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2.串起的时长
文/林水火(福建)
从夏日到夏日的炽热
一个包一杯水一把伞的细腻
在聚焦中
台前台后朝圣成行
新的旧的似乎在共同的轨道之上
默契地
馈赠的更是饱满的叠加榜样
知了并不分谁是谁的同仁
守住最近的老地方彻底地清嗓
很自然地混淆昨天和今天的耕园
自然包裹着甜汁
滴进躯体里无边的广阔
再次地清点着自己能读懂的海洋
安静于拼凑的高温的日子内外
没有标价的清凉在太阳与月亮的边界处
用没有固定的颜色贴标
匆匆在匆匆的省修辞里头
心跳老去
迷茫着夏日里没有标点的虚拟庞然
诗歌点评:《串起的时长》中的时间隐喻与生命哲思
一、意象系统:以 “夏日” 为轴心的时空编织
诗中 “夏日” 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既是物理时间的载体(“从夏日到夏日的炽热”),也是生命状态的隐喻。诗人用 “炽热”“高温的日子” 等词强化季节的感官体验,同时以 “一个包一杯水一把伞” 等日常物象,将抽象的时间具象为可触摸的生活细节 —— 这些物品既是对抗酷暑的工具,也象征着人在时间洪流中抓取的 “锚点”,暗示平凡事物对时间的 “串起” 作用。
“台前台后朝圣成行” 与 “新的旧的共同轨道” 形成场景转换:舞台的神圣性与日常的重复性在此交织,“朝圣” 暗指对理想的追寻,而 “共同轨道” 则消解了新旧对立,暗示时间中传承与迭代的共生关系。这种矛盾统一在 “饱满的叠加榜样” 中达到升华,将时间的积累转化为生命价值的叠加。
二、自然与时间的互文:知了的 “清嗓” 与耕园的 “混淆”
第二节以 “知了” 破题,其 “不分谁是谁的同仁” 的鸣叫,打破了人类社会的身份界限,成为自然时间的纯粹发声者。“守住最近的老地方彻底地清嗓”,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昆虫以坚守者的姿态,与 “混淆昨天和今天的耕园” 形成对照 —— 自然的重复(知了的鸣叫)与人类耕耘的持续性(耕园)在时间中模糊了界限,暗示 “自然包裹着甜汁 / 滴进躯体里无边的广阔”,即自然时序与生命体验的深度融合。
“耕园” 一词在此兼具实虚两层含义:实指劳作之地,虚指生命的耕耘场域。“混淆昨天和今天” 则解构了时间的线性逻辑,将耕耘转化为一种超越昼夜的存在状态,如同 “能读懂的海洋”,暗示人在时间中不断自我清点、认知的过程。
三、语言张力:在抽象与具象间的诗意跳跃
诗的第三节充满哲学意味的修辞:“拼凑的高温的日子” 将时间碎片化,“没有标价的清凉” 以物质价值的缺失反衬精神慰藉的珍贵,“太阳与月亮的边界处” 则模糊了昼夜分界,使时间成为流动的光谱。“用没有固定的颜色贴标” 进一步消解了时间的确定性,如同生命体验的多变性 —— 这些表述通过否定式修辞(“没有标价”“没有固定”),建构出一种超越世俗定义的时间观。
结尾 “心跳老去 / 迷茫着夏日里没有标点的虚拟庞然” 极具张力:“心跳老去” 是生理时间的具象化,“没有标点的虚拟庞然” 则将时间抽象为无始无终的文本,“虚拟” 一词又暗含对现实与想象边界的叩问。这种矛盾的表达,恰是对时间终极迷茫的诗意呈现 —— 人在时间中既被丈量,又试图超越丈量。
四、结构与主题:从碎片到 “串起” 的存在主义思考
全诗以 “串起的时长” 为题,却在文本中刻意打碎时间的线性叙事:从夏日物象到舞台场景,从自然声音到生命感悟,意象的跳跃如同时间的碎片。但 “串起” 的动作隐含于字里行间 —— 无论是 “包、水、伞” 的日常集合,还是 “新的旧的共同轨道” 的秩序建构,抑或 “自然甜汁滴进躯体” 的感官联结,都在暗示:时间的意义不在于流逝本身,而在于人以个体体验将其编织成网的过程。
诗的内核是对 “时间如何被感知” 的追问:当知了的鸣叫、耕园的混淆、日月的边界都成为时间的注脚,人最终在 “没有标点的虚拟庞然” 中,以 “心跳” 的节奏确认自身的存在 —— 这既是对时间虚无的抵抗,也是对生命主体性的诗意确证。
总结:一首在灼热中寻找清凉的时间之诗
《串起的时长》以夏日为切口,将时间的抽象性转化为可感的意象群,在自然与人文、日常与哲思的交织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诗人既凝视时间的 “炽热” 与 “高温”,也捕捉 “没有标价的清凉”,在迷茫与坚守的矛盾中,完成了对生命时长的审美救赎 —— 或许时间本是碎片,但当我们以心灵的 “线” 将其串起,便成就了存在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