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之为人,必然受限于某些领域,如飞鸟被无形的网困住,难以展翅。限制我们的,不是言语或行为,而是思维。思维如根,决定我们生命的形状。而更可怕的是,限制我们思维的,往往并非我们自己,而是他人,如傀儡线,悄无声息地操控着我们的选择与方向。
大多数人的思维不是自己养成的,而是被他人给定义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洗脑,被制度塑形。我们如流水,随波逐流,逐渐失去原本的自我。特别是我们村流传几千年的所谓“文化”,看似传承的智慧,实则充斥着奴化意图。其中的每一句观念、每一种行为,都如一把锁,都在教人顺从,服从权贵的逻辑,再看看我们天天高喊忠于什么高于一切就明白什么意思了。
就像我们有没有真正思考过: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愿意倾尽金钱与青春,只为考上大学?我们为什么如此执念于“做人上人”?这些信念,像一根根生锈的钉子,早早钉入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的心智固定在一个早已设计好的轨道上。凡是未经思考、未经推理而照单全收的信念,都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被动活着”。
更悲哀的是,很多人已经被奴化、被操纵,却还自以为有“思想觉悟”。他们把盲从当成信仰,把屈服误认为理性。在我们村,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的思维早已被“钉”住,像木偶一般活在他人为他们设定好的舞台上。甚至我自己,也时常在反思:哪些想法是我的,哪些只是被植入的观念?哪些所谓的“真理”,其实只是奴化的谎言?
觉醒,是痛苦的。它意味着你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但觉醒,恰恰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我们之所以很少质疑、很少推理,往往是因为思考太累、太难。而那些真正掌握权力的人,也正是利用这种“懒惰”,有意地编织一张无形的网,通过文化、教育、舆论等工具,把我们的思想牢牢困住。
他们定义“成功”的标准,把“人上人”的幻象包装得光鲜亮丽,让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服从他们设置的规则,才能活得体面。他们让读书成为唯一的出路,却从未教会我们思考“我到底是谁”。我们为了文凭、为了工作拼尽一生,最终不过成为了一个被标准化裁剪的零件,可替代、可回收、可遗忘。
真正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提问,学会思辨,学会拒绝;而不是学会排队、听话、拿证。盲从,是对自己最大的背叛。一个人如果连“为什么”都懒得问了,那他注定只能活在别人设计的命运剧本里。
而如果说思维的觉醒,是“拨钉子”,那么商业的实践,就是“钉钉子”。商业不是投机,不是欺骗,而是一种主动定义世界的能力。在商业中,我们通过品牌,表达自己的主张;通过定价,锚定自己的价值。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做一个“合格的螺丝钉”,而是拥有“定价权”的那个人。
定价权不仅是经济的武器,更是思想的体现。别人是否接受你的价格,不是因为你有权力,而是因为你有价值。而你能不能拥有定价权,决定了你是在被别人定义,还是在定义别人。这才是商业最真实的内核:不是追逐权力,而是创造价值,在交换中实现平等。
然而,我们村的传统观念却始终把商业视为“投机倒把”。它压抑商业精神,抹黑创造价值的过程,嘲笑那些走向市场、依靠能力吃饭的人,却跪拜那些只靠血统、权力、关系生存的阶层。这种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商业,而是反自由,是对市场平等机制的本能恐惧。
几千年的奴化教育,把“顺从”当成美德,把“质疑”当成反叛,把“独立”当成异类。它告诉你,你应该成为“人上人”,却永远不告诉你:你也可以做自己。真正的自由,始于你开始敢于质疑这些钉在你脑中的观念。真正的解放,是你开始拥有选择和交换的能力,不再活在别人的定义里。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为了拿回大脑的主权。商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在创造中拥有对命运的控制权。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不是成为优秀的“螺丝钉”,而是成为有定价权的创造者,能在人世间留下一段自己主导的轨迹。
愿他们学会质疑,敢于推理,拨掉那些奴化的“思维钉子”;也愿他们用商业的逻辑,去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让自己掌控人生的价值与走向。
这个世界的分水岭,不是文凭,不是出身,不是关系,而是有没有觉醒的思维。真正的自由,不是住进高楼大厦,而是自己敢不敢推翻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不在于有多少规则,而在于有多少人敢于提出“为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回答两个问题:“这是谁告诉我的?”和“我是否愿意相信它?”答案背后,是自由的种子,还是奴化的锁链。选择权,在你。
我们清醒地活着,不被定义,不被操控。愿我们的孩子拥有自己定义人生的力量,而非活成权力的投影。真正的文明,是当普通人也能说“不”;真正的尊严,是当你能不靠跪着活下去。在这个人为操纵的世界里,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一起拔钉子,思考,才能重建属于我们每个人独立、自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