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
自去年开始跟读安徽诗人木叶诗歌以来,便一直有认真研读一下“木叶诗”的想法,我知道这是一个“巨型”工程,没有较大的阅读量和诗学认知作为支撑很难完成,即便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也很难做到精研。索性不去求全,随缘阅读,随心手记,或许就抵达了诗之真境。恰逢木叶长诗《玄鹄——<混沌史>轶稿复原》完成,其构思之精湛,内涵之精深,叙述之精炼堪称鸿篇巨制,虽慎读而不能尽得其旨。但笔者认为此诗涵盖了木叶诗学的主体理念,尽管不能详述,仍能窥整体创作风格之一二,仅就阅读经验,浅谈几点体会。其解读部分多为个体认知,诚邀更多读者参与讨论。
一、“广义叙述”和“文象法”在诗中的体现
木叶诗歌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现代诗的孤本,不入俗流,自成一体。但以“木叶体”来命名其诗,仍是一种局限。在我看来,诗人木叶恰恰在不断尝试打破体式的束缚,拓展现代诗歌的写作疆域,突破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跃升。因而,他在不断挑战自我,拓宽诗歌叙述的内涵和广角,力求不拘泥于形式本身,依靠语言内在的声韵和张力延宕诗意空间。聚象以塑形,示象以定格,立象以尽意。他的诗歌写作理念集中体现在他建立的广义叙述诗学上。在此学说中,诗人打破了诗歌叙述的窄门,将叙述的角度,方式,和对象放大,以海纳更多艺术形式和叙述方式。关于广义叙述,他引用了瓦尔特·菲歇的定义:“(叙述是)具有序列的符号性行为、词语、或事件,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创作的人,以及解释的人,具有序列性和意义。”在此,笔者也有简要的考证和论述:“叙”在《说文解字》上注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又(手),从余(茅屋),会铺排茅草为屋之意,余兼表声。本义指铺排茅草为屋,引申指秩序、次序。又引申指评定等级、次第,按功劳提升。还引申指叙述、述说、谈话。在叙事学考辨上。有学者将“叙”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详解。“叙”义除了“叙”之外,还有“序”(次序)、“述”(过程)、“绪”(事件、情感)等,这些词与“叙”在表达叙事学之“叙”义的某一方面构成同义词群,最终合为“叙事”这一范畴。关于广义叙述应不独见于诗歌,凡文学创作的手段都可归于“叙述”范畴。但在诗歌中提出这一概念,其意义在于超越对诗歌定义和诗写手段、方式的狭义理解,开拓认知视野,打破常规写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新鲜有效的叙述方式。也即打破叙事、抒情、古典、现代,甚至学科领域的言说界限,由诗歌本质出发,展开最有效力的诗文本创作。在广义叙述诗学里,诗人还试图重新定义诗歌形式,重新理解诗歌的音律,重审平仄的韵律渊薮,向(自然的)呼吸致敬。以符合自我节奏的停顿(分行)作为内驱力,展现诗歌语言的流动性和运动之美;以“虚引”嫁接时空的临界点,形成线条舒展的叙述结构。这些,在他的长诗《玄鹄》中都有相对集中的体现。而对于诗歌意象的生发和处理,木叶也有着极为清醒的认知,这种认知体现在他的组诗《〈文象法〉释义》中:
一象无故伏击
一象,又无故黏连另一象。象明象灭。众象
边纠缠、
边湮没,布满文章。……
——序·法条零·象示
“象”一词出自《易传》,“生生之为易”,“易者象也”。其义为:万物在道的推动下,不断繁育兴盛,日日更新,生生不已,此即变易的本质。这很像佛禅思想里的“真空生妙有”,世界的本质为“空”,即为无实体本质,随时更易,只要保持这样流动不居的状态,万物才有生有灭,生灭皆是更替流变的表现形式,因而可以统称为易,而它具体表现出来的样貌便是“象”。诗人木叶已参透“象”之实质。文法中之“象”亦是如此相互黏连,明灭相生,是文字象,是物象、更是心相,生命相。而所谓文之“立法”亦是“虚空”之法,无法之法,变中求生之法。《<文法象>释义》组诗共7个章节,24首诗。序诗两则为基,释象说文,表明观点。中间五章为柱,每一章以主题为板块,呈现物象之间的妙用关联,阐释“文法条”的无法之法。这一部分诗人像是在一个人下象棋或摆八卦阵,不断拓展视域范围,加强意象之间的空间联动,拉大或缩小意象之间的距离或腾挪位移,从而增加诗歌的意义能指和所指,示现“法”之虚空。最后一章为顶。以“附则”的形式再次解读文象和生命实相——刹那虚空即入无余涅槃。整组《<文法象>释义》构思缜密,思想深邃,看似玄奥,实则旨在传达诗人对文字,对诗歌的终极认知。在此不作详解(详见《<文法象>释义》),引入此诗,只为更好地梳理诗人的创作理念,有助于对其创作意图,创作心理和创作方式的理解。
二、古典情愫和汉语情结在诗中的体现
木叶诗歌整体气质是现代的,在节奏,形式,语调上都展现出后现代的一往无前。他关注现实,常以新闻实事为蓝本写作,诗中也常有网络用语,当下热词,俚语,各学科,领域术语等入诗,偶尔也顽皮一下,嬉笑怒骂。但不要觉得这样就是先锋的,反传统的,在我看来,他不反对所有对诗创有价值的东西,他有浓重的古典情怀和汉语情结。他的诗长短句参差,平仄谐和,节奏鲜明,尊重了汉语本身自带的音韵感,且以本我的自然呼吸切断语段,随心停顿,遵循感应的真实,由音声推动诗意的生发和流动。这符合汉语诗歌的音韵学原理。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都在其研究之列,中国古体韵文(诗词、散曲、赋),骈文尊崇着音韵学原理,在音律、节奏上自成章法。尽管现代汉语在衍进过程中不断努力突破音韵的桎梏,声、韵、调性都在做减法,但音韵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之美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音韵之美。对于诗歌来说,声韵、节奏就更加重要了,从缘起的角度来看,诗歌就是言语模拟音声(乐声)而诞生的文体,在发展中才慢慢加入了图像、建筑结构等元素,融合各种艺术创作形式,不断拓展文体边界,但本质上诗歌的音乐美仍应放在文体的主体地位去考量。木叶的诗在有意识地秉持着一些传统美学,如这首《玄鹄》,整体来说,是以音韵律动引领诗意向前的。独特的分行,断句,长短不一的句式使节奏更鲜明,叙述更立体,使长诗可以压缩为多个独立的点线面,相互呼应,勾连,读起来不黏着,不疲惫。这既是长期语感的彰显,更是有意的尝试和设计。仔细观察,每处停顿,每个意象的粘合或割裂都有其用意,不仅仅出于声韵节奏的考虑,如:
当夕阳西下,混沌的中心也可以径直就是眼镜湖,
黑天鹅
游弋。
我不能代为叙述它实在有限的游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方圆
不过数百平方米。
“游弋”,一词单独成行,成节。看似凸显节奏,实则是以一词立一大象,黑天鹅悠游之姿、之态、之域,由一词尽显。这正是汉语的独特之处,它原为图像演化而来,字字为象,千变万化,立好一象,抵过万千军马。因而古人作诗讲究“博观约取,万取一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精雕细琢与幽微简省之间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宜,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再如:
王墩峨峨
成孤堆。盗洞
络绎。工作
三行,十三个字,浓缩了发掘古墓的盛况,字简意深。“峨峨”有庄重、严肃之意,也状其气势磅礴。元代张可久《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曲有“羽盖峨峨,虎皮驮驮。”句,《离骚》中也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描述。“峨峨”一词状貌,将威严盛茂之仪化托于无形,和“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桃花灼灼”这些词语一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这恰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孤堆”不仅指古墓,其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如老子弟子、整理了《道德经》五千言的尹喜,死后葬于老师的出生地,被后世尊为“尹子孤堆”,成为著名的文化符号和考古力证。“盗洞”(动词),“络绎”(形容词),工作(名词),不同词性的三个词穿插排列,将考古工作的过程、情景(场面)有机呈现出来,可谓言简意赅,有序而不絮,既加快了叙述的节奏和进程,又不失留白和细节,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这样词句混生,古今错位,拉伸意象距离,加大空间投射的叙述方式有多处:
硝化纤维和樟脑合成的
乡村乒乓球
滚作一团。在湖畔球台。谁被谁高抛、削出,谁又被谁手持剑茎中空的塑料剑挥舞着
快速抽杀?
春天簇新
如仓促中被迫自缢、尚未下葬的楚王妃。
历史的车轮滚动,如空中飞旋的乒乓球,时空切换如此陡峭,却又如此合情合理,不容置疑。这种大胆的譬喻有胆识,有分量。
坎坎我伐檀条,
黑天鹅游弋眼镜湖中。
苍老如青檀的Professor Wang
在树下蜕皮。
《伐檀》是《诗经》中的名篇,算得上最早的现实主义诗作,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阶级(权威)的申斥和对自由生存境遇的向往。第五节诗化用这一经典意象有着特定的寓意,联系整节诗歌,“碳十四表明,熟睡中的王/已变得越来越年轻;同时也意味/《混沌史》正加速氧化。”指向于自由意志与权威的对抗,诗人借经典意象脱出隐喻,可谓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总之,木叶诗歌外形是现代的,内蕴却是古典的,他极力发掘汉语的内在特征,传承汉语诗歌的简净、含蓄、深邃、和谐之美,贯通古今(这在他的组诗《变禽鸣》中也有相对集中的体现。)使现代诗歌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塑造其特有的语境内核。
三、严谨的内在逻辑和叙事结构在诗中的体现
诗有逻辑吗?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文学性的表达就一定是有逻辑的,只不过诗的逻辑线索相对隐晦,表达的求新求异使得它常常表现出反常规的一面,比如叙述的角度(切入口),空间维度,以及明暗线的设伏都可能更优(异)于其他的文体叙述。且诗歌生发的过程伴有更多的意识流成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像是经历了一次情绪漫游和情感勃发,那个情状更接近原始混沌的状态。诗歌的特性之一,就是保持了前文体的状态,通过滑动的能指,暧昧、多义的词语或象征符号让人产生联想,越过理性的严肃理解,直抵人心。有人说,诗人的和疯子的妄想有相同之处。但区别在于,疯人的妄想和妄言找不到逻辑起点,更无法形成闭环,而诗人的逻辑虽然存在内扣或封闭的状态,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读者)形成某种联通(人本的社会性有共通之处。)因而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鸣和对诗歌的理解。换个角度说,诗歌(文体的子集)是双向交流的产物,在被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一定伴随逻辑缝合(自洽),因而,哪怕一个作品刻意剥离或者反对逻辑,只要存在读者能够以逻辑来理解和认识这个作品——事实上认识和理解的内在属性即为逻辑分析,那么该作品则必然包含逻辑属性。不存在绝对无关逻辑的人造作品,这是作品的天然属性。因而,诗歌乃是生命意志(欲望)的阐述与理性的最终调和的产物。成熟的诗人,有自觉创作意识的诗人一定会在创作过程中或后续修改的过程中审视文本,完成自我的逻辑自洽,这个逻辑就是文本的内在逻辑。木叶诗歌看似超常规表达,但却十分重视文本内在逻辑的生成,他的诗都有精良的叙述结构和严谨的内部构造。下面就以长诗《玄鹄——<混沌史>轶稿复原》为例剖析一下诗歌的内构。
首先,题目总领了诗歌的内容——关于玄鹄(黑天鹅),也即《混沌史》遗失(失传)稿件的复原过程。题目已经给出了重要信息,我们不能绕过。这里有一点值得关注和说明。此诗几经校改,原诗本为“佚稿”,后改为“轶稿”。“佚”与“轶”都有遗失之意,可以通用,但也有些微区别,“轶稿”是未经历史考证和记载的书稿。说明此书并非真有其实,也类似在说“本故事纯属虚构。”可见诗中时代,人物,事件皆为假托,目的不为讲史说事,而为隐喻。
什么是混沌史?这里需要一些补充阅读。混沌也作混沦,指宇宙形成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迷蒙状态,(乃是戌、亥交会之间的一段黑暗时间,混沌虚无的状态。)是古代时空观念中的一个阶段,处于“先天五太”中第四太“太素”之后,见于《列子》中的《天瑞篇》:“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时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关于混沌,也有神兽说,《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庄子叙“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故事大意为: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相会,浑沌对待他们很好。倏和忽想报答浑沌,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没有七窍,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百度资料)
关于“七窍生而混沌死。”有着很深的隐喻。先天五太,直至混沌都是生命最原始自然的状态,“儵”、“忽”二帝出于好意帮助其凿出七窍却破坏了最适宜混沌生存的状态,是对自然之力的毁坏,是违反“天道”的做法,因而,混沌致死。庄子借此寓言故事来警示世人遵循自然之道,自然法则即是生存法则,不可人力忤悖,否则必定得不偿失。同时也体现了庄子追求顺应自然,无拘无束,通达自由的至乐思想。无独有偶,在希腊神谱中也有混沌之神卡俄斯,充满黑暗与光明的载体,是最先诞生之神。这个混沌说还很符合佛教里的唯识学。《心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的状态大概就是混沌之态。也即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人的最高智识,是最原始、最广大的一个精神概念。它以一个精神总集的形式存在,浑然一体,没有意识分别,是自然之态,与混沌同源。可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人本的认识几乎是殊途同归的。对“混沌”这一意象阐释了这么多,因为它太重要了,是诗中最大的隐喻,全篇皆是以此意象为中心展开的。通观全诗,叙事体。有引诗,有煞尾,超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部诗电影,但它的隐喻和呈象方式要比电影难得多,也高级得多。首先,我们初步感知,整首诗叙述了发掘古墓,复原《混沌史轶稿》的全过程,其中各种冲突,戏剧化的桥段,古今穿梭,纵横时空,有超现实主义大片的感觉。而各个人物(意象)之间的关联,咬合,情节突变,反转,不同视角的介入,转呈等等又有戏剧和小说的诸多技法的穿插,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和功力。
那么,该得怎样解读这首长诗呢?如果分节解析或者按情节逐步解锁其意义指向,一是过于繁琐,而是很难准确释义,容易人为添加太多妄念和臆想,因而,我们围绕几个重要意象来进行解构,不求严密精准,只求栉捋出大致诗思走向,并以此为突破口,梳理感知这首诗的逻辑建构。
混沌。谁是混沌?“当夕阳西下,混沌的中心也可以径直就是眼镜湖[1],/黑天鹅/游弋。”引诗中,“黑天鹅”就是混沌,或者说是混沌中的物质;“作为墓主人,我曾假装当年陵墓建造的监工,试穿过沁凉的金缕玉衣。/但现在/我只能是‘小王’”。墓主人“王”是混沌。联系后文“小王”这一人物多次出现,也是混沌:“如融化成功,重铸出一尾一尾活跃的‘小王’,算不算/‘舍身饲出混沌’?” “‘还能回忆起/寿春城外,/公元前238年酣睡在歪歪倒倒一大片芦草当中的Professor Wang吗?’”从主人公之一的王教授的几次穿越,以及诗中的一些线索,可以推断“王教授”其实也是混沌(至少笔者这样认为);“小李,小刘,小鲍……从昏暗中的湖底/相继探出头来。”来自混沌中心,王教授的学生们也是混沌……这分明就是一个罗生门。
“‘我’是积极的无,
是广阔的淮南,
《混沌史》同时也在南部美洲缓慢发展。”
诗的结尾部分给出了结论,再联系各节中的一些情节关联,这个意象就丰满了。对的,它是虚空,是无,是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只有这个状态才是世界最本源的面目。万物最本初的样貌,是阴阳的交混,是物质与精神的集成库,是完全不受意识心支配的三昧真体,只有处于这个状态的时候,世界(万物)才储备着巨大的能量,等待勃发。作者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去建构这一意象,我想,不只是想解说它,更是想通过具体的事象(物象)去勾勒它,描述它,从而使人感知它,在感知的过程中收获体验和智慧。
王教授(Professor Wang)。诗中的“王教授”千方百计复原“混沌”,甚至不惜舍身,却不知道,自己也是混沌,那么他是怎样丢失自己的呢?“黑天鹅不知道,它在眼镜湖中转悠,/看无穷尽的校园恋爱,/仿佛它就是混沌本身。”我们要注意到,这首诗的主体舞台背景“眼镜湖”也是“学校”,校园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也可以说是文明传承和发扬的地方,而他们却集体丧失了一些本能的东西。这隐喻着什么呢?这种反讽是高级的。诗中有两处提到王教授讲说《隋唐英雄传》的十八位好汉。这个设置我认为不是无意的。他们是怎么死的?十八人个个天生神勇,天赋异禀,骁勇善战。而他们也恰恰死于这种天赋。克罗齐说:“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所有历史演进中的纷争都是人性的角逐,无关正义。人有意识心,才会有分别,有善恶的界定,才有争斗。政治,战争,社会形态等诸多问题的本质是人性的丧失,初心的泯灭。诗中五处提到“偶然性”,那么它指向什么?仍然指向混沌——不确定性。宇宙万物没有实体,是空无合一的状态,才能衍生出二、三以致无限多的有。“真空生妙有”也能够很好地解释偶然性。因缘和合,因为偶然才能生出无限可能,如果宇宙是一个确定的实体,那么一切将最终走向僵化和死亡。关于偶然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里是关键性的概念之一。在存在论现象学中,“偶然性”被视为真理的根据,对偶然性的把握才是认识实践的关键。而海德格尔则把偶然性看作此在的事实性特征、场所性处境、动态化的生活过程,偶然性保证了生存的自由。他认为偶然性是“存在之最高形式”、“从自由所出而向自由所归的生存活动”,因为“存在和存在方式之高度并不取决于持久”。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尤其是诗歌创作,偶然性(不确定性)应该是最大的前提和依据,也是最后的落点,所谓诗性智慧,大抵遵循的就是一种偶然性,一种生命突发的可能。(神性思维)。这里所有的理解也是一种偶然,诗歌应是除不尽的余数,解读永远无法得出准确的数值。只能说诗人木叶对于中西方文化的通晓及融会贯通在诗中处处可见,他将其外化成一个魔幻的故事,逐步建构自己的逻辑推衍并完成自我的有机叙述。王教授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全诗一个重要人物设置。全诗很多情节和细节是以重要人物对白和自述的形式出现的,我想,这样处理一是为了情节推进的需要,二是为了在人物语言中留下一些伏笔或者暗扣,以供读者对整个事件进行推理,这在侦探小说中是很常见的手法,这种悬疑,并分散式留下暗线的做法有利于吸引阅读并使文本的意义空间形成更多的层级。就笔者读到的,王教授急于寻找《混沌史》的意义指向是寻找真实的自我,整个故事其实可以归纳成一个人寻找自我的历程。“小王”、“考烈王”、甚至博尔赫斯、霍瑞修、哈姆雷特……都是他的分身,他在寻找一个重生的“秘方”,这个过程何其曲折,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这个巨大的隐喻,通过情节推进,人物的对白和自述一点点脱出,像《易经》一样难解,玄机重重,但如果绕过那些虚象,看本质,看主旨,其实一目了然。
考烈王。混沌的一个分身。是可以改写历史的人。象征权威。第十七节的发掘报告已明确说明其身份待考,是假托的历史人物,而文中的所有的历史场景也应为假托。关于王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着力关注一下第五节。在前文已经提到,诗经《伐檀》篇本身隐喻的就是阶层之间的斗争,对权威的反抗,对回归自由和自然生态的呐喊。此节结尾部分的情节:王在恢复生机,而《混沌史》却在加速氧化。这个隐喻值得玩味,说明政治、权威、制度、等级、规则等本身就是“混沌”重生的最大阻碍,自然法则与人力(生产力)之间是相互矛盾和制约的关系。整首诗对文明的诞生存有很大的质疑。“黑天鹅”吃掉了“鱼”(波磔,指汉字)说明它们是天敌;小李、小鲍、小刘一开始维护“混沌”,饲养黑天鹅,防止熵增。后来因为怕考试挂科,在眼镜湖边背书,扭断黑天鹅的脖子等情节仍旧展示了文明对自然的反作用力和伤害。而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呢?仍旧是人。人在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中产生了文明,同时也渐渐失去本我,这是一个无可变更的悖论,也是发展的铁律。总之,王这一形象的树立,是反面的,同时又担负着层层解构自我的作用。
小王。混沌的分身或真身。他所处的时空是混乱的。他既是王教授的学生,又是王的化身,是墓葬之主,亦是玄鹄——眼镜湖之魂,还可以理解为王教授的重生之相,(佛经记载佛陀舍身饲虎而成就真身,王教授也愿意舍身“饲出小王”,可见其渴望重生之心)……集各种形象为一身,可谓真的混沌。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为幻化万象的真如本体,他的重生预示着回归,预示着宇宙将开始新的纪元。诗中小王的自白藏着更多的线索和谜底,值得关注,不多赘述。此外,王教授,王,小王,三个主人公同姓,应该不是巧合,而是有意设计。其中Professor Wang(王教授)作者以英文代替,有故意含混的用意,也是一处悬念设置,当读者关注到这一“巧合”的时候一定会有所遐思,也达到了一定诗创效果。“王”字意为人主,在佛教中,只有自性可称王,可成万物之主宰,因而,这个用法带有禅意和哲学意味。
湖水。眼镜湖的水隐喻着时间、空间,混沌生存的环境。最后湖水倒灌,干涸,历史重现,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审判,混沌得以重生。湖水在整首诗里没有过多着墨,但结尾部分的高潮情节恰以湖水的变化作为隐喻的逻辑回旋,可见这一意象的重要性——重新整饬,涅槃重生。整体构思有着极强的震撼力,可将诗歌的隐喻空间推至顶峰。一切革新或者变革都必须是彻头彻尾的,毁灭,而后重塑……总之,此意象不容忽视。
玄鹄。作为诗题,它也是诗里的中心意象。但这个意象更像是“象中之象”,整首诗借它来展开。它服务于整体,虽并未处于言说的核心位置,却以“游弋”状态,成为一条明线。每当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视角的时候,它充当起引领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作为线索贯穿全诗。这也是一种手法,“幻中幻”,像《红楼梦》中的石头,《西游记》里的八十一难,是构成宏大隐喻的象征手法。煞尾部分,Professor Wang抛出形骸,以涅槃而求重生,整个眼睛湖(整所大学)也以轰然坍塌之势结束了颓败,这是一种结构与逻辑的闭环式处理,黑天鹅由湖中游弋,环绕不去转为振翅翩翩,预示着一切得以归位,万象更新,新生伊始。联系第九节,我们发现,黑天鹅是被剪去翅膀从而湖中游弋,甚至吞食波磔以求生存,这隐喻着什么?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扭曲的状态,事物背离初始状态,异化的世界,异化的时空,异化的众生本性,一切到了混乱难羁的态势,熵增到上限,只有毁灭才能重新理出头绪。反思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命运是否真的掌控在自己手里?这首诗涵盖的隐喻已不仅仅是历史,社会,哲学,生命本质,还有未来,也带有某种预言的意味。的确,从本质出发,好的诗人往往也是预言家。
除此之外,诗中还有一些重要意象,重要情节,隐喻的指向繁复,蕴意深刻多棱。解诗本来也如斧凿混沌,无窍则昏,凿穿则亡。正确的做法只能是点到为止。但是从以上分析和解读,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整首诗的大致轮廓,它的明暗线索,作者的诗创思路、构造及内涵。这样的长诗,环环相扣,没有缜密的构思,较强的空间布局能力,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思想深度、广度,无论如何无法完成。如果说整首诗有什么不足的话,可能正是它的内涵太深了,布局太严密了,像是钓鱼,放下的钩子太多,像是下棋,路数太高明太不寻常,所以会让读者有些望而生畏,放下细读深品的念头。但是如果你是无畏的读者,走进去,在那些波磔里慢慢穿行,一点一点解锁那些线头和绳扣,这个过程是极其享受的,有种迷宫探险的快感,同时也能体验万里取经的悟空之境。总之,在笔者眼里这是一首宏大的史诗,一首通透的禅诗,一则多维度、大容量的生命寓言,值得各个层级的读者深读。而木叶诗歌的文气,静气,正气和他在诗创中不断践行的超维叙述理念也将成为一枚文学符号在时代的大潮中接受洗礼和考验。笔者的评读经验和诗学水平有限,仅作初读,期待抛砖引玉,能有更多评论专家关注木叶这首长诗《玄鹄——<混沌史>轶稿复原》。
2024.7.6
参考文献: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2.勃朗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刷馆,2019
附:
《玄鹄——<混沌史>轶稿复原》
木叶
引诗
当夕阳西下,混沌的中心也可以径直就是眼镜湖[1],
黑天鹅
游弋。
我不能代为叙述它实在有限的游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方圆
不过数百平方米。
研究“偶然性”已五十余年
的历史学老教授,
湖畔停下脚步。有人路过,时不时尊称他一声
“Professor Wang”。“关于《隋唐演义》里的十八条好汉,你们都知道;来,小王,那么我告诉你,他们在后来,一个、一个,怎么死去的。”
被喊的人
小李,小刘,小鲍……从昏暗中的湖底
相继探出头来。
一
“地坑内,历史的毛发仍清晰可辨,让人惊叹。“长久俯身朽黑不堪的竹简后,
Professor Wang的思维转向湖水,
“黑天鹅的脚蹼边
游来游去,
那些鱼多像波磔
缭乱的笔画,毫不胆怯。”
“……永入无形的鱼,
径直说:被黑天鹅无意有意吞进肚子的鱼,如不允许填充与补著,轶稿的复原工作,怎样去做?”
“这一点必须厘清,黑天鹅温驯,
草食,说它会吃鱼,
纯属无稽之谈。”
二
王墩[2]峨峨
成孤堆。盗洞
络绎。工作
台前,Professor Wang边抽烟,边端详“盖板”,尝试融化自己。
这实验他反复做过,
效果始终不理想。去日已无多。如融化成功,重铸出一尾一尾活跃的“小王”,算不算
“舍身饲出混沌”?
春秋疯狂旋转——地球
的速度明显加快,
让Professor Wang站立不稳。黑天鹅不知道,它在眼镜湖中转悠,
看无穷尽的校园恋爱,
仿佛它就是混沌本身。
三
硝化纤维和樟脑合成的
乡村乒乓球
滚作一团。在湖畔球台。谁被谁高抛、削出,谁又被谁手持剑茎中空的塑料剑挥舞着
快速抽杀?
春天簇新
如仓促中被迫自缢、尚未下葬的楚王妃。
四
一伙盗墓贼,隐语
在王前。
王虽已不可惧,余威犹在。暗室中王缓缓坐起,指挥编钟奏乐。愠怒于鼎中猪排
炖得太烂,
王的精神今天有点涣散。
王生前曾命人书于头顶开阔处的文章,两千三百多年来,唯一的消遣
即默诵它,“……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
七日而浑沌死。”[3]
小李、小刘和小鲍,不儵
又不忽,擅自叮当凿我有日。时已芒种,我将作生,
将作死?
王眯眼。
五
坎坎我伐檀条,
黑天鹅游弋眼镜湖中。苍老如青檀的Professor Wang
在树下蜕皮。
“偶然性”就这样
层层脱落,
已足够喂养这群黑天鹅。世界的银屑病
难以避免;“小王,清理
这封土,
不要有任何疏漏;伐下来的檀条,需逐一登记造册,注明原始位置。” Professor Wang不再提及《隋唐演义》,
转而一脸严肃:
碳十四表明,熟睡中的王
已变得越来越年轻;同时也意味
《混沌史》正加速氧化。
六
关于拟想中的《混沌史》,Professor Wang的课堂讲义可概述如下:
毛遂[4]当日
并不能改变历史;
何况春申君一再扰动
他身边的蝴蝶。看!楚国的各种蝴蝶争相起舞,
一路飞到寿春。
寿春未能像希腊那样
如愿开设逻辑与辩论课程,城中多有“亲秦、附秦”
的悦耳音乐,“混沌”学正如光华日轮,炫耀中天。
七
Professor Wang所述,
多不可信。
虽然他反复宣扬
“纸寿千年,墨已沉淀。”
Professor Wang不知道,王陵
“盖板”上
所书,多为陵工悲哀中
胡乱涂抹,
并无实质意义。作为墓主人,我曾假装当年陵墓建造的监工,试穿过沁凉的金缕玉衣。
但现在
我只能是“小王”,
硬着头皮,我要代替小李、小刘和小鲍,
来往工地。
八
王在酣睡中。
舜耕山下,燠热无比。
九
小李、小刘和小鲍
在正式成为
“蛊”之前,
都是乡村中学的好学生。一定程度上,
他们比Professor Wang更加懂得
如何维护“混沌”
在麦田里和自家屋檐下的熵增。他们
顺应时势,无师自通学会养殖黑天鹅,
然后满不在乎地
剪去翅膀,
呼为大黑鸭子。他们要发家致富。
楚国文字
的确艰深,
不能怪小李、小刘和小鲍。
十
眼镜湖中,黑天鹅游弋。
考烈王腆着肚子,
走过湖畔。他要去湖对面的“历史研究所”,递交对于自我的发掘报告。他此时的身份是
“小王”。
“西二室因为盗掘,毁损严重;幸好部分的残我,已经追回,
包括我生前喜爱的木俑首。”
两只黑天鹅
待在湖面上。冬天已经转深,研究生考试
刚结束,校园看起来
变化不大。
“没什么,”
Professor Wang安慰说,“依照现在的技术,我们完全能够复原
那场低烈度的宫廷动乱;
据说,动乱结束后不久,你转身投入《混沌史》
的校注。是这样的吧?”
“最终,出于审慎,我并未将它
铸在鼎上。”
你补充。
“那在什么地方?”Professor Wang扬起眼镜。
十一
以下是小王的独白:
我曾叫过很多名字,比如博尔赫斯;此地,此时,人们恭敬称我为考烈王,
为此,我得赏赉他们满满一卮
高粱酒。
挖掘并未因为我作为墓主人的在场
而显得尴尬。相反,进度明显加快了很多。
几乎是轻车熟路,
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们愉快地共同指认点点滴滴
的历史细节,让我又震惊、又感动,仿佛置身儿时的公园,又像置身迪斯尼游乐场中。
如非现在亲眼所见,许多事情以后我必然会断然否认
为我所为。我叫小王。作为本次发掘的助理,
我主动还原那场两千多年前的浩大葬仪,近乎一丝不苟,以表惊动世人的歉意,
并指出明显疏漏的细节。
完好无缺的明器让人感觉亲切,我回忆起
跟随父辈们从湖北
迁来寿春,一路上千辛万苦的往事。
Professor Wang不再随意称呼我“小王”,相反,神情近乎讨好般,一任我四处行走、翻检,我知道,他的用意在急切寻找
所谓的《混沌史》。
实在不值一提。我哈哈大笑。
对了,得强调,在我的时代,北方自称天子的周人,
演算过《易经》。
墓葬已经清理得差不多,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残损的漆器、空洞的骨头,
逐一往回摆放。这并不能怪小李、小刘和小鲍,没有他们,照样还有其他的人私闯这禁地。
炸药炸坏了墓室一角,散轶的
历史
看起来还算整洁。
我就是你要寻找的轶稿。注视
Professor Wang,我目光凝定,接着说,请工作人员把小李、小刘和小鲍,都喊回来,
我要一一认识
凿过我的人,还要教他们识字:这是簋,这是罍……后世人们
创作
自以为是的历史,实无必要。感谢小李、小刘和小鲍,
我的骨头都还在,
一样不缺。
我还想把我的女人们都扶起来,但她们
为腐朽的绸缎所蒙面,不肯起身。也许,她们心中仍然充满怨恨,
当想起呼号无人听闻的殉葬一刻。我未亏待她们,
亏待她们的不是我。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动作敬谨的的工作人员打开棺椁,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几欲催人泪下。
无法想象,会在这样的场面,
我和我自己照面。
始终对我半信半疑的Professor Wang,忽然欣喜若狂近乎疯颠:“看!终于找到《混沌史》!”
手指椁室正上方。
我摇摇头。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挖掘行将结束,我已逐渐归位“小王”,不再被允许
随意发表意见。
眼镜湖中。那群
黑天鹅,在湖面嬉戏,演绎我。可惜Professor Wang你
总是来去匆匆。
十二
以下是Professor Wang的独白:
早年,我在楚国留学,那座城市当时还叫江夏。
春末,隔壁寝室的屈原
左手执兰草花,
右手执书写有《混沌史》的简牍,笨拙地翻卷,整个身体都歧侧到了一边。我屡屡见他
早读课上
陶醉不已。我印象更深刻的是
他平时对我爱理不理。
不比屈原出身名门,我深知,作为云梦泽边田户的儿子,
也能拥有一颗上进的心,实属侥幸。
从那时起,我立志
此生将贡献给这门最渊深的学问。根据屈原的说法,《混沌学》要义之一,
在于“偶然性”,以及对于“偶然性”的
有效翻转。如何做到?
我原以为考烈王最终把它带入王陵,从此失传。
昨天才知道,《混沌史》早已经被考烈王在生前一口一口,就着牛肉汤
吞食净尽。
怪不得小王不得不宣称,考烈王自己就是《混沌史》,整个淮南
就是轶稿。多令人震惊!
棺椁盖上的文字,不过是浮浪的《庄子》文,另有一些莫名其妙、有关陵木的榫头安放说明,
的确不能和
恢弘的《混沌史》相比。
更让我生气的是,抓获的古董商人里面,当中有个小徐,
竟也供称是我的学生。他曾和小王一样,学习刻苦,
成绩出众,我从前也对他寄予过厚望。
湖水清澈,黑天鹅游弋。
昨天小王,哦不,考烈王说,黑天鹅
在演示轶稿,当如何解?
无人能够回答。这就是新课题,要从速报到国家教育部,申请经费,
尽快展开研究。
我老了,
如同哈姆雷特。霍瑞修[5],哦不,小王,你感受得到吗?
小王为何?向来循规蹈矩,
我的研究生,谨言慎行,一副旧贵族子弟的模样,
却转身走进湖水。
十三
湖水快没过头顶的时候,小王缓缓游起来,
如一尾鲫鱼。
高空中腾起
扑棱棱的声音,褐色影子倒映湖中。
湖水哗哗啦啦,像在快速地翻一本书。湖边,菖蒲茂盛,黑天鹅栖止不动。
湖心,旋涡不断加快,
小王越游越远,
眼看就要被吸入旋涡。岸上
一众学生惊呼。
这时,奇异的一幕出现:湖水快速褪去,如下有漏斗。眼镜
湖底鲫鱼
蹦弹纷纷,
惊起惶惑的黑天鹅。泥淤中不再见小王[6]。
十四
漏斗底端
状如楚国民间常有的
小小祭台。
审判正进行:小李,小刘,小鲍,究竟为何,一到露水挂起来的时候,你们就要摸到湖边,
屡屡恶作剧式
地扭黑天鹅的脖子?
别试图不承认,
学校保卫处早已发现了端倪,无数的摄像头都在跟踪。
腾腾的火在跳舞,炙烤
他们苍白的脸。
“我是怕挂科,
来湖边背书。选修《混沌史》
非我本意;乃是受到小鲍和小刘,以及Professor Wang的鼓动,没想到如此之难。夜深人静,
脑筋会松动一些。”
小李回答,完全没有提及“大黑鸭子”。
书记快速记录,笔迹无法卒读。文字
将完整抄写在“盖板”上。
十五
祭台撤去,
湖水闭合,
考古方舱中正快速提取王的脚迹。
放下眼镜,湖面上,Professor Wang头戴鸟面,笨拙地跳舞。众多黑天鹅随从。
曾经巨大的“偶然性”
让Professor Wang悲痛异常:
如果湖水没有了,
那些鱼儿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考古方舱中正快速复刻王的往事。
放眼孤堆,
麦子纷纷。
Professor Wang的学生们
在王陵内外紧张忙碌。“小王,湖水的滋味,听同学说
你已尽尝,虽然仓促;
还能回忆起
寿春城外,
公元前238年酣睡在歪歪倒倒一大片芦草当中的Professor Wang吗?”
考古方舱中正快速录取王的口供。
十六
发掘即将结束前,
楚国从无穷的“偶然性”中一块一块砌起城墙砖。楚不服周。
“不可研究。坦白说,我从未见过
‘世界’”,
小王低语,
哗哗的湖水从他耳边、额上、大腿内侧流过,
“‘我’是积极的无,
是广阔的淮南,
《混沌史》同时也在南部美洲缓慢发展。”[7]
十七
发掘报告公布如下:
离草披覆此孤堆,约两千三百年。
期间,风云
未见异常。
据棺椁出土文字,当年,
因出生时的天然胎记,棺椁中人被尊为王。后被伤残,被烙瞎眼睛,被剁去手脚,以免纷扰世界转移
他的圣明。
王幽居王宫,直至驾崩。
经验劾,墓主人终其一生,从未有过痛苦或欢乐的感觉。
王本名仍待考;现有发掘证据
尚不足以支撑
他是或否
楚考烈王。
十八
跳荡在湖中心的Professor Wang
㗳然
扔出自己的形骸。
这形骸如湖畔年久失修由旧办公楼改建的“历史研究所”陈列室,也如整所大学。
黑天鹅不再围绕。
耳边嗡嗡回响
王“嘭嘭嘭”,鼓捣头顶“盖板”,
厉声:
混沌将活。
诗如冢中真菌,正待生长。
煞尾
南海之帝为儵,
北海之帝为忽,
儵歌月徘徊,忽舞影零乱。卓尔不群一玄鹄,翩翩
日边飞来。
眼镜湖畔,
菖蒲兮高涨,年复年兮旦复旦。
二〇二四年六月七日——十一日初稿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定稿
[1]眼镜湖,在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内,范围不大;湖中有黑天鹅。
[2]王墩,指武王墩,在安徽寿县,疑为楚考烈王墓,考古挖掘中。木椁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
[3]见《庄子•应帝王》。
[4]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选门下食客有勇力文武俱备者二十人偕往,得十九人,缺一人,毛遂自荐请从。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大谈合纵,经过半日亦未能说服。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胁迫楚王,说以利害,楚王遂许纵约,歃血盟于堂下,并遣春申君率军救赵。平原君赞云“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
[5]霍瑞修,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
[6]1927年6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教授王国维在北平颐和园昆明湖投湖。
[7]博尔赫斯:《布罗迪报告》,短篇小说。
海恋,原名赵一男,吉林人,教师,写诗写评也写其他。出版诗集《时光有相》及评论集、散文集三册。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木叶,安徽宿松县人。1970年11月出生于含山县。 著有诗集《赤阑:从柏树子到玻色子》(即出)、《大运》(2021)、《象:十三辙》(2019)、《我闻如是》(2016)、《在铁锚厂》(2012)、《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2012)等六种。另有小说及评论若干。
让我对南方的钟情
成为绝世的传奇
——西渡
南方诗歌编辑部
顾问:
西 渡 臧 棣 敬文东 周 瓒 姜 涛
凸 凹 李自国 哑 石 余 怒 印子君
主编:
胡先其
编辑:
苏 波 崖丽娟 杨 勇
张媛媛 张雪萌
收稿邮箱:385859339@qq.com
收稿微信:nfsgbjb
投稿须知:
1、文稿请务必用Word 文档,仿宋,11磅,标题加粗;
2、作品、简介和近照请一并发送;
3、所投作品必须原创,如有抄袭行为,经举报核实,将在南方诗歌平台予以公开谴责;
4、南方诗歌为诗歌公益平台,旨在让更多读者读到优秀作品,除有特别申明外,每日所发布的文章恕无稿酬;
5、每月选刊从每天发布的文章中选辑,或有删减。
《南方诗歌》2025年6月目录
“诗学观点“:箭陵霄|诗论:异构诗学对存在主义的总体性批判——学术性的诗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