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槎驭风雷——马学林诗词中的钱学森与苍穹铸剑录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当戈壁滩的狂风卷起黄沙,当大漠深处的轰鸣震颤大地,一个名字已镌刻在中国航天史诗的开篇——钱学森。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为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立起不朽的丰碑,其笔锋如火箭腾空,在古典韵律与现代科技的交汇处,爆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雷霆。
一、赤子丹心:穿越重洋的归航史诗
马学林以“赤子”为核心意象,在诗词中构建起钱学森的精神底色。《七律·其一》“赤子丹心照九天”如宣言开篇,《浣溪沙》“赤子归来渡大洋”则以简练笔法勾勒壮举。这“赤子”二字背后,是诗人精心铺陈的归国三部曲:
1. 殊荣在身:“十载西洋研奥理”(七律·其二)浓缩其加州理工的学术巅峰,“殊荣都瞩目”(七律·其三)暗指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盛赞。当西方以优渥条件挽留,他心中却激荡着“东海奠鸿基”的宏愿。
2. 冲破铁幕:“归程险阻志弥坚”(七律·其一)一笔带过五年软禁岁月,《翻香令》中“归舟千水渡西洋”则暗藏惊心动魄的博弈——以香烟纸推演公式的“赤心淬火”,终成突破封锁的“龙芒”。
3. 碧血铸剑: “一策回天安禹甸”(山花子)宣告其战略价值:一纸《建立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化作“能除千旅甲”(浣溪沙)的护国神盾。诗人以“丹心辉处,北斗耀人寰”(临江仙)完成对赤子精神最璀璨的礼赞。
二、风雷掌上:苍穹之上的科学神话
钱学森最震撼世人的,是将宇宙法则驯服于方寸之间的超凡智慧。马学林创造“风雷掌上”这一核心意象,让科学伟力在诗词中迸发霹雳:
1. 弹道惊世:“弹道奇谋震大千”(七律·其一)直指“钱学森弹道”的划时代意义。《翻香令》“谋星道,开云钥”以神话笔法,写尽助推-滑翔弹道如钥匙开启苍穹的玄妙。“道辟新章立矩规”(七律·其二)更宣告中国导弹从此拥有独立坐标系。
2. 系统创生: “系统新章日月祥”(七律·其三)揭示其更大贡献——将工程控制论升华为航天系统工程方法论。《临江仙》“鸿篇系统开天”喻其如盘古开天般重构中国航天研发生态。那“经纬掌天纲”(浣溪沙)的巨手,实则是以数学模型编织星空的经纬线。
3. 双星耀空:“两箭功成辉玉宇”(七律·其三)浓缩1960年东风-1升空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里程碑。“箭射银河开玉宇”(山花子)让科学壮举与牛郎织女神话共鸣,使冷峻科技浸润文明温度。
三、昆仑肝胆:大漠深处的精神图腾
当马学林将“昆仑”意象赋予钱学森,戈壁滩上的试验场便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祭坛:
1. 五年砺剑:“五年磨剑,星火照千关”(临江仙)写尽1956-1960年导弹研发的艰辛。在“固金汤”(七律·其三)的誓言背后,是诗人未言的细节——钱学森以“土豆烧牛肉”激励团队,用算盘验证数据,将饥荒年代的苦寒淬炼成“金璋”(五律·其五)。
2. 铁魄铸魂: “魂凝昆岳铁”(五律·其五)、“昆仑肝胆铸坚梁”(七律·其三)等句,将科学家团队喻为昆仑山脉。当苏联专家撤离,钱学森“华夏腾飞薪火宣”(七律·其一)的呐喊,恰似昆仑雪水浇灌出的自力更生之花。
3. 光耀千秋: “丰碑永铸英魂笑”(七律·其一)中,“笑”字尤为绝妙——1999年受勋时钱学森曾说“我只是代表,荣誉属于集体”,诗人以“昆仑峰上铸丰碑”(七律·其二)完成个体与集体精神的同构,让“光耀五千年”(五律·其四)成为对航天人群像的永恒礼敬。
四、星河为证:科学精神的诗性涅槃
马学林的卓绝处,在于以古典诗艺熔铸现代科技意象:
1. 神话新诠: “星槎遥制乾坤小”(七律其三)化用张骞乘槎典,将卫星监控喻为俯瞰人间的天眼;“补天章”(赞刘凤君诗)与“开云钥”对仗,使文字起源与航天探索构成文明传承的闭环。
2. 数字诗学: “一谋开宇宙”(五律·其六)、“十载固邦基”(五律·其六)等句,以数字浓缩历史:1955年归国是“一谋”,1966年两弹结合是“一策”;1956年授命至1970年卫星升空恰是“十载”。数字成为丈量功勋的诗尺。
3. 时空交响: 从“光耀五千年”(五律·其四)到“北斗耀人寰”(临江仙),诗人构建贯通古今的时间长河。当《翻香令》结句“木樨香、能映月轮光”飘来,钱学森故乡杭州的桂花香与“嫦娥工程”的月轨在时空中奇妙交融。
“赤子丹心照九天”的诗句划破时空,马学林笔下的钱学森已不仅是“两弹一星元勋”,更升华为一个民族叩问苍穹的精神图腾。十首同名诗词以雷霆万钧之势,将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熔铸为三重视野下的不朽丰碑——那是驭风而行的孤勇者、开天辟地的战略家、更是凝魂铸剑的民族脊梁。
五、风雷掌上:孤舟破浪的科学远征
钱学森的归国之路,在诗人笔下化作惊心动魄的史诗。“归舟千水渡西洋”的浩渺图景中,暗涌着“五年磨剑”的孤绝意志。马学林以“赤心淬火耀天疆”的淬炼意象,将个人抉择升华为精神涅槃:
1. 知识星火的越洋求索: “十载西洋研奥理”浓缩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突破岁月,那“风雷掌上凝烟”的奇喻,道尽他在空气动力学前沿将自然伟力驯服于方寸之间的卓绝。
2. 囚笼中的精神淬炼: “一策回天安禹甸”背后,是五年软禁中“碧血铸龙芒”的坚守。当美国海军次长声称“他抵得上五个师”,诗人却见其“丹心铸盾映穹苍”——知识分子的脊梁在威压下愈发刚硬。
3. 惊涛里的归程壮歌:那封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救信,被赞为“一函经纬慑豺狼”。穿越太平洋的航程,实则是“箭霄天宇卫边疆”的精神预演,科学报国的信念在风浪中百炼成钢。
六、弹道经纬:重绘寰宇的战略宏图
钱学森最震撼世界的贡献,在马学林笔下化作改天换地的神工之笔:
1. 开天辟地的“奇谋”:“一谋开巨道”直指“钱学森弹道”的横空出世。当传统弹道如抛物线般可测,他创造的“乘波体”轨迹却如“星槎遥制乾坤小”,让导弹如驭风之龙游弋天地,使中国导弹进程“提速二十年”的奇迹,在诗中凝为“震大千”的雷霆。
2. 系统工程的“日月纲”:从“箭冲霄汉”到“理成鸿制”,诗人敏锐捕捉其更大贡献——以《工程控制论》奠基中国航天系统工程。这“章成日月纲”的智慧,将千百零件、数万工序编织成有机整体,使“两箭功成辉玉宇”成为可能。
3. 苍穹新秩序的奠基: “五洲经纬掌天纲”绝非虚言。他主持制定的12年科学规划,被喻为“立矩规”的创世之举。当“北斗耀辉煌”照亮今人手机导航时,我们仍在践行他半个世纪前绘制的星图。
七、昆仑肝胆:铸剑为犁的民族精魂
钱学森的精神高度,在马学林诗中矗立为比昆仑更巍峨的丰碑:
1. 以智为盾的守护者: “一纸能除千旅甲”道出战略威慑的本质。他深知真正的和平不在于销毁刀剑,而在于铸造让敌人不敢出鞘的“倚天长剑”。那腾空的导弹,实则是“丹心铸盾”的和平之盾。
2. 薪火相传的燃灯者:“华夏腾飞薪火宣”揭示其另一重伟大。他创办中科大近代力学系,亲手编写《物理力学讲义》。诗中的“掌枢斗”,恰似他托举后学的身影——今日嫦娥探月团队的核心,多出自他设计的培养体系。
3. 精神星空的永恒坐标: “魂凝昆岳铁”的比喻,将其融入民族精神山脉。当“木樨香、映月轮光”的柔美意象浮现,我们看见刚毅科学家心底的浪漫:他书房手植的桂花树,如今仍在航天大院岁岁飘香,如不灭的精神信标。
八、结语:星河大道上的永恒坐标
“星河大道日辉煌”——马学林以这句壮阔收束,将钱学森的一生升华为人类探索苍穹的象征之路。那些“箭射银河开玉宇”的轰鸣,早已沉淀为民族记忆的基因;那“系统新章”的智慧光芒,仍在指引天宫空间站的每一次对接。在诗人构建的意象宇宙中:
1. “风雷掌上”是驾驭自然律法的科学伟力;
2. “昆仑肝胆”是献身民族的赤子精魂;
3. “星河大道”则是通往人类未来的共同征途。
当长征火箭的尾焰划破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化学燃料的燃烧,更是一个民族在钱学森精神炬火照耀下,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奔赴。这位“无双国士”以毕生心血证明:最深邃的科学探索,永远根植于最炽热的土地深情;最浩瀚的宇宙征程,始终始于最坚定的赤子初心。当大漠的烟尘散尽,马学林诗词中那“掌上风雷”早已化作北斗卫星的轨道,“昆仑肝胆”凝为长征火箭的尾焰。钱学森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导弹与卫星,更是“箭霄天宇卫边疆”(浣溪沙)的战略智慧,“星河大道日辉煌”(浣溪沙)的探索勇气。这位将赤子丹心锻造成苍穹之剑的巨匠,终以生命验证:最尖端的科学精神,永远深植于最深厚的家国沃土——那是比火箭燃料更炽热,比星际轨道更永恒的民族魂火。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