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不一样的春天]——写在文润春苗·西海固作家与文学少年手牵手志愿服务活动举办时
~作者:张兴邦
6月28日上午,文润春苗·西海固作家与文学少年手牵手志愿服务活动在宁夏固原市举办。看到群里大家的互动,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几个月前,李兴民主席就在微信上跟我聊过这次活动,并邀请我参与其中,成为文学少年的手牵手志愿老师。之后,火仲舫老师也亲自联系了我,希望我有时间参与其中。一个月前,活动的参与者名单基本确定下来。期间,我特意从北京赶回固原,拜访了李兴民主席、马金莲主席以及火仲舫老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文学的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的老师,宁夏大学文学院的王琳琳教授曾在一篇文章里专门写道:文学就是西海固人民的生活。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下有初出茅庐的青年,西海固作家实践,切实推动了新时代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对于老师的这段文字,我深有感触,十多年前,家贫,也只是一个穷学生的时候,走上了文字创作的这条道路,有着文学的加持,在成长中,走的很快,无论是眼界还是说是脑力,同样也改变了别人的定义,从“你也就只有这点出路(本事)”,变成了“哎呀,我看你现在经常在北京,了不得,好好干,前途无量”。但是,没有变的,是我的文字初心,脚踏实地,每天工作之余,坚持看看书,练习练习文学创作,有时间就抓住各作协群里的讲座分享之类的信息,前去学习,逐渐地也影响带动了周边的一些青年,进行文学创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宁夏青年作家群从最开始的四五十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达到了二百余人,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回顾这段历程,我认为文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促进其成长,还能成就一个人的梦想,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磨砺。作为此次活动的文学少年代表,同样也是我的志愿帮扶伙伴,谢佳阳小朋友在活动现场分享了一段话,他说,他尝试着用稚嫩的笔触记录生活的点滴、天马行空的幻想,可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把零散的灵感串成完整的故事,也不确定自己的文字是否能打动他人。每当这时,我就特别渴望能得到专业的指引。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年轻写作者的心声。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但也正因为这种孤独,才让我们更渴望被理解、被指导。而“手牵手”这个活动,恰恰搭建起了这样的桥梁,让老一辈作家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也让孩子们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遗憾的是,由于工作上的其他安排,没能亲自参加此次活动。看到群里大家分享的照片,看到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样子和老师们热情讲解的画面,在互联网的另一端,我也静静地听着、学着、感受着。我想,这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责任。我们这些稍微有点经验的写作者,有义务去引导更多小朋友爱上写作、坚持写作。
当然,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我继续深入基层、潜心创作的新起点,也是再次走进西海固、感受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契机。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等待被发现,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等待被书写。西海固的文学土壤是厚重的,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每一位写作者,都是这片土地上的耕种者,愿我们都能在这片热土上,迎接不一样的春天。
张兴邦:笔名清德素行,青年作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原砖雕(魏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顾问、开问网作家委员会常任理事、多所重点大学、企业聘任讲师。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中国作家网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届“沐昕杯”文创交流论坛发起人之一。作品见《雨露风》《北京文学》《参花》《金声诗刊》《现代美文》等杂志刊物。著有文集《回望二十年青春》《清水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