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背景音乐】《光阴的故事》(钢琴)
天边那朵云
――记学生朋友罗建云
【宁志刚】

(你是天边那朵云,是我心底的傲骄)
2019年清明后的一天,从茅铺开往湖南隆回县城的大巴车上,一位满脸皱褶的老汉用长满老茧的手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团块票,一块一块艰难地数着车费;一位老婆婆与票务员正争吵着“昨天才三块,今天为么子要四块?”的时候,坐在后排一位长相儒雅的中年男人站起身对票务员说:“这一车人,到县城一共多少钱?我全买了。”票务员吃惊地望着中年男人,“你是哪里人哦?一车几十人呢,你全当学雷锋?”中年男人微微一笑,“我是茅铺铁矿的,我真的买了!”于是,票务员不再怀疑,满车人瞪大眼睛,吃惊之后便是感激,满脸皱褶的老汉双手作揖,感动地说:“我们碰上活菩萨了,碰上活菩萨了!”
中年男人是罗建云。这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他出差在外这样的好事不知做过多少,无论是车站、码头还是街边,一碰上老弱病残的乞讨者他就散钱,也不论乞讨者是真是假,他总是爱心泛滥,少的几十,多的几百。
同样是2019年冬天,在东莞体育路口,他发现一个蓬头垢面、衣服单薄的年轻人在捡拾垃圾,随手便把身上的几百块钱全数给他。当发现年轻人目光呆滞,钱到手不知所措时,建云估计年轻人智力低下,又打电话给警察,待警察把人送到救助站,才放心地离开。
他与几位朋友去西藏旅游,碰到一个藏族女孩在卖手工艺品。女孩说自己在大学读书,家庭条件不好,期望得到资助。他内心隐约生疑——一个大学生怎么能够直接开口要求陌生人资助呢?只是同情心暴涨,依然加了女孩微信。回到东莞后,让援藏的朋友帮助核实。一个月后女孩发来自己的学生证,建云毫不犹豫地组织朋友给她捐款,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天就捐款达一万多元。后来建云持续帮助这位女孩直至大学毕业。
还有一位小男孩,父亲遇难,母亲不辞而别,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房子破败也无钱修葺。建云得知后,第一个捐款并把小孩的遭遇发到网上,第二个捐款者是时任湖南省邵阳市副市长的李兰君女士。随着网络的传播,小男孩得到社会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李兰君女士还亲自驱车隆回,联手县委、县政府直接奔赴小男孩家,看到那凄凉的家境,特事特办,县政府从扶贫款中拨出专款给小男孩家修建了新房。爱心捐款由公益组织专门管理,支助到小男孩十八岁。
这类善行,不知在罗建云身上发生过多少次,只能说“不一而足”了。“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我不知古圣人“至善”的境界如何,但我总认为建云所做的离“至善”境界不远了。

(坐在树蔸之上,心中良善成林)
广义上说,罗建云的确是我的学生,我们俩在一起时,他也总是“老师!老师!”的招呼着。然而让我惭愧的是,我没上过他们班级的课。回忆起在隆回五中的过往,隐约记得,1992年,他是最后一个入校报到的。以隆回五中当时在全县的声誉,无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高考成绩,在全县高中里都是很有优势的。可是他来报到时已是开学将近一个月了,各个班级早已满员。当教务员把情况告诉我时,接不接这个学生,我有点迟疑,因为高中课程落了将近一个月,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赶上趟的。教务员是个有心人,当即翻出招生成绩册,罗建云的成绩实在不错,况且是师范落选、茅铺中学的第一名,我才同意编班。即使到编班后,我们也没有打过照面。
1993年7月,邵阳市教育局邀请魏书生老师到邵阳来讲学,我带领学校几位老师前往邵阳,认真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课。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方式、课堂模式,对教育前景的展望等等真的令人仰慕和敬佩,也带给同行莫大的启发和鼓舞。回学校后,我认真阅读魏书生老师关于如何做好班主任的专著,写了一篇《从魏书生的观念学起》的论文,寄往《语文教学通讯》,该文不久就在该杂志一字不改、一字不删的发表了。让我想不到的是,不久后,一个个子矮小清瘦,并不是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竟然拿着作文让我给他修改。他一见面就自我介绍:“老师,我是罗建云,高二年级的。我是在传达室看到您写的《从魏书生老师的观念学起》的文章之后,才萌发向老师您请教作文章法的。您那文章写得太好了!”从此无论是碰到写作问题还是语文学习方法问题,他就在我办公室磨蹭。我们俩也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莫逆之交。
之后,尽管各自云散,但记忆中时不时会浮现建云和我交谈、玩笑的情景,也无法打听他高中毕业后的状况。直到2013年底,我接到了建云打给我的电话。我有点吃惊,首先问他是从哪里得知我电话的,他说从罗小丽那。于是欢洽中我们见面了,交谈中才得知他在东莞从事文化出版业,且事业有成。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2015年建云帮忙出版并发行了我的《中学生楹联基础教程》一书,2017年又帮我出版发行了《说课、微课、微型课》的教师用书。此后,建云一回老家,我们就以师生缘、文化碰撞缘坦诚相待。于是,想起网络流行的一段名言:“有一种缘分叫师生关系,有一种情怀叫师生相聚。此生相遇,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茗酒欢洽,这是一场最美的相遇。”

(期待一场最美的相遇)
罗建云是湖南隆回第一个以文化立业且事业有成的名人。然而,以文化立业又谈何容易!在阅读他的《人生四十年》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两本回忆性散文集时,才悟透创业必须以艰难的打工和打工中仍然不放弃人生追求为基础。
他高中毕业后并没有顺利考上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心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却被社会大学农民系录取。在农村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理想中,复读两届后他南下打工,从广州到长沙,从长沙到东莞,他流过浪,搬过砖,背过水泥,清理过建筑垃圾,与小偷同居过……然而再苦再累,“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如“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一样余音绕梁,始终挥之不去。打工期间一有闲暇,他依然读书读报,依然坚持写作,依然没有忘记“知识改变命运”的古训。并且不断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投稿,然而稿费太微薄,想靠稿费维持生活,靠写稿成为作家,简直痴人说梦。于是他改变自己的读书方向,在当时电脑还不普及的时候,利用闲暇死啃字根,学习五笔打字,学习英语,买来书籍自学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报读了湖南大学企业管理进修班,疯狂钻研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这个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大学的“社会大学”肄业的打工仔,竟然一夜学会了五笔输入法,考取了“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审校员资格证”。没有学历却凭着这种自学能力,建云陆续在电器厂、鞋材厂、玩具厂、注塑厂、工艺合厂应聘进入企业管理层。在比利时注塑厂当经理时,听闻员工伙食太差。那份来自骨髓的善心犹如火山爆发,当即用英文向总部写了一封信。可一个月后,厂部以“越级告状”的罪名把这个无视企业利益的“打工仔”开除了。
终究“宝古佬”敢为人先的闯劲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不懂日语,偏向日资企业去应聘品质部长,面对懂日语、比他年轻、毕业于高等院校与之同时竞争的大学生们,建云几乎没有半点优势,然而一个习惯性的善举恰恰帮了他。复试是年近八十的日籍社长,建云回答完问答离开社长办公室时,顺手捡起地上的纸屑放到垃圾桶,不经意的把椅子搬回原处,并和社长握手言别。这一习惯性的举动竟然在日籍社长面前“脱颖而出”,成功应聘成为日资企业的品质部长。
离普通打工人的天花板不远了,建云一边兢兢业业的认证品质,一边坚持学习和写作。期间写出了不少文章,分别发表在《北大商业评论》、《财富(中文版)》、《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江门文艺》、《湛江文学》、《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上。同时找来国内最好的报纸模仿学习排版,无意中竟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做企业中层抑或高层,始终得看老板眼色。建云认为,这始终难以得到人格的尊重。在日资企业还算不错,然而创业梦始终萦绕在他脑际,目标两年的日企资历,他一年十个月便打了辞职报告。80高龄的社长从日本飞来亲自做他思想工作,让他继续留在日企,他婉言谢绝。
2006年博客盛行,建云一头钻进博客中,不久便成为“博客世界”大V,所写文章的浏览量常常上百万,可是“博客”不能当饭吃。他依然坚持打工,整整九年,经历了十几份工作,干过、管理过十几家工厂。所谓“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此之谓哉!
2007年,当他把在东莞的最后一笔房贷还完后,为了理想与生活,为了不被随便炒鱿鱼,他利用手中的一万元资金,下定决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隆回第一个以文化立业事业有成的人)
没经历过创业的人认为创业风轻云淡,经历过创业的奋斗者方知晓创业的个中艰难,何况罗建云以文化杀开一条血路,在看重“面包”轻视文化的大环境中,文化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用他自己的话说:“自2007年创业以来没过过一天轻松的日子……经商不只是要关注自己的业务发展,还要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及社会脉动。人类最大的特点是制造麻烦,当然也能解决问题……从克林顿到小布什,到奥巴马到特朗普,没有哪一任美国总统不打压中国。一时是知识产权,一时是核心技术,一时是出口贸易限制清单……国内也是动作频频,一时是转型升级,一时是‘腾笼换鸟’,一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他总是相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在自古“无商不奸”的传统脑回路环境下,建云却以自己的经营底线决心一改社会对商人的陈腐观念,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拖欠员工一分钱工资,不拖欠供应商一分钱货款,不拖欠国家一分钱税收。从儒道佛的哲学理念中他悟出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传承”——血脉传承,文化传承,因此做为以文化为平台的商人,其实就是一场修行。所以他从“修行”的佛理出发,传承古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的优秀品格,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不断简化企业内部的《劳动合同》、《员工手册》,最大限度地简化对员工的约束。无论“合同”还是“手册”,不止约束员工,同时也约束老板。只有共同遵守,才能体现公平正义,同时公司才有文化味,人情味;员工才有责任感、使命感;公司才能成为他们依附的港湾。因而公司从最初的六个员工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位员工,从最初的出版业务发展到今天的出版、印刷、发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十几年来,企业没有刻意辞退一个员工,没有亏待过一个员工。这不能不说与建云的自我约束、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紧密相关。在三年疫情加中美贸易战期间,在关闭旧厂转型数字印刷的过程中,公司与工厂也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好在他们夫妻坚守“不胡吃海喝,不穿奢侈品,不开豪车,不打牌赌du博”的立家立业规矩,企业有效避开了缺钱的烦恼。
十几年的经风沐雨,一步一个脚印,公司主持出版的《饶宗颐诗学论著汇编》获《光明日报》“好图书”一等奖;《中华历史人物童谣》入选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作品候选目录;与湖南科技学院共同策划出版的《潇湘文化概论》,从学术的角度让更多学子了解潇湘文化,喜欢潇湘文化,传承并弘扬潇湘文化。更多图书讴歌乡土,讴歌改革开放的成果。建云与作者们一道站在文化守望者的高度,为中华历史文化放歌,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复兴喝彩。
事业成功了,建云也不断游学中华文化圣地,游学欧美山水名胜。每到一处他总能灵感频发,笔端流芳。十几年的正能量文化传播,十几年不停地审稿、排版、印刷,十几年的业务联系,成就了公司,也成就了建云的创作成就,使他在文学界小有名气,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25年获评民进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和民进全国新闻宣传优秀通讯员;出版《人生四十年》、《阳光灿烂的日子》两部散文专著;个人事迹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新闻》、《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个人业绩被载入《隆回年鉴》。
在东莞,建云拥有了自己心爱的事业,拥有了完美的家庭,一双儿女健康成长;在老家,他为单身哺育他们四兄妹成人的老父亲修起了小洋楼。然而他依然在砥砺前行,依然在为优秀文化的传播登高望远,依然在为公司的几十位员工几十个家庭谋建温馨幸福的港湾。他常说:“如果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公司、小企业都像我一样恪尽职守,精诚奉献,我们的国家就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我能力和水平有限,但我愿意继续努力,为公司的崛起,为工厂的振兴,为东莞的繁荣,为华夏的复兴,努力着,奋斗着,直至生命的尽头。”
我想起范仲淹的古仁人之风,朝野同好,忧乐入怀;同时想起《周易》“天行健,地势坤”的古君子之风,厚德载物,砥砺前行。与建云一向宽以待事、善以待人的行事风格相结合,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人生可期,企业必兴,国家必兴。
2023年冬,建云从广东东莞回到湖南隆回,约来我们曾在隆回五中共事的王小涛、黄双红两位老师,分别送给我们制作精美从教40年的艺术纪念品,上面镌刻着“名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的内心感恩。于是我想起鲁迅先生面对学生刘和珍大义凛然的感慨,“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面对建云赋予我的“名师之恩”,我不止是踌躇,更多的是惭愧。与他的遍施善行,仁人之风,君子之风相形,我又有什么资格成为他心中的“名师”呢?建云的成就不止是证明他的敢闯敢干和个人修为,更展示了他作为中国创业者的担当和文学大咖的优秀品质,这是“老师”无法企及更无法施教的。让我感到宽慰的是,我们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

(为优秀文化的传播登高望远,不屈不挠)
遥望天空,发现建云犹如天边那朵云,虽漂泊在南海之滨,却有一份情感与我们紧紧相连,不管多远,不管多高,永远保持师生之间的朴素底色,并持之永久。
(2025年6月于湖南隆回)
【作者简介】宁志刚(1958- )男,汉族。湖南省隆回县人。中国诗赋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先进工作者,湖南邵阳市优秀教师,湖南省楹联优秀教师。
【人物简介】罗建云(1975- ),男,湖南省隆回县人。广东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市比比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潇湘文化》主编。主编《全国原创散文优秀作品选》,出版散文集《人生四十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宁志刚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罗建云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别忘了关注我)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