中“淬星芒”、“裂天苍”的铿锵节奏,则模拟了核裂变的巨大能量释放。当《浣溪沙》写下“笔算九章开秘钥”,“九章”一词双关,既指古代数学圣典,又暗喻现代科研的艰难攻关,彰显中华智慧的一脉相承。诗词在细节处暗藏玄机。“光腾云岳化星霜”中“化”字精妙,既描述核爆强光改变天象的物理现实,又暗示功勋荣耀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加璀璨。这种一字多关的深厚笔力,使科技事件在文化语境中获得多重阐释空间。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意义,在于其以古典诗学重构科技史诗的非凡实践。当“未名湖”的微波与“罗布泊”的雷霆在诗行中相遇,当书生笔墨与核爆强光在意象中交融,一个民族对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崇高敬仰得以具象化。这些诗篇不仅为于敏立起不朽文学丰碑,更探索出一条将传统诗学融入现代精神叙事的崭新路径。
五、马学林诗中最为耀眼之处,在于将冰冷的物理世界点化为瑰丽磅礴的诗意宇宙。核聚变被赋予“神推聚变裂天章”的神性色彩,氢弹试验则升腾为“戈壁云腾寰宇知”的天地交响。那震撼世界的蘑菇云,在诗人笔下已非单纯爆炸现象,而是“熔星聚变定疆安”的宇宙级能量熔炉,更是“光腾云岳化星霜”的永恒印记。于敏院士那超拔的科学智慧,被喻为“笔走龙蛇惊鬼域”的通神之力,其演算推导的过程竟能“笔裂幽渊开九锁”,如传说中执掌秘钥的神祇。当“未名湖底隐星驰”的静默与“大漠雷惊震八荒”的轰鸣形成时空张力,物理世界便完全融入神话谱系,科学伟业获得了史诗般的崇高质地。
六、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诗人以“隐姓埋名”为刻刀,凿出最撼人心魄的奉献丰碑。“廿年埋姓山河护”与“廿秋韬迹铸金汤”的重复咏叹,如重锤击响于每一首诗的核心。这“埋姓”绝非被动的消失,而是“燕园淬锋隐曜芒”的主动沉潜,是“隐姓埋名焚廿载”的焚膏继晷。当“廿年名姓隐”最终迎来“一爆定坤乾”的瞬间,巨大的牺牲终于迸发为“一雷慑宇定坤纲”的定鼎之力。那朵升腾于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在诗人眼中已是“丹心永向前”的精神化身——它最终凝固为“丹辉固海疆”的民族脊梁,“炽魄熔山岳”的生命烈焰,将科学家个体生命与国家安全熔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马学林在诗词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使颂歌在古典格律中焕发出时代强音。十首诗词涵盖七律、五律及多种词牌,如同为英雄事迹打造了多棱的艺术殿堂。在《翻香令》中,“京城研核淬星芒”起句便以“淬”字点出千锤百炼的艰辛,“雨风宇宙裂天苍”则骤然拓展至寰宇视野。下片“掌寰宇,鸿荒辟”,寥寥几字却如盘古开天,以动宾短语的铿锵节奏托举起开辟鸿蒙的伟力。诗人更擅于激活古典语汇的现代魂魄:“九章”既指传统数学圣典,更隐喻核武研究的深邃迷宫;“金汤”原指坚固城池,在此升华成“铸金汤”的国防钢铁长城;而“木樨芳”的馨香意象,竟奇崛地融入了“天耀日轮光”的核爆光芒,传统与现代在词语的炼金术中浑然天成。
八、马学林这组诗词,其价值远超对于敏功绩的简单复述。他真正穿透了历史表层的硝烟,以如椽诗笔锻造出一尊不朽的文化雕像。当“未名湖底多星斗”的静谧智慧与“擎雷大漠破穹寰”的磅礴伟力交相辉映,一位战略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生命境界,便如“长天犹见鹤归时”的意象般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升华。诗中对“廿年埋名”的反复咏唱,正是对“两弹一星”精神内核——那以无我成就大我的赤子精魂——最深沉的礼赞。
结语
掩卷凝思,马学林以诗词为于敏院士矗立了一座文字丰碑。当“笔走龙蛇惊鬼域”的奇崛想象熔铸“廿年埋姓山河护”的深沉奉献,当“神推聚变裂天章”的宇宙图景化作“丹心永向前”的精神路标,一位大国巨匠的灵魂便在平仄韵律中获得了永生。这组诗词不仅铭刻了于敏院士的功勋,更以澎湃的激情与卓越的才思昭示:中华文化传统那浩瀚的星河,永远辉映着时代最璀璨的星辰。于敏的“隐”与“显”,最终在“丹心永向前”的誓言中达成永恒统一。马学林的诗词创作,正是将这种科学精神淬炼为文化基因的壮举——在平仄格律之间,在蘑菇云升腾之处,一个民族最精纯的精神魂魄如星霜永恒,照亮后来者继续前行的漫漫长路。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