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河探源
文/任宗儒
莲花河是西周都城北部郊外的一条河流,是西周都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
今天是2025年6月9日,广袤的周原大地小麦虽已收割完毕,但放眼望去,田野依然一片金黄,这是收割机收割完麦子后留下的齐刷刷的麦茬。这几天气温都在38摄氏度左右,天热得让人心里发慌。
上午10时,乘着天气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周原考古发掘报告》编写组负责人任周方先生亲自驾车,带着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付博前往扶风县法门镇黄堆村及沿山一带,对此地古水道遗存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周原考古发掘报告》编写组工作人员,笔者有幸也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任周方先生现已着手撰写《周原考古发掘报告——黄堆墓地》。为了做到资料充实、论证扎实、内容翔实、全面准确,他要对黄堆村周围及沿山一带古水道做进一步实地考察。其实在他研读黄堆地理地形图时就发现了黄堆北部有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河流,这一流向打破了固化在人们头脑中宝鸡一带东西向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淌的观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成了他心中解不开的疙瘩,这也是促成这次考察能够成行的缘由。他就是这么个人,做人本本分分、清清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公公正正,做学问扎扎实实、明明白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他为这次编纂《周原考古发掘报告》确定的基本原则,这大概也是考古人共有的治学准则。
车子在公路上飞快地行驶,沿路的村庄,田野,树木一一向后驰去,多处的塑料大棚在烈日下泛着白光。任周方先生驾驶车子先到地处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的周原考古队,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江宁博士。宋博士多年来一直在周原遗址作考古研究,今年,围绕周原西周水系开展考古工作是他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绕着上到了西观山山顶,车子后面留下了一串S状山路。西观山和向东而去依次排列的中观山、东观山分别敬奉着琼霄、碧霄、云霄三位仙姑。相传是《封神榜》中“三霄”的修道之处。西观山松柏苍翠,绿树成荫,殿宇辉煌。“三霄”庙前大树合围之粗,枝叶如盖。站在西观山三霄庙广场前的悬崖边上,我们四人望着山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绿带和地貌,任周方先生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周原古时的水流状况,宋博士就他的认识也作了说明。随后我们一行四人,乘车翻过三霄庙后的山梁,循着莲花河水的流向向石沟深处驶去,这里应该是莲花河源头之一。峰回路转,水随山流,莲花河流域依着山势向东流去。沿途汇聚了若干小支流,形成了莲花河流域。河水出了石沟门,又折而流向西南方向。我们顺着河水流向,追踪到石沟门水库。车停在大坝上,下车驻足观望,大坝南北风景各异。北面的库底,是收割机收割完麦子后留下的麦茬,黄澄澄,齐刷刷的,倒是一道风景线。大坝南面,树茂草盛,满目葱茏,绿茵遮蔽了坝面斜坡上用石头堆嵌的“石沟门水库”五个大字。虽天旱少雨,草木仍然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石沟门水库是50年代“大跃进”的产物。当时的决策者们筹划,在这里打坝筑堤,截断莲花河流水,蓄水成库,造福当今,谋利后世。可不知什么原因,石沟门水库建成至今,始终是个干库,未能成功蓄水。不过也好,如今库底是良田,坝面是通道,倒是给农林群众的出行带来了很多方便。
车轮继续顺着莲花河流域的延伸滚动到了刘家村的山底组。莲花河河道在这儿拐弯向南,旋即又折儿向西而去。车子停在一家农户门首,天上飘起了雨点,虽对干透的田地作用不大,却给炎热的天气增添了丝丝凉意。这时我想起了散文家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文中写到的:“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我们刚刚下车,屋内恰好走出一对中年夫妇,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几位是考察莲花河古河道流向的,就主动担任了讲解员的角色。男主人指着从院子东墙外向南而去的河沟,滔滔不绝地解释起来。尽管他知道的不一定比宋江宁、任周方他们掌握得多,但他们的热情好客、主动纯朴的周原人性格让我们感慨良多。周原人啊,多么可爱!穿过主人家的菜地,我们站在沟渠边,顺着沟渠向南看,葱绿的树木蒿草几乎把整条沟渠覆盖严实了。我们临走时男主人还不忘叮咛我们去他们村的“姜子牙封神台”看看。按照这位热心人的指点,我们驱车经过此地,只是从车窗里向外看了看,重建的所谓封神台掩映在草木之中,已显破败,没有香火,一派荒凉。
顺着山底组村口的莲花河河道再向西南方向探查,过了刘家村刘家组、房家组、庞家组、岐山县京当镇的周家组,莲花河水最终流到了王家沟。到此,我们结束了此次探源活动。
根据以前和现在掌握的资料,任周方、宋江宁等学者认为: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原,其生活和生产用水基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工蓄水,云塘池塘遗址就是很好的见证。二是自然水源,莲花河流水应该是周原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有了这些水源,人们再通过凿渠,形成干渠、支渠把水引入生产和生活区,保证了周原都城的正常运转。周原遗址中已经发掘出土的云塘蓄水池和复杂精密的供排水系统,便是西周时期祖先们创造的伟大奇迹。
考察完两天后,任周方完成了《黄堆墓地报告》中自然环境章节的编写。他这样写道:“周原地区的河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依赖性、河道曲折性和历史变迁性。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独特的水文环境,并对古代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莲花河对西周都城选址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西周时期,莲花河是周原都城的主要水源,为都城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保障。莲花河水量大且流经整个“周原”都城北部的郊外,其水源主要来自北部的多条沟河,流域面积较大,因此水量相对充裕。这对于当时的城市供水、农业灌溉以及居民生活都至关重要。此外,莲花河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特征也为城市的防御提供了优势。莲花河从东北向西南流经周原北郊,河道走向较为曲折,受山岳地形和洪冲积扇影响显著。这种自然屏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这些均成为西周都城选址的关键因素。”
这次莲花河水源考察活动让笔者对莲花河的流向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大概知道了西周时的周原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其规模巨大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来路和归去,更知道古代劳动人民不仅仅会利用自然水源生产和生活,还要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