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初年洛宁县城的石牌坊(二)
张泽武整理
洛宁县老城为千年古城,唐宋以来为永宁县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称“书城”。 洛宁县老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自古以来,有许多名门望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许多大宅院,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地名。二十多年来,我做了初步调查,在采访张氏文化的同时,对洛宁县老城与姓氏有关的地名以及家庙、祠堂、石牌坊,采访调查,也做了初步探讨分析,归纳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远,多种说法并存,请知情者补充完善;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洛宁县城内现存牌坊共有七座。这七座牌坊都在洛宁老城,分别为:
在今洛宁县老城东大街金龙巷北口西约30米处原有一座石牌坊,为明“恩貤累代坊”;在城内东北隅真武巷中段原有一座石牌坊,为“张辂妻田氏节孝石坊“;西大街西门内金氏家庙大门东侧原有一座石牌坊,为“儒童吴玥妻金氏坊”;东南街原有一座石牌坊,为“儒童孟灏妻雷氏坊”;西南街原有两座石牌坊,分别是:“儒童徐璋妻张氏坊”、“儒童徐洪贵妻杨氏坊”。
“儒童王籍妻李氏坊”,应为位于洛宁老城东门外涧河东王家胡同南口的王家石牌坊。
5.儒童徐璋妻张氏坊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 “建置 坊表” 记载:“儒童徐拱贵妻杨氏坊,儒童徐璋妻张氏坊在城内。”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儒童徐璋妻张氏坊,在城内西南隅。1964年西南街徐家石牌坊被拆毁。
儒童徐璋妻张氏年二十四夫故,事婆母杜氏孝,继婆母有疯疾,氏尤曲尽孝养。守节三十一年,训子洪礼为诸生。学使张旌其门。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6.张辂妻田氏节孝石坊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 “建置 坊表” 记载:“张辂妻田氏节孝石坊,在城内东北隅,嘉庆二年建。”
张辂妻田氏节孝石坊,在城内东北隅真武巷(今称担水堂胡同)中段。1964年张辂妻田氏节孝石坊被拆毁。
张辂妻田氏年二十余夫故,孝敬婆母,坚守节操。嘉庆二年(1797年)旌表建坊。
儒童张辂妻田氏,年十七归张,数月而寡,矢志烈决。事老婆母先意承旨,礼防自持,言笑不苟,守节三十五年。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7.儒童王籍妻李氏坊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记载:“儒童王籍妻李氏坊在城内。”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 “建置 坊表” 记载:儒童王籍妻李氏坊在城内。”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五
儒童王籍妻李氏坊,李氏年二十岁夫歿,孝亲抚孤,守节三十七年。孙子名印,为县里庠生。乾隆十年(1745年)建坊旌表。
据调查:在洛宁县老城东门外东关窑涧河东侧王家胡同南口有一座石牌坊,应是“儒童王籍妻李氏坊”。1953年王家石牌坊被拆毁。
老城东门外涧河东王家胡同南口有一座王家石牌坊,王氏家族后裔讲,这个石牌坊是王氏先祖所立的王家石牌坊,至于为何人何事所立,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所考。
另外,在老城文明街(今文昌路)北口文庙对面有一石牌坊,相传为南宅张家(张鼎延家族)石牌坊。清代《永宁县志》县城图中标有这个石牌坊。
据《张氏家乘》记载:旌表贞节坊,为张璿妻郭氏建。
关于张璿妻郭氏,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及清康熙、乾隆民国六年县志均有传。



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
参考书目:
1. 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
2. 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
3.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
4.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
5.民国六年县志《洛宁县志》
6.《徐氏家谱》
7.调查采访资料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