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作品选登:
关于纪开萍的名字
作者:梁智华
纪开萍,你的名字
看起来很简单
人们用笔写起来
笔画并不繁杂
您是纪晓岚的后裔,开字只有四笔
萍字只有十一笔
但是,你解决牛肝菌的办法
一点也不简单
从雨林到工厂
从“地耳”到民生
从山野的限量版
到工厂的量产能
一切的一切
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黑牛肝菌XO酱”
“菌菇焖饭自热包”
“山珍菌汤包”
“零重力即食菌丸”
一如原子弹
在人们的舌尖上炸雷
慢慢地
“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四亿人口尝新的问题
就这样,被你轻易地化解
开萍,你的名字
人们用嘴喊起来
顺口顺喉
一点也不深奥
就像中国人民喊自己的儿女
那样亲切而又自然
但是,你所研究创立的技术
确实很深奥
至今,人们仍然清楚地记得
你那身材略瘦的身影
三更半夜
反复试验
只为一个
共同的目标
让深藏闺中的“黑金冠”
蜕变成日常餐桌上的“珍宝”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
从公司仓库走向百姓家庭
从泱泱华夏走向世界各国
“菌种+工艺+设备”
三位整合
互融一体
80项核心专利
熠熠生辉
令人叹为惊奇
如今,你以技术反输出的姿态
更是大展风采
在美英法日韩的土地上
树立了中国菌界的丰碑
“牛夫人”品牌体验店
一如雨后菇菌
在各大城市
层出不穷
“乡村振兴特供”产品
一一闪亮登场
更是让饕客
大快朵颐
难怪,人们会说
你是“牛肝菌之母”
难呢,人们会说
你是菌界的“袁隆平”
开萍,你的名字
看起来很普通
实际上
一点也不平凡
一个相貌普通的傣族妇女
一个云南临沧的巾帼英雄
一个如此谦和礼让的名字
支撑的是一个强大有力的灵魂
中国人也好
外国人也罢
人人都能领悟到
你的名字蕴涵的含义
开,乃开拓也
开诚相见
开花结实
查阅创业功绩
那绝对会
让人开眼开颜
萍,绝非浮萍
份量虽轻
却随遇而安
勇敢闯荡
处处为家
即使萍飘万里
也一定会
留下萍踪萍迹
哦,开萍,开萍
从你的名字
我们读到了
一个弱小女子
一朵清香菇菌
一家大型企业
一部惊人传奇
开萍啊,开萍
你的名字
与牛肝菌一起
不愧是,一个神话般的
时代的名称
作者简介:
梁智华1966年10月出生于广西贺州市 ,广西玉林日报编辑记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过诗集《忙碌人生》、《那日夜折磨我的是爱》,散文集《遍地行吟》、《爱意缱绻》,集邮随笔集《拈花惹草》、《拈花惹草续集》,杂文集《牛逼·牛逼的人·牛逼的话》、《我的墓志铭及其他》,报告文学:《我与名人面对面》、《闪光的足印》》等书,与人合编合著有诗集《永远的飞翔》、《云香酬唱集》和散文集《畅游玉林》、报告文学集《冠军之路》,书画作品集《动感玉林》、《运动玉林》、《书法作品集》和《美术作品集》等书籍。在2014年,先后荣获广西首届书香之家、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其在广西新闻网开设的“玉林华戈的博客”每天坚持以原创文章更新而著称,5年突破5千万点击量,稳占广西第一博位置。
点评:袁德礼
广西《玉林日报》同行梁智华是《西部风》总编作家黄诚专的好友。他将梁智华这首诗转发给我写上几行点评文字,拖了好几天,这才有空仔细拜读完这首以纪开萍为主题的诗稿,梁智华通过名字的拆解与事业成就的对照,展现了这位“牛肝菌之母”从科研突破到产业化的传奇历程。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具体信息,对诗中提及的关键内容进行如下解读与补充:名字的象征与科研精神的呼应。
“开”的开拓性
诗中强调“开”字的开拓意义,与纪开萍打破学界“牛肝菌必须与宿主树共生”的固有认知高度契合。她通过野外观察发现云南黑牛肝菌的独特性,提出人工栽培假说,并最终在2011年实现全球首例温室菇房周年栽培,开创了牛肝菌脱离树木生长的先例。
补充:其发现的“菌腔虫瘿”结构(牛肝菌菌丝与蚧虫形成的独特营养方式)为人工栽培奠定了理论基础。
“萍”的坚韧性
诗中“萍”被赋予“随遇而安却扎根深远”的意象,对应纪开萍从中专学历起步,通过自学进修成为研究员,并放弃科研院所“铁饭碗”投身民营企业的选择。45岁时她毅然辞职,与上海宏博集团合作,推动技术产业化,体现了科研人的务实与魄力。
技术突破的“深奥”与民生价值
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跨越
诗中“菌种+工艺+设备三位整合”指其构建的四大核心技术体系:
生产菌株:建立全球首个黑牛肝菌种质资源库,通过杂交育种解决野生菌株适应性差的问题;
工厂化设施:设计温控、湿控、光控的封闭车间,实现日产20吨的规模化生产;
环境工艺:攻克土腥味、绿霉菌污染等技术难题;
保鲜运输:延长鲜菌保质期,支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愿景。
产业链的社会效益
生态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橡胶木屑作为栽培原料,菌渣还田改良土壤,形成“林下仿生栽培”的立体模式,实现菌、果、林三重收益;
乡村振兴:企业带动500人就业,促进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技术反哺农业的案例被列为“乡村振兴特供”产品。
国际影响与历史定位
全球领先的技术输出
诗中“在美英法日韩树立丰碑”对应其获得的国际认可:2018年世界食用菌大会“学会创新奖”,以及专利技术对欧美国家的输出。
数据佐证:截至2025年,团队累计获授权专利19项(个人17项),发表论文30余篇,技术覆盖从菌种保藏到工厂化栽培的全链条。
“菌界袁隆平”的类比
纪开萍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将珍稀食材平民化。如诗所述,通过开发“自热菌菇饭”“即食菌丸”等深加工产品,她让黑牛肝菌从“山野限量版”变为日常食材,契合了诗中“十四亿人口尝新问题被化解”的民生视角。
诗歌的艺术升华与事实基础
记者作家梁智华通过姓名学解构,将“纪开萍”三字升华为时代符号。而现实中,她的确从边疆科研人员成长为国际认可的科学家,其名字已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化的象征。正如网页所述:“她让云南森林的馈赠走向世界,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既开天辟地,也脚踏实地。”
结语:这首诗以文学语言浓缩了纪开萍的科研史诗,而搜索资料中的专利数据、产业规模、社会效益等细节,则为“神话般的时代名称”提供了扎实注脚。两者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形象。说句题外话,作者简历洋洋洒酒一千字,被我砍去百分之50。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