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小浪底 马立 摄
有道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起黄河,不能不说小浪底,一座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黄河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小浪底原是孟津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小山村,它的出名,源于20多年前开始修建的小浪底水库。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在洛阳市孟津县和济源市之间,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孟津县小浪底村修建一个大坝,建造一座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9月1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经过三年紧张施工,1997年10月28日成功实现截流,至2001年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功能为治沙防洪,辅助功能为发电。
记得小浪底修建之初,为响应号召,我作为洛阳市公安局团委负责人,每年都要组织单位的几十名团员驱车几十公里,在小浪底南岸的荒山野岭上植树,建设青年林,为荒山变青山尽微薄之力。经过无数人几十年的努力和保护,如今的小浪底已经成了著名的风景区,碧水接天,满山吐翠,花开四季,绿树掩映,真是一个休闲游览的好地方。
“巨龙” 马立 摄
小浪底大坝建成后,从黄土高原奔流而来的黄河水不再是浑浊的模样,而是清澈见底。清清的黄河水一路东流,滋润了孟津、偃师、郑州、开封等地的大片土地,惠泽了沿岸居民,真正成了一条温柔可亲的母亲河。
每年六七月间,小浪底水库都要调水调沙,这几天成为一年中小浪底风景区最佳的观赏时段,奔腾的水流倾泻而出,涛声阵阵,响彻云天。岸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从跨河吊桥上走过,观瀑听涛,下泄的水流激起翻腾的波涛,湿漉漉的水雾四处飘散,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一年,趁休假,我陪父母到小浪底观看调水调沙,二老很高兴。在景区,路过一辆施工用过的大卡车,我给父亲照相,身高1米78的父亲竟然还没有大卡车的轮胎高。在坝顶宽阔的道路上行走,父母看到壮观的小浪底欣喜不已,忙着合影留念。
多年来,我几乎年年去小浪底。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小浪底一年四季各具特色,风光无限,魅力无穷。每次徜徉在小浪底风景区,我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乐不思归。我一向喜欢摄影,这些年来拍摄了许多小浪底的风光照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也算为宣传小浪底做了一点事情。
静谧的小浪底 马立 摄
不论春夏秋冬,小浪底总是那么美丽,蓝天映着碧水,仿佛一块蓝莹莹的巨大水晶,煞是迷人,真可谓“天下黄河,小浪底最蓝”。一艘艘游船在宽阔的水面上徜徉,一群群水鸟在碧蓝的天空下飞翔,两岸青山连绵,树木葱茏,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山川河流,各有所爱,我独钟情于家门口的小浪底。
附马立小浪底摄影作品:







(原载于2020年12月25日《洛阳晚报》A13版,后发于学习强国平台)
注:
6月29日利用星期天,相约几位文友去观看了小浪底壮阔的调水工程,心灵再次受到一次震撼,当天先后在朋友圈发了几组视频和照片,分享快乐。
今天早晨醒来回想起了五年前的创作的散文习作《钟情小浪底》,2020年12月25日曾在《洛阳晚报》A13版首次发表,12月29日又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发布。
现一并发于此,呈友分享。让我们开启新的一周快乐工作和生活吧!
作者简介:

马立,喜爱文学、摄影、赏石等艺术。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洛阳市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老城区委员。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诗人》《洛阳日报》《牡丹》等几十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900多篇(幅),获奖五十多次。出版有《国色香韵——马立牡丹摄影作品集》《永远的纪念》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