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之约:河子文艺与华豫文苑的双城盛放
文/冰阳
在华夏大地的牡丹版图上,菏泽与洛阳如两颗璀璨明珠,一东一西,承载着千年牡丹文化的厚重与绚烂。当河子文艺(扎根菏泽)与华豫文苑(立足洛阳)因“牡丹”携手,这场文学盛会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两座牡丹之城文化基因的深度交融。
一、双城牡丹:文脉交织的千年印记
菏泽与洛阳,虽相隔数百里,却因牡丹缔结了跨越时空的缘分。菏泽古称曹州,以“牡丹甲天下”闻名,明清时期便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其牡丹种植始于隋唐,盛于明清,以花型硕大、色彩艳丽著称,“赵粉”“魏紫”等名贵品种更是菏泽牡丹的骄傲。楚成阳笔下的《收获黄河湾》中,曾多次以菏泽牡丹为意象,描绘鲁西南土地上的质朴与热烈:“黄河水滋养的牡丹,花瓣里藏着庄稼人的汗珠,根系深扎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血脉。”
洛阳牡丹则承载着盛唐气象。自唐代起,牡丹便成为洛阳城的象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道尽洛阳牡丹的绝代风华。武则天赏牡丹、杨贵妃簪牡丹的传说,更为其蒙上一层浪漫色彩。华豫文苑立足洛阳,在《牡丹花开》主题征文中,众多作品追溯牡丹与龙门石窟、白马寺的历史渊源,让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跃然纸上。
二、夏日之约:双城牡丹的文艺对话
夏日的牡丹虽已过盛花期,但河子文艺与华豫文苑的“牡丹之约”却让两座城市的牡丹文化在文字与艺术中重焕生机。活动现场,菏泽与洛阳的特色元素交织:舞台背景以菏泽牡丹的浓墨重彩与洛阳牡丹的典雅工笔融合而成;展厅中,菏泽农民画家用粗犷笔触勾勒的牡丹丰收图,与洛阳宫廷画师复刻的《牡丹图卷》遥相呼应。
文化展演:双城牡丹的艺术交响
朗诵环节中,菏泽创作者以鲁西南方言演绎《曹州牡丹谣》,“谷雨三朝看牡丹,菏泽城里香满天”的乡音,传递着土地与花朵的亲密;洛阳诗人则以古韵长诗《洛城牡丹赋》,再现“姚黄魏紫开次第,游人踏碎洛阳尘”的盛唐风情。舞蹈表演更将双城特色融为一体:舞者手持菏泽牡丹造型的巨型折扇,配合《霓裳羽衣曲》的韵律,既展现菏泽牡丹的大气磅礴,又融入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
创作交流:双城文脉的碰撞共鸣
座谈会上,菏泽作家分享了民间故事《牡丹仙子救曹州》,讲述牡丹如何在饥荒之年化作粮食拯救百姓;洛阳学者则追溯牡丹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唐代牡丹经洛阳远销西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种地域特色的碰撞,让创作者们意识到:菏泽牡丹的烟火气与洛阳牡丹的庙堂气,恰是民间文学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三、未来之路:牡丹文化的传承新生
面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困境,菏泽与洛阳的创作者达成共识:唯有将双城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创作,才能让传统焕发新生。河子文艺计划联合菏泽牡丹园,推出“行走的牡丹文学课”,带领创作者深入花田,记录花农培育牡丹的匠心故事;华豫文苑则携手洛阳文旅部门,将优秀征文改编为牡丹主题剧本杀,以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群体。
“牡丹文化的传承,既要守住根脉,也要大胆创新。”楚成阳在闭幕式上说道,“菏泽的牡丹籽油、洛阳的牡丹瓷,这些非遗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新素材。”未来,河子文艺与华豫文苑计划共同发起“双城牡丹创作联盟”,通过互访采风、联合出版等方式,让菏泽与洛阳的牡丹文化在文学的土壤中绽放新枝。
当夏日的余晖洒在活动现场,菏泽与洛阳的牡丹文化已悄然融入每一篇作品、每一场对话中。这场“牡丹之约”不仅是河子文艺与华豫文苑的艺术牵手,更是两座城市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如牡丹的花语“圆满、富贵”,民间文学的未来,也必将在双城文脉的交融中,书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2025年6月30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而作于河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