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迹 .怀古文人
文/ 徐 品
行走江南,寻觅着古代文人的遗迹,尽管遗迹是真真假假、偷梁换柱,但是起码还有着真实的影子,这就够了。至于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不提也罢,也许因为咱是老百姓,够不着那么高,看不了那么远,况且我要是穿越到他们那个年代,也活不了那么久,还是让羡慕者们羡慕去吧,我没兴趣,哈哈……
常德的陋室
在距常德市区六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间低矮的草房,当然也是全新的草房,在大院门口挂了一副黑底白字的木制对联,上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门上方有一牌匾,写了两个大字:陋室。哈哈,这就是传说中刘禹锡写《陋室铭》的地方,也许是吧,不过刘禹锡没那力气收拾的这般干净,当时这里至少应该是杂草荒芜吧?
据《历阳典录》记载,《陋室铭》是作者作于和州任上的,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故意刁难他,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可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再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这个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他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于是他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千万别和文人斗,他会让你留下千古骂名的。
哈哈,看来《陋室铭》应该与常德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也有文章称,他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事败后,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在常德生活了十年,居住在常德武陵城东招屈亭旁一普通民宅里,《陋室铭》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孰是孰非,今天我们不去考究,况且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也永远考究不明白。
站在这全新的草房面前,我的思绪却飞到了14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我感叹诗人竟有着那般的思想境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哈哈,皇宫算什么?不过是一些木料石块之类,哪有我的“陋室”温馨、长久。
走过草屋,我的思绪又飞转回来,我知道历史的车轮只能向前。可是我又在想,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的文人,为什么在23年漫长的煎熬中还会如此快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诗的力量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诗歌的力量比帝王的权力更强大!
徐品,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理事兼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玄菟旬刊》主编。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阳光》等刊物并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教育部编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著有诗歌散文集《精卫鸟》、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民国社交圈》、长篇历史小说《一号伪装者》、长篇小说《太阳里的冬天》,2013年获首届抚顺作家奖。
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声音布道,传递美好。范读导师、心理咨询师、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得主、普通话一级甲等、主任播音员、诵读艺术的资深传播者、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三十六年。个人微信公众号:纳一天的云水禅心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微信 :fsd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