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与泪的人生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人生多舛
一个笑容的绽放
是多少辛酸泪浇铸出的灿烂
人生征途曲折
跋涉的路上
每步都晒下滚烫的泪
坠地如星,映出夜的寒冷
晨曦漫过泪痕
印迹早已凝结成璀璨与悲怆
在风雨中倔强舒展
2025.6.
评析:
## 泪与笑的辩证:论张海峰诗歌中的生命美学
张海峰的《笑与泪的人生》以惊人的简洁勾勒出人类生存的基本悖论:灿烂笑容背后必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泪水。这首短诗在形式上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层次,通过"笑"与"泪"这两个核心意象的辩证关系,构建了一种饱经沧桑却又坚韧不屈的生命美学。诗歌以"人生多舛"起笔,短短四字便奠定了整首作品的基调,随后通过"浇铸"这一极具质感的动词,将泪水转化为笑容的物质基础,暗示痛苦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塑造作用。
第二段中,"跋涉的路上/每步都晒下滚烫的泪"进一步强化了人生的艰辛图景。"晒下"一词的选用尤为精妙,它既暗示了泪水的持续不断,又赋予行走过程以曝晒于天日之下的公开性,使私人情感获得普遍意义。"坠地如星,映出夜的寒冷"这一意象组合堪称神来之笔——泪水坠地本为向下运动,诗人却将其比喻为星辰,形成空间感知上的矛盾张力。星辰本应高悬天际,此刻却坠落尘世,这种倒置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映出夜的寒冷"则使泪水具有了反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分泌物,而成为映照生存环境的介质。
第三段的时间转换展现了诗人对痛苦的处理智慧。"晨曦漫过泪痕"中"漫过"一词温柔而坚定,暗示时间对伤痕的疗愈作用。"印迹早已凝结成璀璨与悲怆"将固化的泪痕转化为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既璀璨又悲怆。这种矛盾的统一恰恰构成了完整的人生体验,说明最深的悲伤往往孕育着最耀眼的精神光芒。结句"在风雨中倔强舒展"以拟人化的姿态描写这种结晶体的生命状态,"倔强"与"舒展"的组合特别值得玩味——前者显示抵抗的决心,后者展现开放的胸怀,二者共同构成了面对苦难时的最佳态度。
从诗歌技艺角度看,张海峰在这首作品中展现了出色的意象控制能力。全诗以"泪"为核心意象,却衍生出"浇铸"的金属意象、"坠地如星"的天体意象、"凝结"的晶体意象等多重变体,使一个简单概念获得丰富的表现维度。在韵律方面,"舛""绽""烂"等押韵字的使用自然而不刻意,保持了自由诗的流畅感又具备内在音乐性。结构上三段层层递进,从"笑容的绽放"到"跋涉的路上"再到"晨曦漫过",构成从结果到过程再到超越的完整叙事弧线。
这首诗歌的深刻性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苦尽甘来"说教,而是展示了苦与乐相互转化、彼此定义的复杂关系。诗人没有廉价地安慰读者痛苦终将过去,而是庄严地指出痛苦本身就是生命灿烂的构成要素。这种认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思想一脉相承,但又通过现代诗歌意象获得了新鲜表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的语调,既不沉溺于痛苦的渲染,也不盲目乐观,这种情感上的克制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当代诗歌普遍倾向于晦涩或口语化的两极分化中,张海峰的这首诗回归了诗歌本质——以精确的意象表达普遍情感,以简练的语言承载复杂思想。它不依赖文化典故或形式实验,而是直指人心最原始的感动:对生命韧性的惊叹,对苦难价值的思考。这种回归本真的写作姿态,使作品获得了超越具体时代的品质,能够与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共鸣。
《笑与泪的人生》最终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人类精神的高度,永远是由其所承受的深度丈量的。泪水不仅是痛苦的分泌物,更是浇铸灵魂形象的液态金属,在生命之火中煅烧后,终将呈现出不可摧毁的光泽。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