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新韵歌铜山
李 皓
盛夏时节,在距济南市莱芜区政府驻地东北15 公里、苗山镇政府驻地西 7.5 公里处的莱芜区苗山镇铜山村采访,跟随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吕济运的身后移步换景,所见所闻,让记者切实感受到了这个拥有 424 户1019 口人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与兴旺。它就像镶嵌在莱芜东北部群山之间的一颗明珠,既有千年历史沉淀下的古韵悠长,又焕发着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这里的古冶铜遗址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党建引领下的发展之路描绘着当下的繁荣,一桩桩民生实事勾勒出村民们幸福的生活图景。为此,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进铜山村,共同领略它独特的古风新韵。
洞矿幽深,沉淀出千年铜山史
踏入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铜山村,仿佛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而这部史书的开篇,便是那幽深的铜矿。
据考证,早在明朝初年,朱姓人家便迁此定居,彼时这里名叫朱家店。清朝中叶,因铜矿资源丰富、冶铜业发达且地处交通要道,货物交易繁盛,遂改名为铜冶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又以铜子山命名,正式定名为铜山。
铜子山,这座海拔357米的山峰,是铜山村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山顶的双层山寨,寨墙上残留的土炮口,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风云变幻;山寨里的石碑,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山顶那棵曾挺拔屹立、虬枝劲展的“要榆”,千百年来枝叶茂密,虽于1998年因雷击干枯死亡,却依然是铜子山曾经的重要标志。山北脚下的“古冶铜遗址”纪念碑,庄严地向人们宣告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经多方考察,铜山古冶铜遗址被确定为汉代遗址,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分为采矿和冶铸两大部分,采矿遗址分布于铜子山和运粮山。铜子山矿包含露天矿与洞矿两种,露天矿开采相对便利,是古代主要的采矿形式;铜矿洞则巧妙地利用岩石压力,形成独特的椭圆形巷道,历经悠悠两千年岁月仍保存至今。运粮山铜矿井口设计合理,一井两用,虽因历史原因现被淤泥堵塞,但20世纪60年代在此掘出的人骨、马骨,为这片古老的矿区增添了神秘色彩。
冶铸区的南园地、六亩地和烧作地3处遗址,面积广阔,地表遗留的炉渣、铜矿石、汉代陶器残片等,无不印证着当年冶铜业的兴盛。泰山岱庙里铸有“铜山”字样的两只大铜鼎,以及1970年地质勘探队出土的汉代半两钱范、五铢钱范和全国首次发现的三株钱范等遗物,更是有力地证明了铜山在古代冶铜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珍贵的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铜山千年来的冶铜历史,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这里曾经的繁华盛景。
位于村南山脚下、长700余米、坡度45度的古铜矿洞,前些年已被投资重新开发出来,并且由外到内,砌筑了长长的台阶。享受了人间烟火、感受了世态炎凉之后,再来到这里顺阶而下,一种别样滋味便会油然而生……
山风缕缕,盘点出村庄增收账
由于地处相对偏远,再加上村里的土地都是瓢一块碗一块的山岭薄地,一度以来,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里一度面临着发展困境。然而,近年来,铜山村以党建为引领,全村48 名党员(含其中2 名预备党员)如同一盏盏明灯,引领着村庄前行,带领全体村民用智慧和汗水盘点出了一份亮眼的村庄增收账,让山风都带上了希望与富足的气息。
党建引领,为村庄发展锚定方向。铜山村两委一班人深知,基层党组织是村庄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此,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他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定的发展决心,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从而使得铜山村的各项增收举措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为村庄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回闲置资源,激活沉睡资产。曾经,村铜矿和伟民工贸公司占地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没有为村庄带来收益,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村两委通过法律途径果断收回这些土地,将其出租给有需求的企业。这一举措犹如一剂良药,瞬间激活了沉睡的资产,为村集体年增收24万元。这些资金的注入,让村庄有了更多的底气去谋划发展,也让村民看到了村庄未来的希望。
整治撂荒土地,变废为宝促增收。面对村民七零八落的310多亩撂荒土地,铜山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动用挖机、推土机,将这些土地复耕成大片良田。随后,村里将220亩土地流转给有经验的经营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其余90亩则由村集体自主经营,种植蜜薯、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经过精心的管理和培育,这些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村集体年创收30余万元。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村民的“致富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
招商引资,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铜山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与山东航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一次性为村里创收1204余万元。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为村庄的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与中政(黑龙江)医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中政(济南)医疗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虽然目前还未明确达产后的具体增收数额,但可以预见,这一项目将成为村集体增收的又一重要来源。这些产业项目的引进,让铜山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逐渐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型村庄转型。
鼓励村民创业,共享发展成果。铜山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庄充分利用自身向路、面街和交通要道等优势,鼓励村民从事饭店、肉店、超市、理发店等多种经营。这些小生意不仅满足了村民和周边群众的生活需求,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此外,村集体以自身名义开设放心早餐店,为年长村民提供了就近打工的机会,实现了村集体和个人的双赢。
山风缕缕,吹拂着铜山村的每一寸土地,也见证着村庄的华丽蜕变。从收回闲置资源到整治撂荒土地,从招商引资到鼓励村民创业,铜山村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盘点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村庄增收账。近些年来,铜山村每年村集体收入都不下50万元,多的时候村集体年收入还高达90万元。这份账,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村庄发展活力的彰显。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铜山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书写出更加辉煌的乡村振兴篇章,让山风带着幸福与富足,吹进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实事件件,打理出村民好生活
在铜山村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战争年代,无数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安宁,先后有4人成为革命烈士。时光流转,当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升,如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了铜山村两委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也成为了村支书吕济运日夜思索的课题。
上任伊始,吕济运便辗转难眠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一心琢磨着究竟该为村民做些什么实事。很快,他便将目光聚焦到了那些影响村民生活的“关键小事”上。
村河南岸的挡土墙出现裂缝,这看似不起眼的隐患,实则如同悬在村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倒塌,不仅会阻碍河水正常流通,还会严重威胁道路安全。吕济运迅速行动,组织人力物力,对挡土墙进行了修复加固,及时排除了事故隐患,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道路,是连接村庄与外界的“脉络”,更是村民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在雨季来临前,吕济运带领大家对村内外所有损坏的道路进行整修。曾经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道路,经过一番修缮,变得平坦又坚实。从此,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即便遇到风雨天气,也能轻松出行,告别了“走泥巴路”的日子。
水,是生命之源。完成自来水配套入户工程,让常住村民家家户户 24 小时都能吃上自来水,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用水方式。以往,村民们取水不便,用水也多有局限。如今,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洗衣、做饭、清洁更加便捷,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铜山村两委对村民的关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家家户户收入情况各有不同,村两委研究决定,将村集体签约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所获得的1204余万元资金,全部平均发放个全体村民,每人都分得了12000元,为每户家庭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村集体每年为 50 岁以上的村民出资50元购买银龄安康意外伤害险,为全体集体组织成员补贴100元医疗保险费用,为 80 岁以上老年人代缴全部医保费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保障,让村民们看病就医更有了保障,生活也更有底气。每到春节,村里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还能收到50斤面粉和10斤食用油,这份温暖的关怀,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村集体的关爱。
同时,铜山村还始终铭记着那些为保家卫国奉献青春的热血青年。对参军入伍的好青年,村里给予一次性 600 元奖励,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爱国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这样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军旅,续写着保家卫国的奉献新篇。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铜山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在村两委的不断努力下,铜山村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五星级村党组织”“市级健康村”等数十种各级各类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全体村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是大家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村中吕、朱、郭、王、耿、田、刘、魏、尚、罗、石、邹等十多个姓氏和谐共处,共同续写着村庄的故事。未来,相信铜山村两委还将继续秉持为民办实事的初心,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泉歌,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基地级新闻媒体,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