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 四千年农耕火种点燃西部算力引擎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庆阳正在书写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进化史诗:四千年前,周人先祖挥动耒耜,以"二牛抬杠"的智慧开垦出华夏农耕文明的第一片沃土;四千年后,5.73万P磅礴算力在此奔涌,成为牵引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关键枢纽。从泥土翻飞的耕作声,到服务器轰鸣的数字浪潮,这座城市完成了从农业文明摇篮到数字经济高地的史诗级跨越。
一、文明胎动:黄土层里的农耕基因库
公元前21世纪夏末,当华夏大地还在部落纷争中探索前行,庆阳(古称"戎狄之间")的黄土塬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革命悄然兴起。周先祖不窋率族北迁,其孙公刘在此完成三大文明奠基:技术上,以"二牛抬杠"替代原始刀耕火种,使土地开垦效率飙升300%;生产中,通过选种育苗、轮作休耕等技术,将单位亩产提升50%;经济形态上,构建起"粟黍为基、六畜兴旺、桑麻遍野"的立体农业生态体系。
今天,在巨家塬遗址出土的3800年前碳化粟粒里,在《诗经·豳风》对农事活动的生动吟唱中,在周祖陵陈列的斑驳骨耜遗存上,我们依然能够解码华夏农业文明最原始的基因图谱。
这些历史印记,不仅诉说着先民的智慧,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勤劳坚韧的文明底色。
二、千年困局:农耕文明的时空枷锁
然而,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庆阳始终难以挣脱三重发展桎梏:自然层面,明清史料记载当地十年三旱,严重时粮食减产超40%,饥荒频发;经济领域,将粮食贩运至关中地区,运输成本竟占售价60%,导致商贸活动被牢牢限制在百里之内;技术创新上,耕作工具的演进周期长达五百年,社会发展呈现锯齿状缓慢波动。
当时间来到20世纪末,这片承载着厚重农耕文明的土地,迫切需要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新路径,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
三、数字创世纪:黄土地上的硅基觉醒
2021年12月20日,国家四部委联合批复,将庆阳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全新发展动能。短短三年间,庆阳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四大奇迹:
在算力建设上,从无到有,已建成5.73万P算力规模(每秒可实现5.73千万亿次计算),并计划在2024年底突破10万P,成为西部算力增长的核心引擎;能效方面,PUE值低至1.25,荣登2025年全国算力园区能效冠军宝座,超越一线城市数据中心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2亿元,打造风光储一体化供电体系,数据中心绿电使用占比高达85%;产业发展成果显著,累计签约数字经济企业1157家,落地376家,招商对接转化率达25%,形成西部最大的AI产业生态圈。
如今的庆阳,已构建起完整的数字文明生态圈:这里是WPS AI、DeepSeek、Kimi等国内顶尖大模型的训练基地;中科宇航与超级马赫无人机产业在此集聚发展;超芯特种电缆、易事特装备制造等硬核智造项目相继落地;绿色电力储能与智能电网配套产业蓬勃兴起。

四、文明跃迁:从碳基到硅基的范式革命
庆阳的蜕变,本质上是一场文明操作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和人力是核心生产要素,社会发展局限于百里之内的封闭系统,技术革新以百年为单位缓慢推进,旱涝灾害构成主要生存威胁。而在数字文明时代,数据、算法和算力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通过光速网络实现全球互联,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呈指数级发展,数据安全与伦理成为新的挑战。
在农业领域,这种变革体现得尤为明显:智能土壤传感器与AI灌溉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无人机植保效率达到人工的50倍;区块链溯源技术让庆阳苹果等特色农产品溢价20%,直接进入一线城市精品超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将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0%,种植规划响应速度提高10倍。曾经主宰农业生产的"靠天吃饭",正在被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所取代。
五、未来宣言:数字文明的庆阳方案
传承四千年农耕智慧,庆阳正以开拓者的姿态擘画数字文明新蓝图:
在算力建设方面,实施"算力星链计划",2025年算力规模突破60万P,2027年建成百万机架、百P级的全国算力枢纽;绿色发展领域,推进"零碳先锋工程",2030年建成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数据中心集群;农业创新上,在周先祖开垦的土地上,建设万亩无人化智慧农业基地;创新生态培育方面,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孵化百家科创企业,打造西部AI人才高地。
结语:文明永续的黄土密码
当周祖陵的晨钟与数据中心的电流声在黄土高原上空交织回响,当博物馆里的碳化粟粒与机房中的服务器芯片跨越时空对话,庆阳用四千年的文明积淀揭示出一个真理:真正的传统绝非创新的枷锁,而是点燃变革的火种。
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城市,正将农耕时代的勤劳智慧融入数字经济浪潮,为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庆阳方案",在数字文明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