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采风团

我们在熊口农场寻找诗和远方
记一位作家出任基层党委书记
◎ 中国作协会员 柳长青

1
潜江有两个叫熊口的地方,一个叫熊口镇,一个叫熊口农场。2023年11月底,湖北省作家协会,以感悟山乡巨变为主题,组织一批作家,到熊口农场集体深入生活。这让我有机会见识熊口农场的神奇与不凡。二十多年前,熊口农场这个名字,在报纸和广播电视上出现的频率,高得让人耳熟能详。
小雪节气已经过了好几天,这里却没有丝毫寒意。进到场部所在地,到处绿树成荫,要不是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水杉,将秋风染黄的针叶洒落在地,很难让人相信,时令已到冬天。双向六车道的宽阔马路,平坦笔直,给人以错觉,仿佛这里不是已经有66年历史的小集镇,而是某个新建的城区。初到熊口农场,便感觉到它与潜江的其他乡镇不大相同,几天下来,更发现它很是特别。所到之处,竟然有那么多人说话带着明显的河南口音。要知道这是在湖北,在江汉平原的腹地,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河南人?在别的地方,国营二字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这里的国营印记比比皆是。场部办公楼挂着的几块巨大的招牌,无一不有惹人注目的国营二字。正在技改升级的棉纺厂是国营的,招待所是国营的,酒厂是国营的,专门生产无铅皮蛋和红心咸蛋的蛋厂是国营的,就连建于1980年至今保存完好的电影院也是国营的。好像除了大片土地和水面,在交由职工承包经营之外,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打上了国营的烙印。
国营在熊口农场从未走远。它顽强地在这片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历风吹雨打。它是曾经的荣耀,是人们的念想。
一座据说是40多年前,对照水果湖标准,装修的办公大楼,如今依然保持着宏大气派。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就在这里举行。
程序性、礼节性的致词、讲话之后,报告的主人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闪亮登场。这是位名叫吴明星的女书记。20年前,她就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在一部介绍熊口农场的专题片中,她全程出镜。片中的她热情奔放,从容自如,走到哪讲到哪。那是对熊口农场的历史与现状都熟稔于心,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完美表现。看完这部并不太短的短片,我们都觉得,她人如其名,还真有那么一种明星的风范。
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没看见这位书记拿什么材料,也没见她翻什么本本。透过她鼻梁上架着的眼镜,我们看到她的双眼其实很大也足够明亮。这双眼睛一直在注视面对着她的人。我们中的很多人,对长篇累牍的报告本不感兴趣,却对这个不念稿子的人所讲的话,听得津津有味。
吴明星告诉我们,1957年10月,一支只有17人的队伍来到潜江,来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义无反顾地闯进万亩沼泽,掀开了潜江国营熊口农场建设的第一页。六十六年来,几代农垦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汗水,用热血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熊口农场曾经是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听着吴明星的讲述,我依稀记起来,农业部曾经发出过向熊口农场党委书记秦银科学习的号召。我工作过的地方,也有一个国营农场,曾经在两年内三到熊口农场学习取经。激活的记忆,让我觉得吴明星所言属实。
可以说熊口农场是中国农垦事业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开荒种田的创业艰辛,也创造了农垦的辉煌,体验和感受了改革开放和转型时期的阵痛。吴明星说,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熊口农场66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也不是一条一直昂扬向上的上行线,而是像心电图那样,有起有伏具有生命张力的曲线。紧接着,她向我们提出了熊口农场的八大心灵拷问。第一问就是90年代末的农垦辉煌,为什么是熊口农场?全省有60多个国营农场。熊口农场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更不是最优越的,为什么能创造传奇?
这样的设问,扣人心弦。我们正期待她做出回答,她却话锋一转,用略带沉重的口气说,可是,近一二十年,熊口农场掉队了。如今,在潜江市的23个乡镇场办中,熊口农场的综合考核是最后一名。吴明星说,因为排名最后,她在潜江市做过多次表态发言。表态时,她不得不说要奋起直追,争取有所进步。但她却对瞪大了双眼听她讲述的作家和诗人们坦承,几年之内熊口农场很难重回主赛道,再现曾经的辉煌。不过,她觉得掉队和落后并不可怕,但是落后在哪里?是什么时候掉队的?是在哪个路口和与人分道扬镳的?却是要思考,要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八大拷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对熊口农场“落后在哪里?是什么时候掉队的?是在哪个路口和与人分道扬镳的?”这一问尤感兴趣,觉得它直击要害。在提问环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答案。吴明星却要我们通过走访和思考,自己找出答案。
在后来几天的走访、座谈中,我们得知,八大拷问,其实在吴明星上任不久后就提出来了。在场内的各种会议上,她一次又一次拷问与会者,也拷问自己。八大拷问,问过了十遍、百遍、上千遍,每一遍都直抵人心,问得人们坐立不安,彻夜难眠。靠着这八大拷问,她慢慢统一了全场干部职工的思想。这体现了吴明显作为一个党委书记的睿智与胆略。她很清楚,熊口农场不能躺在昔日的辉煌上睡大觉,她要提振人心聚积力量,重整行装再出发。为此,她必须自揭伤疤,还要重重地撒上一把盐。
那天吴明星跟我们讲了很多,诸如把手机当新农具,红色农垦小镇的畅想,直播带货的实践,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一再坦承,曾经创造全国农垦辉煌的熊口农场,如今在潜江23个乡镇场办的综合排名中是最后一名。在我的印象中,敢于在外人面前承认自己是最后一名的人不多,这样的书记更是少见。要知道,一群作家到此,是来捕捉闪光点的。即便不要人歌功颂德,至少也没必要把最后一名老挂在嘴边。她完全可以点到为止。可她却反复强调,生怕作家们没有听清一样。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需要有足够的坦诚。这何尝不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担当呢?她不是笼统地、更不是含糊不清不痛不痒地说熊口农场落后了,掉队了,而且直截了当地说,她是最后一名,不是偶尔一次两次的最后一名,而是这几年来一直的最后一名。我很惊讶,也很钦佩。多年来,我参加过不少的会议,听人讲成绩,往往详尽具体。说到不足,不免轻描淡写,用“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对照先进单位,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带而过。我从未听人如此坦诚地说自己是最后一名。
2
虽然吴明星一直在说,短期内他们难以重回主赛道,但在熊口农场的红色农垦小镇,我们看到了,她一直在为改变熊口农场现状作出的艰辛而又富有成效的努力。
那天浓雾弥漫,我们从潜江市区乘车到熊口农场,上不了高速,只得绕道而行。等我们终于踏上一片绿茵,来到一座巨大的火炬雕塑面前时,霎时间,云消雾散,阳光豁然明朗。真是神奇。难道是眼前正在跳动的熊熊火焰,驱散了漫天迷雾?这就是红色农垦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两只粗壮大手共同高擎的火炬,巍然矗立在安稳如磐的长方形基座上。火炬柄上刻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八个金色大字。昨天,也听吴明星多次讲到这八个字。我以为它是熊口农场自己提炼的农垦精神。今天听吴明星讲解,才知是共和国的首任农垦部长、后来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在1986年将中国农垦精神凝炼成了这八个字。吴明星说,农垦精神是丰碑,是照亮奋进之路的一盏明灯,也是今天的农垦人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力量源泉。火炬,象征着光明,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火炬雕塑的造型,既是在共同高举,又是在郑重交接,这就意味着薪火相传。熊口农场要传承的是中国农垦的伟大精神。这就是一种格局,一种胸怀全局的大格局。
红色农垦小镇,以分散在场部周围的老厂房、老作坊、老电影院以及办公楼、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招待所、家属小区等为主要构件。它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蜿蜒的道路和修葺一新的红墙,将七零八落的它们串联成珠。大量早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老物件,因为物化着历史的记忆,经过精心的擦拭,又在今天重放光辉。新建的时光长廊,以奋进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和拓展基地,彰显出新的时代气息。缤纷的桃花源,千亩樱花林,火红的高粱地,“果子熟了”庄园,梅花鹿苑等,则是吸引人们的又一道靓丽风景。潜江的领导告诉我们,熊口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吴明星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打造红色农垦小镇为载体平台,努力聚集人气、增强活力,着力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时光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农垦事业的来龙去脉,五个发展阶段,简明扼要,勾勒出一段艰辛和光辉的历史。一边看一边听吴明星讲解,才知道,1939年冬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光华农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农场。曾经,我以为军垦农场是人民军队的自办农场。来到这里,我才第一次了解到,祖国大地星罗棋布的军垦农场,是1949年建国后,党和政府为安置大批荣誉军人而专门兴建的。熊口农场在中国农垦的大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历史方位。一条标注着熊口农场发展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的红线,宛如一道飘逸的红绸,那舞动的韵律,正合着中国农垦事业发展的历史节拍。
我们看到了拓荒者雕塑群像,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形象。1957年10月,荆州地委选派了17人来到熊口河西侧的沼泽地,拉开了开发创建熊口农场的历史序幕。1958年,来自河南永城、南阳、商丘等地的大批移民加入到了开拓创建熊口农场的行列,其后几年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陆续来到这里,成为国营熊口农场的第一代农垦人。这尊群雕,应该不仅仅是那17名勇士的缩影,而是几代拓荒者、建设者的集体缩影。我们肃立,向群雕致敬,也是在向一代又一代农垦人表达崇高的敬意。
熊口农场今天的人口规模在13000人左右,其中河南籍的占到了60%。以致我们无论走到熊口农场的哪个地方,都能听到河南话。两天以后,当我们在西湾湖果园队走访座谈时,为我们讲述开荒历史、回答提问和演示直播带货的多是祖籍河南的农二代农三代。虽然年龄不同,男女有别,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熊口农场的今天是他们的父母用双手挖出来,用双肩挑起来的。
在农垦小镇,我们见到了中国第一代东方红拖拉机的模型。这台由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在1958年制造的履带式拖拉机,写进了许国璋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英语教材,也在1958年驶进了熊口农场,成为开垦这片处女地的生力军。作为最早使用国产东方红拖拉机的国营农场,熊口农场随后被命名为机械农场。为保障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熊口农场在1958年就组建了农机修配厂。4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全国农垦系统选调而来,这里也就成为承载一代知识分子青春与梦想的地方。农机修配厂先后设立了修理、焊工、钳工、车工、锻工、电工、模具和翻沙8 个车间,由此拉开了熊口农场以工补农的序幕。农机修配厂慢慢发展成为机械厂,之后又建立起标准件厂和其他20多个工业企业,它们共同支撑起熊口农场最早的工业园区。这当中就有建于1987年,为熊口农场创造辉煌立下汗马功劳的江汉棉纺厂。鼎盛时期的江汉棉纺厂,不仅有一千多职工,还办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卫生所。并且派生出织布厂和服装厂。熊口农场生产的伟杰牌服装,曾经红极一时。如今,走进这个工业园区,我们看到,曾经高大气派的厂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之后,虽然尽显沧桑,却依然屹立在熊口农场这片神奇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斑驳的墙面上残留的标语,还能让人依稀辨认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台原漆早已脱落,周身涂满防锈油,其貌不扬,却依然能够使用的机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当年由沈阳生产的国内最先进的C-620机床。大多数国人最早是从第2套贰圆面值的人民币上认识这台机床的,却无缘得见它的尊容。如今,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还可以摇动机器,获得一把实际操作的体验。这台曾经让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机床,备受青睐,成为人们竞相打卡的宠物。
走进始建于1972年的国营酒厂,妙趣横生的酒文化墙绘,令人捧腹。这里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纯粮固态发酵,生产清香型白酒。因为酒瓶酷似地雷,被人称为“地雷酒”。红墙下的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再现了摊凉撒曲、培菌发酵、蒸馏取酒的全过程,让人对古法酿酒能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好酒酿出来了,莫言笔下的九儿也被请来招揽客人了。这个占地面积达40亩的国营酒厂,不仅生产供不应求的“地雷酒”,还给人们提供感受酒文化,体验酿酒的平台和契机,提供私人窖藏。在迎来建厂50 周年大庆之际,厂方准备推出以“久久相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扩大影响,促进销售。吴明星要求,把农场结婚满50年的夫妻请出来。她说,爱情和酒一样,年代越久,越是醇香。一辈子没有走过地毯,50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几十对老夫妻披红戴花,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迎来了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接受从未有过的衷心祝福。受到感动的不光是他们,他们的家人,还有参加50年厂庆活动的所有嘉宾。这一天,“地雷酒”销量大增,订单应接不暇。以致一个只有16名工人的小小酒厂,当天的销售额竟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0万元。
时光长廊里,还有一台装上人字形水田轮、安好旋耕机的手扶拖拉机,它曾是在漠漠水田中欢快奔忙而不知疲倦的“小铁牛”。如今,它的全身都涂满了红色防锈漆,成为供人观瞻的展品。渴望当一回拖拉机手的人,依然可以坐上去,扶着把手,尽情想象,它用怎样的奔跑才能惊飞那一群群去而复回的白鹭。老式的摇把电话,让今天用惯了智能手机的人们,倍感新鲜。成双成对的春秋椅和宽大厚重的沙发,曾是八九十年代小康之家的标配。要不是到此来,还真是难得再见当年的这些稀罕之物。如今难得一见的台式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全钢21钻手表,还有固定在展台上、却不妨碍人们骑上去蹬几个来回的永久牌自行车,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三转一响”。这些都是熊口农场职工幸福生活的写照。看到这些,我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梦想之中。
修旧如旧,利旧用旧,别具特色的农垦小镇,遵循见人见物见精神的设计理念,收藏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珍贵记忆,已经成为熊口农场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外来的人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农垦文化魅力,领悟农垦精神真谛,获取开拓奋进的力量。人们在这里,体味乡野情趣,重拾乡愁,回味梦想,增长见识,各取所需,怡然自得。踏访小镇,成为不虚之行。一个没有寻常巷陌,更无屋舍俨然的松散小镇,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热门之地,实在是理所当然。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吴明星打造红色农垦小镇,无疑是要培育一种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为熊口农场的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但它的实际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进而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或许她的初衷,本就是要为弘扬光大农垦精神打造一个独特的有机载体,是要建立一个润物无声的传播平台。吴明星此举,其实也是在垦荒。
垦精神之荒。
3
我们所到之处,听人们谈得最多,是这两年农场的变化。有的说,基础设施改善了,桥修了,路硬化刷黑了,沟渠畅通了。有的说,效益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承包款都能够如数上交了。有的说,干部的思想和作风转变了,群众愿意和他们亲近了。
群众称道的是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吴明星看重的则是干群关系的改善。曾经有段时间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承包款收不上来。群众见干部来就关门,干部也不敢走进群众家中。吴明星说,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干群关系不好,不是群众的草长歪了,而是干部的风吹歪了。
现在干部进得了门,坐得下来,拉得上家常。群众对干部非常信任,形成了很融洽的局面。吴明星问她的干部,是因为我们为他们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吗?她说,也不一定。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许多该做的事一时还来不及去做。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实力,把群众想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但,为什么就能融洽呢?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一位社区书记告诉我们,主要是把人的工作做通了,把人心凝聚在一起了。这位农场子弟说,吴书记做人的思想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跟老同志老党员,一起交流探讨农场到底原来的辉煌是怎样创造的?我们现在停滞落后的原因在哪里?她跟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思想。她每个月开一次小结会,每个季度开一次分享会,诸如“攻坚克难我有招”分享会,“我和群众面对面”分享会,等等。让一线干部走上讲台,立足本职,讲工作,晒成绩,亮实招。让大家在分享中比一比。这就给所有干部增加了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你得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否则,拿什么与人分享?哪个干部不想把工作做好,做得群众满意呢?要做好工作,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就得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就得让群众得到实惠。干部的思想问题得到了解决,眼界开阔了,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了。群众看到我们愿意进他的门,愿意听他说,愿意跟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觉得干部是在实实在在关心他,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
再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凝聚人心。吴明星一边开展弘扬农垦精神,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一边开展致敬建设者活动,以激发每一个农场人。皮蛋厂创办于1974年,50年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两代人的忠心传承,25年不间断为香港输送蛋品超过了一亿枚,体现的是国营老厂的匠心品质。还有酒厂,50年只做一瓶酒。果园队60年只育一颗果。通过评选能工巧匠,把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更好,更极致。棉纺厂、标准件厂的劳动模范、从医从教40年的医生教师、虾稻共作能手,水产养殖专家,水果种植大王的照片和事迹都挂在农垦小镇的时光长廊里,成为人们景仰的身边楷模。
酒厂50年厂庆,她把结婚满50年夫妻请出来走红地毯。八一到了,她把所有退役军人组织起来,集体过建军节。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活动。参加活动的退役军人激动地说,农场党委给我们过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建军节,在农场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站出来。
吴明星更关心的是,群众需要的时候,能否有人勇敢地站出来。
她2021年6月上任不久,有一天天降大雨,突然有一批人敲锣打鼓来到场部。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迎接吴明星,而是要新上任的书记到他们的小区去看一看。此前,每逢下雨,这个小区都有群众自发地敲锣打鼓来到场部,不为别的,只要求领导去看看他们那里的水有多深。
吴明星当即就去了。
这个小区有200多户,800多人,统一规划的楼房建于80年代。40年来,因为滥搭乱建,楼栋之间原本宽敞的平地,变得拥挤狭窄,混乱不堪。不说车辆进不去,就连在家去世的老人也难抬出来。这里逢雨必淹,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小区排水不畅是滥搭乱建造成的,要解决逢雨就淹的问题,必须拆违,不是拆迁,而是拆除。所有人知道事情明摆着就是这个理,都想疏通排水体系,却又舍不得拆除自己搭建的小屋小院。吴明星就上门找老同志谈,找小区的党员一起商量,又通过国营企业找在那里上班的职工个别交谈。工作似乎做通了。到了真要拆除时,又都在观望,都盯着八十多岁的丁爷,因为他搭建的比较大装修也比较好,他甚至说这是某某领导同意他做的。以前好多领导来做工作要他拆,他都没同意。吴明星又和社区的同志晚上一起去跟他谈心。刘备三顾茅庐,就把诸葛亮请出了山,这吴书记上门来多少次了?老同志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同意了,第二天就自己找人拆。围观的人说,丁爷你真拆啊?丁爷说,场里好不容易给我们办个实事,你们都以为我要阻止,我却要带头拆。一些看似钉子户的人看到丁爷主动在拆,就没理由不拆了。结果,拆除几十年间的私搭乱建,竟没要场里花一分钱。然后,场里把各家各户的下水道全部疏通,再重新修建主下水道,又专门修了个泵站,如果遇到大水,不能自排,就通过泵站提排出去,确保小区不再受淹。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小区的排渍工程完工了,小区的整个面貌也焕然一新。小区的群众又敲锣打鼓来到场部,这一回,他们是来感谢农场党委和吴明星的。
那天,在与老一辈农垦人、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农场工匠、基层干部、国营企业代表、群众代表座谈对话时,听到这个小区改造的故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想去小区看一下。因为整个活动日程中没有这项安排。吴明星爽快答应了,但她仍然让座谈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让每个来开会的人都把话讲完。既讲又问,好不容易等到了夕阳西下,我们才离开会议室。然后,三十多人,浩浩荡荡,前去参观。吴明星却把我们带到了1980年兴建的电影院。我臆测,可能实地去看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就临时把我们带到这个地方来。曾经有些年头,领导经常搞拉练检查,一些县乡干部站在此地,指着彼地说,那个地方比这边搞的还要好,简直好出了奇,好得开了花。当领导说那就去那边看看时,当地的同志马上就说,今天时间来不及,看着那个山头不远,走起来得老半天,还是下回再在我们那里开现场会吧。言之凿凿,领导也不好强求。于是“更好”的就只好留待下一回再看了,而这个下一回却永远也不会到来。没有人奇怪,也不问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却心照不宣,就让它不了了之。我想,吴明星肯定是在搪塞我们。但我又不忍点破。
好在这个上下两层,有1350个座位的老式电影院确实是保存完好。它又多少勾起了我对影院的记忆。已经好多年没有进过这种老式的电影院了。我生活的小城,曾经有四座类似的老影院,但它们早已改换门庭,有的在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眼前的影院门厅张贴着电影海报,墙壁上绘制的是供销社售货、三轮车卖冰棒、烫发和青年男女在影院见面的生活场景。一幅女子坐在长靠椅上织毛衣的墙绘旁,居然还有一个折叠的凳子,上面放着织了一小半的毛衣和一团毛线,惹得同行的几位年轻女作家,拿起针线,坐上去,像模像样地织将起来。透过手机镜头,仿佛她们是在和画中的女子一边拉家常一边暗暗比赛。这倒有点趣味。也有男士想上去坐着,做个织毛衣的样子。意犹未尽,忽听人喊,大家动作迅速些,现在去小区参观。原来,到这里看影院,一是顺路,二是稍等片刻,让下班回来的人和车更多一些,以便我们好找人问得更仔细一些。真是错怪吴明星了。
沿着一条宽阔、平坦、笔直的柏油大道,我们走进了小区。大道两旁的下水道盖着带有地漏的预制件,几栋老式楼房的墙面粉刷一新,楼栋间宽敞的地面全部硬化刷黑,干净整洁。停车位整齐划一,车辆停放有序。健身路径种类齐全,一字排开。放学归来的儿童在嬉戏玩耍,老人们或在下棋或在拉家常。见到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围上来的人还真不少。得知我们的来意,这些人都说,还是我们的女书记好,了不得,多少年没解决的事,她几天就给办好了!
(待续)
柳长青, 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长江文艺》《芳草》《广州文艺》《长江丛刊》《今古传奇》《湖北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和《学习强国》等报刊、平台。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在战斗--小区战疫那些天》,出版有随笔集《写给岁月的思考》、中短篇小说集《新麦登场》、散文集《三.条大路走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