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2027篇
当“10人4000㎡”成为办公日常:一场关于公共资源的醒思…
审计署一则通报,撕开了公共资源管理的一道刺眼裂缝——中国人民银行下属金电云(深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10名员工、3937.03㎡办公场地、超77%长期闲置 。在深圳寸土寸金的写字楼里,这组数据碰撞出的荒诞火花,烧穿了“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的遮羞布,也逼着我们直视权力与资源错配的沉疴。
一、空间“黑洞”:浪费背后的权力迷思
10人办公,人均近400㎡,这早已超越“办公需求”的边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里,科级单位人均不过24㎡,即便给企业放宽尺度,普通办公人均10㎡也足够运转。可金电云的操作,把办公场地变成了权力的“秀场”——用超39倍的面积,堆砌出“金融科技企业特殊需求”的虚幻体面。闲置的3041.05㎡里,藏着的何止是每年数百万租金的打水漂?是对“公共资源姓公”底线的公然漠视,是把国有资产当私人面子的权力任性。
在深圳,多少初创企业挤在共享办公的格子间里求生存,多少小微企业为节省几平米租金绞尽脑汁。金电云却让超3000㎡的空间“睡大觉”,这种反差,是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更是权力异化的生动注脚。当公共资源沦为少数人装点门面的道具,“为人民管好资产”的承诺,便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讽刺。
二、监管“漏斗”:层层失守的责任链
从集团到上级主管单位,多道审核关口,竟对“人均面积超标40倍”“大面积闲置”视若无睹。金电云的租赁合同“手续齐全”,却暴露了监管的全面失灵。预算申报时,一句“业务拓展预留空间”就能搪塞;日常管理中,“隐形超标”“虚增功能分区”成了漏网之鱼;内部审计,更是在行政干预下失去独立性。这哪里是单个公司的任性?分明是整条监管链的集体“失明”。
深圳甲级写字楼每平米月租200元的行情下,金电云每年超900万的租金支出,本可建设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资助500名贫困学生。但在监管失守的语境里,这些钱成了“合法”流入开发商口袋的“糊涂账”。当公共资源管理的每一道关卡都成了“漏斗”,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暗流,便在“合规”的掩护下肆意涌动。
三、整改“破局”:从“瘦身”到“换血”的深层革新
事件曝光后,金电云启动“瘦身计划”:退租闲置区、改造共享办公、上线智能监测 。深圳更是以此为契机,搭建“智慧房管”平台,用三维建模实时监控超标。这些动作,是止损,更是警示——公共资源管理,不能靠“审计曝光—被动整改”的老路。
要根治这类乱象,得动真格的“换血”:一是把租赁房产彻底纳入统一监管,杜绝“体外循环”,让每一份国有资产的使用都晒在阳光下;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对闲置空间市场化处置,别让国有资产在“闲置”里悄悄流失;三是把办公用房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对责任人终身追责,让“拍脑袋决策”付出真代价。
四、风气“重塑”:向形式主义与奢靡之风亮剑
这起事件,本质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沉渣泛起。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多年,仍有单位把“提升形象”当幌子,在办公用房上搞“面子工程”。金电云人均400㎡的背后,是“官本位”思想的变种——用空间尺度丈量权力高度,用豪华配置彰显地位差异。
在资源紧张的当下,公共资源的每一分浪费,都是对民生需求的辜负。我们需要的,不是“超标后整改”的亡羊补牢,而是从源头上筑牢“节约用权”的堤坝。让办公用房回归“办公”本质,让公共资源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这是这场荒诞剧该敲响的警钟,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跨过的坎。
当空荡的办公室不再成为权力的注脚,当每一寸公共资源都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这场由“10人4000㎡”引发的醒思,才算真正照进现实。
卞文峰老师简介
卞文峰,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
学术历程:
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后任职于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在教育科研、编辑、产业等领域深耕45载。
学术建树:
著有《教子方略》等18部著作,发文6866篇,积极推广与践行幸福教育和超常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
华夏珍宝馆掌门,守护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致力于文化传承。
社会兼任:
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文学修为:
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及理事,词作入《词林正韵》。除教育与收藏主业外,散文与古诗词创作功底深厚,为中华好诗词编委评定的两位著名诗人之一。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