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嵊州:一场浸润人文烟火的温馨之旅
这个蝉鸣阵阵的暑假,我们从杭州出发,踏上了自驾前往嵊州的温馨旅程。亲家母身为嵊州中学的资深语文老师,早早便化身为“行程规划大师”,从这座小城千年的历史典故,到街头巷尾的地道美食,那精心准备的攻略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几页纸;亲家公则凭借着体制内工作培养出的细致严谨,提前订好了温馨舒适的民宿,还热心地联系上了当地的朋友。老老小小八口人,热热闹闹地挤在两辆车上,一路听着亲家母绘声绘色地讲述嵊州的人文故事,对这场团聚之旅满是期待,欢声笑语洒满了一路。
嵊州,恰似一颗镶嵌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的璀璨明珠。四周山峦环抱,五江汇聚,中间是开阔广袤的盆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无上美誉。这里不仅是全国第一批经济开放县(市),还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殊荣收入囊中。更值得骄傲的是,它还是中外闻名的中国越剧之乡、中国领带之乡、中国厨具之都、世界著名茶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香榧之乡,以及中国小吃文化名城,在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稳稳占据第66位的席位 ,每一个响亮的头衔,都彰显着这座小城独一无二的魅力。
刚踏入嵊州,热闹喧天的锣鼓声便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们吸引到了城隍庙。正巧赶上庙会,“嵊州吹打”非遗传承人带着队伍激情演奏,激昂的鼓点、清亮的唢呐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两条金龙在人群上方腾跃盘旋,活灵活现,仿佛要一飞冲天。三岁的小孙子兴奋得小脸蛋通红,一个劲儿地直往人堆里钻,亲家母眼疾手快,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抱起,一边紧紧护着孩子的安全,一边用专业的口吻讲解:“这可是省级非遗项目,鼓点节奏里藏着古人行军打仗的智慧呢!”亲家公则站在一旁,举着手机不停地录下孩子激动的模样,还不时抽空提醒我们注意脚下的台阶。穿过刻有“溪山第一楼”的门楼,亲家母瞬间化身“金牌导游”,指着朱熹题字和斑驳的砖雕,引经据典地讲述城隍庙的历史变迁。孩子们听得目不转睛,连我们这些大人都跟着增长了不少知识。古戏台前,演员们正在精心化妆,亲家母主动上前沟通交流,热情的演员不仅给孩子们戴上了小巧玲珑的迷你凤冠,还热情地邀请两家人合影留念,笑着夸赞道:“你们这两大家子的笑容,比戏服上的珠翠还要灿烂!”
嵊州城隍庙初建于1345年,历史上历经十一次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九年重修,南宋朱熹曾题“溪山第一”,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越剧艺术的摇篮,自明朝洪武年间始建戏台后,便一直上演着精彩的戏剧,承载着嵊州数百年的文化记忆 。越剧起源于嵊州,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深受人们喜爱,在嵊州,越剧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这座城市最亮丽的文化名片。而嵊州之所以能孕育出越剧这样的艺术瑰宝,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众多历史名人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熠熠光辉 。
嵊州文脉悠长,历史名人辈出。东晋末南朝宋初著名文学家、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就出生于嵊州三界镇始宁墅,他的山水诗作描绘出自然的壮美与灵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的名句至今仍被人传颂 。近现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同样来自嵊州浦口镇,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其著名的《新人口论》,即便在当下也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还有辛亥革命志士王金发,出生于嵊州崇仁镇董郎岗村,他积极投身革命,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嵊州人 。
踏入崇仁古镇时,夕阳给白墙黛瓦镀上了一层金边。小孙子坐在儿童推车里,时不时探出头,伸手去够路边垂下的紫藤花。全家手牵手漫步在青石巷,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弦上,发出古朴的回响。街边的竹编店里,老师傅编了个小兔子递给小孙子,他开心地抱在怀里,逢人就展示:“爷爷,兔兔!”儿子则带着他体验紫砂陶艺,小孙子有样学样地用小手拍打着陶泥,虽然最后捏出的“作品”歪歪扭扭,但他还是骄傲地举着对我们喊:“这是我的城堡!”古镇里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筑,古街古巷蜿蜒曲折,木雕、石雕精美绝伦,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真切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
在嵊州,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时,小孙子坐在儿童椅上,手里抓着小勺子,努力挖着碗里的豆腐小笼包,一不小心汤汁溅到了鼻尖,他伸出小舌头一舔,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好吃!还要!”逗得女儿笑个不停;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小孙子抱着比他脸还大的碗,吸溜着炒年糕,软糯的年糕裹着浓郁酱汁,吃得满嘴都是。妻子还特意买了笋干、榨面等特产,说要把嵊州的味道带回家。嵊州小吃种类繁多,除了我们品尝的这些,还有黄泽豆腐馒头、三界炖鸭等特色美食,每一种都承载着嵊州的饮食文化和独特风味 。
若是春节来到嵊州,那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放开门炮,寓意来年称心如意,讨个好兆头,放三枚炮仗称“连中三元”,放四枚炮仗称“福禄寿喜”,放六枚炮称“六六大顺” 。小孙子肯定会捂着耳朵躲在大人身后,又忍不住探出脑袋好奇张望。随后一家人喝糖茶、吃汤团或糖年糕,寓意新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生活年年新高 。春节期间,嵊州还有舞龙舞狮、越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越剧小镇里更是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打年糕、蒸小笼包、画糖人,各种传统年俗活动让人应接不暇 。小孙子一定会追着画糖人的师傅,吵着要一个孙悟空造型的糖画。
午后,阳光正好,我们悠闲地漫步走进越剧博物馆。亲家母对着展柜里精美绝伦的戏服、珍贵无比的剧本如数家珍,从越剧十姐妹的传奇往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学价值,娓娓道来,每一个故事都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越剧的辉煌岁月。亲家公则充分发挥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带着孩子们在互动区兴致勃勃地体验越剧妆容和唱腔。他自己还笨拙地学起兰花指,那滑稽的模样逗得孩子们前仰后合,整个博物馆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偶遇越剧表演时,小孙子看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亲家母轻轻将他抱在腿上,一边轻声细语地解释剧情,一边指着舞台耐心地教他辨认不同角色的服饰特点。散场后,亲家公笑着搂住儿子的肩膀,豪迈地说:“走,我提前订好了老字号餐馆,保证让你们吃到最正宗的嵊州味道!”
酒足饭饱后,太阳渐渐西斜,我们开启了晚间的欢乐时光。首先来到了充满烟火气的越秀路,这里烧烤摊一家挨着一家,香气四溢。亲家公熟练地点了烤串和当地特色的烤臭豆腐,又要了几瓶当地的冰啤酒。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分享着一天的趣事。小孙子也拿着烤玉米,吃得津津有味,嘴角沾满了食物碎屑,模样可爱极了。酒过三巡,微醺的我们漫步到了东前街。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红灯笼高高挂起,与店铺里透出的暖黄色灯光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韵味。
小孙子脱光衣服,跳进灯光映耀的水池里面,和小朋友们一起尽情的玩耍。我们走进一家传统手工艺品店,亲家母精心挑选了几件嵊州竹编送给孩子们,小巧精致的竹编物件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亲家母就带着热乎的早餐敲响了我们的房门:“尝尝现打的豆浆和黄泽豆腐包,咱们吃完就出发!”那豆浆散发着浓郁醇厚的豆香,豆腐包松软鲜香,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在味蕾间绽放。一路上,亲家公开着车,亲家母坐在副驾当起了“专职讲解员”,详细地介绍着即将游览的景点。第一站是百丈飞瀑,还未到景区,远远就听见了轰鸣的水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激昂乐章。亲家母牵着小孙子的手,一边走一边说:“这里藏着李白‘欲寻剡溪船,醉卧金庭石’的诗意呢!”沿着石阶而上,小孙子兴奋得蹦蹦跳跳,亲家公寸步不离地护在身后,眼神里满是关切。当看到瀑布如白练般倾泻而下时,小孙子张大嘴巴惊呼:“哇!是大滑梯!”亲家母笑着解释:“这可是‘江南第一瀑布群’,每到雨季,水流更壮观!”全家人在观景台合影留念,飞溅的水花落在脸上,清凉又惬意,那一瞬间,时光仿佛都为我们定格。
午后,我们来到了充满诗意的越剧小镇。亲家公提前联系了当地的戏曲老师,带着孩子们体验越剧扮相。小孙子穿上迷你戏服,戴着虎头帽,在戏台上学着演员甩袖,那有模有样的姿态,逗得众人捧腹大笑。亲家母则带着我们参观小镇里的非遗工坊,手把手教大家制作越剧主题的剪纸。大家专注地裁剪着,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就诞生了,每一幅都饱含着对越剧文化的喜爱。夕阳西下时,小镇的戏台上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一场精彩的越剧折子戏开演。亲家母抱着小孙子坐在前排,轻声哼唱着经典唱段,小孙子也跟着摇头晃脑,软糯的童声和着悠扬的唱腔,在晚风里流淌,宛如一首最动听的歌谣。
最后一站是王羲之故居。亲家母站在鹅池旁,声情并茂地讲述书圣“临池学书”的故事:“当年王羲之在这里练字,染黑了一池水,才有了‘墨池’的传说。”小孙子蹲在池边,学着王羲之的样子用树枝在地上“写字”,那认真的模样可爱极了,亲家公赶紧拍下这有趣的一幕。故居内,陈列着众多书法作品,亲家母指着《兰亭集序》的摹本,从笔法结构讲到文化内涵,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这些大人都听得入了迷,仿佛走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临别时,亲家公特意买了几支毛笔:“回去让孩子们练练字,传承这份文化韵味。”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嵊州大桥。此时,大桥上灯光璀璨,五彩斑斓的灯光映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远处的山峦在灯光的映衬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小孙子兴奋地指着大桥上的灯光,欢呼雀跃。两家人静静地站在桥上,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嵊州独特的魅力,心中满是惬意与满足。
晚餐时,我们在溪边的农家小院聚餐。小院里,清风徐徐,溪水潺潺。亲家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当地黄酒,亲家母则热情地给大家布菜:“尝尝这道溪鱼,是今早刚捞的,还有这个香榧炒青菜,都是嵊州的时令美味!”小孙子举着果汁杯,挨个和长辈碰杯:“今天玩得最开心啦!”两家人围坐在一起,伴着潺潺溪水声,聊着一天的趣事,笑声在夜色中久久回荡,那温馨的画面,成了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返程路上,孩子们在后座沉沉睡去,脸上还挂着甜甜的笑容。亲家母轻轻给小孙子盖上外套,眼神里满是疼爱。嵊州的山水、古戏楼的余韵、巷弄里的烟火、餐桌上的欢笑,早已化作温暖的回忆,不仅印刻在我们心里,更让两家人的情谊愈发深厚。这场旅行,不仅是对嵊州的邂逅,更是两家人共同编织的珍贵记忆,期待下一次,我们还能携手,共赴美好生活。
返回杭州时,亲家的心意更是让人倍感温暖。知道我爱喝酒不抽烟,亲家公特意送了两坛当地醇香可口的自酿酒,酒坛上还贴着亲手写的标签,记录着酿造的时间和工艺,满满的都是心意。他还捎上香烟,笑着说“留着招待客人”,虽然我用不上,但这份周全令人感动不已。亲家母则把小孙子搂在怀里,变魔术似的捧出大包小包,有香甜的当地小吃,每一种都精心挑选,包装得十分精美;还有色彩鲜艳的新衣服,柔软舒适,款式新颖。
这些带着嵊州烟火气的礼物,就像旅行故事的温暖续章,让这份跨越山水的亲情,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芬芳四溢,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嵊州的山水、古戏楼的余韵、街巷的烟火,早已化作温暖记忆,让两家人的情谊愈发深厚。这场浸润着人文与温情的旅程,是我们共同编织的珍贵回忆,期待下一次,再携手共赴美好!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0 月入伍,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在部队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被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在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采发各类文学和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约50多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邀通讯员。现居住杭州,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