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
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
文/安殿轩
南湖星火势燎原,唤起工农勇向前。
赤帜高擎扬海内。錘镰创辟战敌顽。
沧桑回首崎岖路,烽火投身风雨天。
引领腾飞开盛世,复兴追梦谱新篇。
七律·看新闻联播感怀(中华通韵)
文/安殿轩
寰球动荡景殊同,胜负荣枯睿智凭。
战火燃烧无远见,举国昌盛有贤明。
苍穹斗转乾坤变,瀛海波旋船舰升。
纵览潮流发展势,和平共处业双赢。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七一颂歌文/大山
七月一日
日历上的一抹鲜亮
因为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
而不同凡响
铿锵宣言,在南湖上回荡
镰刀斧头,浓缩光荣的梦想
成就开天劈地的壮举
前赴后继,血染沙场
推倒压在劳苦大众头上的三座大山
一条巨龙,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百年的征程啊,初心难忘
井岗星火,号角嘹亮
雪山草地,脚步仗量信仰的长度
延安窑洞,油灯照亮胜利的方向
八年抗战,歼灭倭寇豺狼
打过长江去,全国得解放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坚守和平,国耻莫忘,正义伸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雄赳赳,气昂昂,夸过鸭绿冮
一穷二白的面貌 压不跨中国人
自力更生的信念,掀起复兴的巨浪
脱贫攻坚,摘下积穷积弱的枷索
科技攻关,突破固步自封的高墙
一带一路,促进共同繁荣进步
改革开放,连接世界纽带桥梁
蛟龙号深海探宝,嫦娥号探月取壤
天宫号太空独步,红旗号无人敢挡
和谐号贯通八方,北斗号导航穹苍
雪龙号破冰南极,神威号运算如狂
看啊,那飘扬的党旗猎猎作响
是初心不改的守望
是使命在肩的担当
是反腐倡廉的明镜
是民族脊梁的力量
党啊
你是引领航程的灯塔
是谆谆教诲的爹娘
紧跟你的步伐,向着伟大复兴的彼岸
奋勇前行,续写辉煌
星火长明
文/大山
百年前的暗夜
南湖的红船划破迷茫
那簇摇曳的星火
是觉醒者攥紧黎明的希望
铁锤砸开铁锁的脆响
镰刀割断枷索的寒光
千万双手高举信仰
在硝烟里写下不朽的诗行
从雪山草地到天安门城楼
从荒漠戈壁到深海蛟龙
岁月将足迹锻造成丰碑
你把引领航程的灯塔点亮
新时代的浪潮奔涌
十四亿人共执巨笔 书写辉煌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宣纸上
续写春天的故事,绘就复兴的长廊
仰望,那抹永不退色的红
是血染的党旗飘扬
是初心凝成的血脉
在华夏大地,生生不熄,沸腾滚烫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邻嫂忆当年做绝育手术文/王兴伦
再疼再怕也须挨,错在顶风生二孩。
刀口寒寒真落下,肚皮隐隐被划开。
半天胡乱肠间搅,片刻连催家里抬。
若问当时何感受,死过去又活过来。
见大运河捕鱼夫妇呛来往商船
文/王兴伦
家住岸边何用猜,我先得月到楼台。
虽然航道期通畅,须等网笼捞起来。
船首自能稍避让,什么叫做本应该?
不成去问隋炀帝,河是当年为你开?
连日天气预报不准
文/王兴伦
手机应用总提醒,预报连称雨不停。
午过无寻云蔽日,夜深犹见月环星。
时常误判真难信,若再胡言岂愿听。
哪比巫婆来两句,天灵灵与地灵灵。
四、看海
文/若风
一见到大海
我就成了孩子
看海鸥的飞翔
我以海鸥的姿势
翱翔在世间
马建业,笔名:若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五、美军撤出冲绳 文/李洪挺
美军撤兵出冲绳,欲霸无力快收梗。
肆无忌惮几十年,迅速脱身免被动。
台独港独至绝路,自不量力回头明。
东盟喜出望外乐,欢欣鼓舞庆和平。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六、赞煤矿工人
文/殷秀奎
矿工名微亦好汉,深井千尺只等闲。
手握水枪采煤厚,头戴钢盔掘道宽。
朝辞阳光汗透顶,暮迎阴风尘满面。
液压柱擎百炉旺,传送带点万家暖。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七、 六月初六敬天
文/李德举
微风拂过荷花香,农家庭院敬天忙。
惟愿国泰民安乐,六六大顺福无疆。
李德举 山东省曲阜市人,爱好文学,曾任山东华金集团通讯员,是《华金报》主要撰稿者之一,在《中华纸业》等刊物发表稿件多篇。为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华金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现主要针对现实作一些小诗,和各位文学爱好者交流。
八、《高考、文凭与就业的对话》文/曹德全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高考、文凭和就业这三位“老友”难得相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开启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高考率先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我啊,就像是一座独木桥,承载着无数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每年,千军万马都朝着我涌来,他们日夜苦读,只为在与我交锋的那一刻脱颖而出。”它微微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可如今,有些人似乎把我当成了终点,而非起点。”
文凭轻轻一笑,接过话茬:“你这独木桥可至关重要啊,因为过了这桥,才有机会获得我。我是学生们努力的证明,是进入许多领域的敲门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我,很多大门都会对求职者紧闭。”它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凭借我,不少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走向更高的平台。”
就业却发出一声轻笑,略带调侃地说:“你们俩啊,都太看重自身的作用了。我承认,高考为获取文凭铺了路,文凭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打开了职场的大门。但你们别忘了,真正在职场上站稳脚跟、走得长远的,可不单单取决于这些。”
高考皱了皱眉头,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即便通过了高考,拿到了文凭,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就业?”
就业点点头,认真地说:“没错。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除了看文凭,更注重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些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优异,文凭含金量高,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职场后,还是会面临诸多困境。”
文凭有些不服气:“可没有我,连展示这些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就业笑了笑,耐心解释道:“这只是一部分情况。如今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创业、自由职业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在这些领域,个人的才能和独特见解往往比文凭更重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成为趋势,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持续的过程,并非一纸文凭就能决定一生。”
高考若有所思:“这么说来,我应该引导学生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能只盯着考试成绩,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文凭也默默点头:“我也不能只是一个静态的证明,而应该激励人们在获得我之后,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就业欣慰地说:“没错,我们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考是起点,为学生们奠定知识基础;文凭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为就业提供一定的便利;而就业则是检验和进一步提升能力的舞台。只有当三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这场对话在月光下持续着,它们都意识到,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各自都需要调整定位,共同为年轻人的未来助力。当黎明的曙光洒下,高考、文凭和就业带着新的感悟,准备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新一批年轻人的挑战与梦想 。
曹德全,出生63年9月6日,男,汉族,本科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喜欢文学,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主编
九、 析字: 夏至文/千里易
古代对于“夏”字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夏”,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跪着的人的正头顶有一颗太阳的样子,也就是说甲骨文的“夏”字是由“日”与“人”两部分构成,“日○(圆圈符号)”代表烈日的意思;下方跪着的人型,突出了头部和眼部,既象征着对太阳的崇敬,也代表着人对炎炎烈日的感受,是通过人的头部和眼部体会的。也有人解释为“人正在进行太阳浴的过程(即表示极炎热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一个在太阳底下行走的人或者一个在太阳底下迎接太阳的人,引申为酷热的意思。
金文的“夏”写作“ ”,比甲骨文复杂化:人的头部突出了“页(鼻子)”,身体的左右两个锯齿状的符号,像人的手的象形,字的最下面像人的脚趾(止)的形状。但金文的“夏”最上面的“○(圆圈符号)”不见了。实际上金文的“夏”所要表达的所要强调的就是“夏”为“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最下面为“足”,也就是突出“夏”的本义是“人”,即“中国之人”,或者说“中原之人”。因而《说文》:“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由于中原之人勤于农耕,农耕的关键之季在于热季,热季庄稼生长旺盛,是丰收的最重要季节,所以又称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炎炎夏季又称流火季,如《尚书》:“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最早采摘植物的首领叫“华”,繁体字为“華”,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部为“艹”,下部表示草木开花之意;最早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不论“华”与“夏”,他们都被称为“夏人”。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久而久之,夏人被“华夏”一语所取代,这就是“华夏”一词的由来。
“夏”,篆书写作“ ”,是从金文一脉相承下来,总体看还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的身躯部分淡化了,几乎没有了,只是突出了头部和手以及脚趾,细思一番也对,人的作用不就是体现在大脑支配下手脚完成人应该完成的行为吗?
“夏”,楷书写的更简单,“手”不见了,头部的太阳更没影了,只保留了头部的“頁”与“脚”,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頁”下“夊”,以点概全。不过,“夏”的炎炎火气,从字面上再也体会不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的字义不断的延伸与假借,意义愈加丰富。如大禹建立的王朝称“夏朝”。大禹为什么将国号称为“夏”呢?因为从尧舜时期开始,百姓长年经历洪水灾难,大雨从天而降,天空长期乌云密布,遮蔽太阳。大禹决心消除水患,他当上国王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不再有大洪水,希望太阳整天挂在人的头顶上,所以取国号为“夏”。但讽刺的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是暴君夏桀,百姓哀叹:“这个太阳何时陨灭呢(《尚书》:“时日曷丧?”)?”;还如屈原的《九章》:“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这里的“夏”表示“大厦”“大屋”的意思);又如《诗经》:“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这里的“夏”表示歌乐名的意思);再如屈原的《九章》:“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之。”(这里的“夏”表示古水名“夏水”);再如《左传》:“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这里的“夏”表示地名“夏州”);再如班固的《白虎通》:“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也。”(这里的“夏”表示朝代名“夏朝”);再如《晋书》:“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这里的“夏”表示国号,也是今“夏”姓的前身)……
清朝时期的常熟虞山有个著名的私塾,私塾前有条小河。夏天,私塾的先生循循善诱,教学有方。学生汗流浃背,昏昏欲睡。老先生说:“我出字谜,谁答出来,谁就到河边洗澡。”学生一听这话来精神了,都伸长脖子听先生的字谜。先生道:“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皆来共一家。火烧禾锅齐饮酒,踩着冻冰喝爬下。打四个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春”“夏”“秋”“冬”。老先生夸道:“徒儿们太聪明啊!多么好的有情有景的诗句啊!”孩子们像青蛙一般,纷纷跳进河里。
“至”,甲骨文写作“ ”,像天空猛然间飞来一支箭射到地上的样子。拆解“至”字看,“至”的上部首为象形,像倒立的箭矢;“至”的中部为“十”,像带羽毛的箭身;“至”的下部为“一(横)”,指事,指箭射到了大地上。因而“至”的本义表示“达到(到达)”“极致”的意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至”,像一只从高空俯冲而下的飞鸟,最终飞落地面上,也表示“达到”的意思。《说文》的作者许慎也持这种观点,《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这是许慎的一种猜测或者说误解。为什么?因为许慎时代还没有看到甲骨文。
还有一种说法:“至”分上下两部,上部为“箭矢”,下部为“土”。一般人认为“土”为会意字,“土”字中的“十”为土地上生长的野草或植物。但有人认为“至”字的“土”中的“十”为立杆上的两条向上的线,称为光线;立杆的顶端是一个“○(圆)”,“至”的最上部本来是“○”,现在“至”的上部是讹写的结果。“○”表示是太阳的中点,因为当太阳的中点出现在头顶时,是看不到日影的。所以,“至”所表示的就是太阳中点将要到来的光影状态,因而“至”也有“到达极点”的意思。
汉字“至”笔画虽少,但包含了大道运行的哲理:一物达到终点的时候,不是最强大的自己,而恰恰是自己的反面,正像一支高速飞行的箭,飞到最后,不是越飞越快,而是掉在地上变成静止的了。有人问我,丁老师为什么“静”字中偏有“争”部首?我给这位朋友解释了“争”字,“争”为会意字,两手争夺一物的意思,当“争”到白热化(极点),两败俱伤,没有赢家,就变成像青草一般的静止了,由“动”变成非常的静。一个霸权达到极点,不是越来越雄霸,而是无可挽回的衰败或消亡;股市上涨的终点不是越涨越高,而是泡沫般破裂,最终跌得很惨。所以,“至”的本义是达到(到达)或达到极致的意思,那么,极致的境界就是极端!事物极端了,就会往反方向发展。如“夏至”的含义就是夏的极点或热的极点;“冬至”的含义就是冬的极点或冷的极点。 夏至,是廿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为者,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极至,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如海口市的白日长为13小时多一点,那么,杭州市则为14小时,北京约为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古代将夏至分为三侯:一侯鹿角解;二侯蝉始鸣;三侯半夏生。{注:鹿的角朝前生,属于阳,夏至日阴气始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受阴气之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夏至后的雨水地出生,所以得名。半夏半夏,夏天过去一半才生。}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标志着盛夏的来临。与冬至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数“夏九九”: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水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热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丁同金,字普慈,网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东泗水城北故县村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济宁师专,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截至现在共有五本书面世,前三本与人合作编写,即《初中语文重要篇目分析与指导》(中国海洋出版社)、《幽谷风》(中国文联出版社)、《泗河方域丁氏族谱》、《藜苋叶》。《泗上丁氏传奇》与《藜苋叶》是自己的专著。希望书香传遍每位读者的心田。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