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2026篇
从“1岁工作22岁退休”看基层治理之责
一则“蒲县职工1岁工作、22岁退休”的新闻,如巨石入水,激起舆论千层浪。当地迅速回应“属实并启动调查”,可这离谱的人事乱象,仍如芒在背,刺痛公众对公平秩序的信任,也叩问基层治理的责任与成色。
细究此事,最直观的是档案管理的荒诞失守。“1岁工作”,这般违背常识的信息,是如何堂而皇之录入、审核、存档?基层人事档案本是保障公平就业、规范人才管理的重要依据,却成了权力任性、监管缺位的“试验田” 。这背后,或许是个别工作人员的敷衍塞责,或许是权力干预下的肆意妄为,让档案制度形同虚设,沦为乱象滋生的温床。
往深里看,这是基层治理中权力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失效。公职人员招录、退休审批,本有一套严谨流程,层层关卡却没能拦住如此荒谬的操作。是监督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权力寻租让制度破了防?基层治理的每一环,都该是守护公平的堤坝,可当监督乏力、约束松弛,堤坝便成了筛子,任由违规操作渗透,损害的是公共利益,透支的是政府公信力。
此类乱象,也折射出基层治理理念的偏差。民生为本、公平为要,应是基层治理的底色。可一旦陷入“权力至上”“人情大于规则”的泥沼,就会出现为私利践踏制度的丑态。“1岁工作”看似是个案,实则暴露部分基层在治理中对规则敬畏不足、对公平漠视的病灶,若不根治,类似“荒诞剧”还会重演。
所幸当地已启动调查,可调查不是终点,而是重塑治理公信力的起点。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彻查背后的利益链条、责任漏洞,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更要以此为契机,全面梳理基层人事、档案等管理流程,补短板、强监督,筑牢制度防线。
基层治理连着民心,每一次乱象的暴露,都是改进的契机。唯有以敬畏之心守规则、以严实之责抓监督、以为民之念正风气,才能让基层治理回归正轨,让公众重拾对公平与秩序的信心,不再让“1岁工作”这般荒唐事,刺痛社会的神经。
卞文峰老师简介
卞文峰,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
学术历程:
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后任职于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在教育科研、编辑、产业等领域深耕45载。
学术建树:
著有《教子方略》等18部著作,发文6866篇,积极推广与践行幸福教育和超常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
华夏珍宝馆掌门,守护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致力于文化传承。
社会兼任:
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文学修为:
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及理事,词作入《词林正韵》。除教育与收藏主业外,散文与古诗词创作功底深厚,为中华好诗词编委评定的两位著名诗人之一。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