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飞宇
在广袤的音乐天地里,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用自己的才华与热情照亮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道路。卢宇迪,现任南雄市粤北采茶剧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从事采茶戏音乐的作曲与编曲,曾脱产进修于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师从刘思军教授学习影视音乐作曲。一位年轻、创造力、想象力丰富且充满活力的作曲家,以其独特的音乐视角和不懈的努力,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2025年上半年,他成功加入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他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他在音乐与非遗融合之路上的新篇章。
踏上音乐与非遗融合之旅
卢宇迪与音乐的缘分,或许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已悄然种下。而他真正与非遗音乐产生深度交集,是在他成为南雄市演艺中心负责人之后。这个身份让他有机会深入到地方文化的土壤中,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音乐瑰宝。
2025年5月,一场意义非凡的“韶乐”采风活动,成为了卢宇迪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契机。粤北韶关南雄市,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卢宇迪怀揣着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与敬畏之心,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始了对“韶乐”的深入考察。
“韶乐”,作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采风过程中,卢宇迪被“韶乐”那古朴而深沉的旋律所打动。他深入了解了与“韶乐”相关的非遗项目,如采茶剧《珠玑巷》。这部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南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卢宇迪意识到,这些传统的音乐和戏剧形式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他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的“韶乐”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创作中,让古老的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卢宇迪从2018年开始进行韶乐采风活动,在采风现场,认真聆听老艺人们的演唱和演奏,仔细记录每一个音符和节奏。他与艺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故事和表演心得。通过这些深入的交流和体验,卢宇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他提出,要将“韶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竹筒鼓里的创新与传承
如果说“韶乐”采风让卢宇迪对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在仁化县闻韶镇的一次意外发现,则让他坚定了用音乐守护非遗的决心。
在闻韶镇的采风过程中,卢宇迪偶然发现了濒临失传的竹筒鼓,当地人称之为“游鼓”。竹筒鼓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乐器,它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演奏竹筒鼓的人越来越少,这种古老的乐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卢宇迪被竹筒鼓那独特的声音所吸引,他决定要为竹筒鼓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入了解竹筒鼓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与当地的艺人合作,挖掘竹筒鼓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了解了竹筒鼓的相关信息后,卢宇迪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民间艺人的“竹筒鼓”为主题创作一部舞蹈音乐作品《游鼓舞》。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将竹筒鼓这种古老的乐器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在创作过程中,卢宇迪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他需要将竹筒鼓独特的节奏和音色与舞蹈的韵律相结合,创造出和谐统一的音乐效果。其次,他要在保留竹筒鼓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作品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卢宇迪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各种音乐创作手法。他多次前往闻韶镇,与当地的艺人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不断完善作品的创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游鼓舞》的雏形逐渐形成。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竹筒鼓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活力和创新。
省音协平台上的艺术碰撞
加入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为卢宇迪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他能够与更多的音乐人和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他结识了广西桂林音乐节大型活动策划人廖劲松、仁化音协主席卢家赋等。这些人的加入,为卢宇迪的音乐创作和非遗传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思路。
在省音协的推动下,卢宇迪与廖劲松、卢家赋等人共同策划了“韶乐”主题歌舞剧的创作。这部歌舞剧将“韶乐”、竹筒鼓等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展现粤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在创作过程中,各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廖劲松凭借其丰富的活动策划经验,为歌舞剧的策划和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卢家赋则利用自己在地方音协的资源,为歌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地方音乐素材和人才支持。
卢宇迪作为职业作曲家,承担着为歌舞剧创作音乐的重要任务。他将之前在“韶乐”采风、竹筒鼓创作等方面的经验融入到歌舞剧的音乐创作中,力求使音乐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他与编剧、导演等密切配合,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音乐段落。
在这个过程中,省音协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支持作用。省音协为创作团队提供了创作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和交流活动,让创作团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的创作理念。同时,省音协还积极为歌舞剧的推广和演出提供帮助,联系演出场地和观众资源,为歌舞剧的成功演出奠定了基础。
这种跨区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粤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交流与融合,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韶乐”主题歌舞剧有望成为一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将粤北地区的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政策与资金背后的坚实保障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不仅为卢宇迪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还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省音协提供的创作扶持、展演机会及版权保护服务,为卢宇迪的音乐创作和非遗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创作扶持方面,省音协为卢宇迪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协会邀请了业内知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等为卢宇迪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同时,省音协还为卢宇迪提供了创作资金支持,让他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展演机会对于音乐作品的传播和推广至关重要。省音协积极组织各类展演活动,为卢宇迪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些展演活动,卢宇迪的作品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版权保护是音乐创作的重要保障。省音协为卢宇迪的作品提供了版权保护服务,帮助他维护自己的创作权益。在版权保护的支持下,卢宇迪能够更加安心地进行音乐创作,不用担心自己的作品被侵权和盗用。
借助省音协的资源,卢宇迪的《游鼓舞》等作品有机会申
报省级文化项目或文旅融合资助。这不仅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提高了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申报这些项目,卢宇迪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进一步推动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用音乐照亮非遗传承之路
卢宇迪加入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不仅仅是个人音乐生涯的一个重要成就,更是他肩负起非遗音乐传承使命的新起点。他深知,非遗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遗音乐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不足等。作为一名音乐家,他有责任和义务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宇迪以特有的自信告诉我们,他将继续深入挖掘非遗音乐的内涵和价值,将更多的非遗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他计划创作更多以非遗音乐为主题的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他还将积极参与非遗音乐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非遗音乐传承人才。
卢宇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音乐。他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和传承,非遗音乐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也呼吁更多的音乐人、艺术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共同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音乐的道路上,卢宇迪将继续砥砺前行,用他的音乐才华和热情,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音乐的天空中照亮非遗传承的道路,让古老的音乐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总之,卢宇迪加入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为他的音乐创作和非遗传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省音协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推动非遗音乐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更多优秀的非遗音乐作品问世,听到更多关于非遗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卢宇迪在音乐与非遗融合之路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