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3.采摘乌石荔枝
文/林水火(福建)
十年百年的荔枝
簇拥着弯腰着
它们无声地流淌永恒的姓氏
一粒粒着色岁月的甘甜
期待自然于由小到大的密实裹装
下垂脸蛋写满成熟微笑
举手触摸的
包括男的女的咫尺天涯的朝圣采风
落入味蕾的大街小巷
吞吐着记忆抽屉的锋芒耕耘
夏日的旧镇的乌石荔枝
走进江河湖海翘首宇宙的迷离潮声
炽热的情愫胎记着浓郁的乡愁
坐实远方脚下
摘下的词汇名扬了摆上桌面的竖竖诗行
诗歌点评:《采摘乌石荔枝》中的时空褶皱与乡愁隐喻
一、意象系统:从物候到文化的符号重构
诗中的 “乌石荔枝” 是核心意象,却超越了单纯的水果属性,成为三重符号的叠加:
自然时空的刻度:“十年百年的荔枝” 以数字丈量树龄,让植物生长成为时间的实体化存在;“由小到大的密实裹装” 用果实的物理成熟过程,暗喻自然规律的永恒性。
文化记忆的载体:“永恒的姓氏” 将荔枝与地域文化绑定,仿佛它是刻着家族纹章的图腾;“记忆抽屉的锋芒耕耘” 则把采摘行为转化为对劳动史的追溯,“锋芒” 一词暗藏农耕文明的艰辛质感。
乡愁情感的锚点:当荔枝 “走进江河湖海”,它不再是地理上的果实,而是随迁徙者流动的乡愁载体,“炽热的情愫胎记着浓郁的乡愁” 一句,将果肉的甜腻与乡愁的灼痛并置,形成味觉与情感的通感。
二、语言张力:在陌生化表达中拆解时空边界
诗人对语言的锻造充满实验性:
时空折叠的修辞:“下垂脸蛋写满成熟微笑” 用拟人化赋予果实生命表情,而 “咫尺天涯的朝圣采风” 则将采摘者的地域差异压缩在同一空间,暗示荔枝对不同人群的精神召唤。
感官通联的跳跃:“落入味蕾的大街小巷” 打破味觉与空间的常规逻辑,让荔枝的甜渗透进城市肌理;“摘下的词汇名扬了摆上桌面的竖竖诗行” 则将采摘动作转化为文字生产,使具象果实升华为文化文本。
矛盾修辞的张力:“无声地流淌”“炽热的情愫胎记” 等表述,用对立词语碰撞出诗意火花 ——“无声” 的时间流动与 “流淌” 的动态感形成张力,“炽热” 的情感与 “胎记” 的永恒性互为注脚。
三、结构隐喻:从采摘场景到存在哲思的递进
全诗三节构成螺旋上升的意义链条:
第一节:自然史的凝视
以 “十年百年” 开篇,将荔枝置于地质时间的维度,“簇拥着弯腰着” 的姿态既写果树形态,也暗喻岁月重压下的生命韧性。“着色岁月的甘甜” 将味觉体验沉淀为历史记忆,为后文的情感爆发埋下伏笔。
第二节:人文场景的聚焦
镜头从植物转向人群,“男的女的”“朝圣采风” 的众生相,将采摘行为升华为文化仪式;“吞吐着记忆抽屉的锋芒耕耘” 中,“吞吐” 一词既指果实入口的动作,也指记忆的咀嚼与反刍,“锋芒” 则让抽象的劳作有了金属般的质感。
第三节:存在维度的升华
“旧镇”“江河湖海”“宇宙” 的空间跳跃,将荔枝的地理半径扩展至无限;“坐实远方脚下” 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 当乡愁成为游子的 “脚下” 根基,漂泊便转化为对故乡的反向锚定。结尾 “竖竖诗行” 与 “名扬” 的呼应,让荔枝从味觉符号最终定格为文化图腾。
四、诗性瑕疵:意象密度与逻辑链条的平衡
部分隐喻稍显晦涩:如 “永恒的姓氏” 若能与乌石地名的历史背景稍作勾连,可增强文化指涉的清晰度;“宇宙的迷离潮声” 与前文 “旧镇” 的衔接稍显突兀,若增加过渡意象,时空转换会更自然。
情感递进可更细腻:第三节 “炽热的情愫” 直接点明乡愁,虽有力却少了些含蓄留白,若能通过荔枝的味觉、触觉等细节层层渗透,情感张力或可更绵长。
结语:一颗荔枝的存在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让一颗荔枝承载了远超其物理属性的重量 —— 它是自然时间的化石,是文化记忆的密码,更是漂泊者随身携带的故乡切片。当 “摘下的词汇” 摆上诗行,诗人实则完成了一次对地域性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解构:在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故乡早已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像荔枝一样,以味觉记忆的方式,在每一次咀嚼中重生。
林水火,笔名绿帆,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协会员,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作协理事,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级人才(C类)。其诗歌作品散见《八闽现代诗大展》《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作家新视野》《微型诗选刊》《野果文学》《西北文艺》《诗路作家》等纸刊及中国诗歌网、中文诗歌网等网络平台。著有诗集《时光在风中行走》《眸光里的呼吸》《月光落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