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学生的方法与途径
汪小波
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为。打破神秘,才会勇于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和最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任何反对逻辑的人,必须使用逻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好一堂课的逻辑结构,增强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十分重要的,逻辑美的感受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必须是认知信息和审美信息的有机融合体。如何让教师传授的知识有生命力,即学生在接受了教学信息后,能通过逻辑思维来衍生出大量的知识,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必须依赖逻辑思维。课堂教学中应构建一种逻辑美的环境,以美激趣,以美激智。“美育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美更是对创新欲望的激发。课堂教学还应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知识无法创新,但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创新,脑袋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不过是会走路的书柜子。创新思维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中国教育的接受性学习成分多于批判性学习成分,是导致创新能力不够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教学是从给定信息中产生众多新信息的教学。教学内容只要做了深层次的挖掘处理,都会使学生获得极大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倍增。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思。思路越开阔,创造力越高。美国创造性心理学之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加工是三维智力结构中的一个因素,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另类思考和发散思维,就是要打破应试教育传统,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要勇于创新,力争突破。教师善于引导发散、启迪创新。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破除思维定势,引导探索意识。知识因逻辑而衍生,因衍生而发散。发散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思维。
我在初中数学的“因式分解”和“平面几何”两部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一题多解(证)的探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充分发散性讲解,激发了学生各种奇思妙想的解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不少学生的解题水平超过了老师,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好的解题(证题)方法。发散思维教学法在深层次上、在本质上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对一道因式分解的解法进行探讨,课后学生充分讨论和发散,学生共提出八种解法,许多解法很有创意、非常新颖。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设想和发散,营造创新氛围,是创新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清朝数学家梅文鼎曾用22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要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自由创新。
三、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就是把辩证法引入思维领域,在哲学的高度下审视问题。熵増过程可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易形成思路,导致问题迅速解决。熵减过程有利于知识概括性的提高,促进知识系统的形成。谁能把知识进行压缩,即减缩性越大,创造性就越突出。知识迁移越流畅和灵活,创造性就也越突出,促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可见熵増和熵减是对立统一的。CO2引起温室效应,但其肥化作用使地球变绿,农作物产量提高;地球外的小行星对生命是威胁,但未来可能向人类提供大量资源;我们在关注纳米材料的优越性能时,是否考虑到它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重视对化学键的研究,而超分子化学的出现,人们才认识到范徳华力、氢键这些弱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在破解生命起源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凡事要辩证地看,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产生创新想法。
四、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的经历表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创新是人类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凭借超人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旧理论框框,抛弃了绝对时空观和牛顿引力观,创立了相对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因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美国小学作文内容和篇幅,有的已经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水平,内容之深入令人惊叹,他们认为写论文非常好玩,没有约束,可以发挥想象力。美国老师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带有批判意识的思想,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理有据地影响他人,鼓励学生勇于去做、去尝试、去创造,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注重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因此,与其让学生沉浸在题海的苦海中,不如让学生写点小论文之类的作业更具有创新意义!
“推进数学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觉的人,而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法见长的人.”(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知识传授不当会有损于人的想象力。因此,任何知识的传授必须保护好学生对事物的原生态想象力。教师可以保持教学的严谨性, 但必须保证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之源畅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个学生的观点,会引发更多学生受到启发,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教师要让学生大量自由地充分想象,鼓励每一个学生不论正确与否尽可能多地寻求答案,彼此激发出大量解决问题的灵感,从而使问题获得创造性解决。这就是头脑风暴法,它通过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化学中的有机立体合成(如立方烷的合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结构、作文练习等都是训练想象力的好素材。智慧起源于想象。
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关注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长期忽视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为啥学生缺乏举一反三能力,与抽象水平高低有关系。
六、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青少年是一个富于创新的群体。如创建量子力学的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不单纯以追求高考分数为目的的教学,才是最高境界的教学。我们应在教学中抛弃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在涉及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教学中,我指出该学说还有不完善之处,立刻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提出大量方案。随后我又指出,一个科学理论要为大家认可,必须能很好解释现有的天文观测结果,既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今天教学理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应以改革的精神去改变教学方法,去掉传统教学方法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落后做法。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变革的时代,更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切实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对人才需求上考虑,从教学本质要求出发,达成心目中理想的教学目标,那就一定会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终也能实现我们所要的教学成绩。
七、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欧美国家的教育深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用成年人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儿童的想法和感情,那是最愚蠢的事。因此欧美国家在幼儿园至中学阶段学得都很轻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保护好儿童原生态的天性。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法汉的理想是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大学毕业后艰难说服父亲,终于成为一名著名动物摄影师。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化不变的东西。它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前进,我们没有理由抹杀孩子的个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可见,学校和家长尊重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否则社会就会少一个人才而多一个庸才。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成年后有过人的创新能力。然而中国的孩子们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沉重的学习负担随之而来,不少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不惜重金让幼小的孩子参加数不淸的各种数不清的培训班,孩子们失去了应有的天真而变得老气横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据调查,高考成绩越高的大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比例也越高)。虽然这一阶段中国学生的成绩表现远远超过欧美学生。但进入大学后,大多数欧美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后,便按自己的兴趣加速学习,从而展示出极强的创造能力。而中国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对学习产生厌倦和迷茫,创新能力很弱。会玩的孩子,才可能是未来最大的成功者。
日本战后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幼儿园、小学阶段不会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学校教育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正是这颗好奇心,引领日本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应试教育下,孩子们每天都在被迫灌输知识,被布置超负荷的作业,好奇心和探索欲早已消磨殆尽了。然而孩子们都天然具有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想法,他们的精神是开放的,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牺牲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为代价而盲目追求考试分数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了。
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培养中包含创新因子,其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本身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强迫学生用死记硬背一大堆枯燥无味的知识,这种高强度机械重复记忆,在大脑中无数次强化建立起了一种牢不可破的神经联系,使学生丧失创新能力,造成很难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很难消除的思维壁垒,条件反射式地无意识回答问题,毫无创新能力可言。任何理论都是不完美而有缺陷的,死记硬背它们,就失去否定它们的思维而难有创新。如果没有对旧理论的否定,化学家们就不可能制备出稀有气体化合物、钠负离子化合物和电子盐。一个让国民从生到死都背诵一个标准答案的民族,一个让国民从生到死都统一思想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民族。人是有个性的存在,不能象对待物一样,用大一统模式对待教师和学生,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优秀的学生要学习方法对头、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只有易于打破的定势思维,才能对事物展开联想。异想天开的联想,正是创新的开始。创新能力越强,越能进行长程联想。教学中设计能展开多向联想的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爱因斯坦认为,大学教育不是要学生记住一大堆事实,而是培养大脑如何思考。“科学不是关于事实,而是寻找事实的过程。”。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
八、实施探究创新实践活动
传统的实验观认为,化学实验仅仅是一种一直观手段而已,所起的作用不过是引起学生兴趣而已。然而化学实验的叧一种功能,进行类似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科研训练的开发却被长期忽视,即探究性化学实验。18世纪卢梭首倡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反对被动接受知识。1961年施瓦布强调学生应象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和发现。日本学者提出引导探究和引导发现的观点,强调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大自然总是把现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把本质的东西深藏在现象的背后。有创意的智慧火花蕴含于亲自体验的实验之中。不开设实验会导致学生的能力缺陷,只开设验证式化学实验势必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在化学探究实验过程中处处充满着未知,因此,需要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判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也正是这种未知,引领着学生去发现和创造,培养着学生探索研究的创新精神。引人入胜的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动力,是养成良好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应试教育正在导致这一环节的缺失。由于探究性实验与科学家研究问题处于一种相似的状态,故探究性实验也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方式之一。欧美国家学生动手能力远强于中国学生,这也是导致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重视科学实验,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曾任多届夹江县政协常委、夹江中学教科室主任。曾获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