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沈志荣,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1971年发表处女作:诗歌《烧窑工》《红梅赞》,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作品计50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作品专著10部。

杭州凤凰山-南宋皇城遗址所在地
宋六陵:历史的骨渣与天眼的凝视
作者:沈 志 荣 - 杭州
绍兴的雨总是下得黏稠。站在宋六陵遗址前,眼前不过是一片茶园,几块木牌斜插在泥里,标着永思陵、永阜陵这些煊赫的名字。考古队的探方里,黄土层叠如史书,可翻开的尽是残页——当年杨琏真伽盗陵时,理宗的头颅被制成酒器,徽宗的遗骨与碎瓷混作一堆。而今茶农弯腰采春芽,指尖掠过的,怕是某位帝王的肋骨化成的土。
这陵从来不是陵。南宋君臣北望中原,将棺椁浅埋成临时客栈,却不知历史最擅长的,就是把"暂厝"写成"永别"。当年选址的堪舆官定然反复推演过:青龙山环抱,水库如明镜,分明是藏风聚气的吉穴。可谁算得到,风水抵不过一把蒙古人的弯刀?如今考古专家指着航拍图讲解陵寝规制,那些"上宫下宫""神道享殿"的术语,在茶园垄沟间显得格外荒诞——原来王朝的体面,终究会被碾成种龙井的肥料。
我想起定陵发掘的教训。万历皇帝的龙袍出土时金光璀璨,五分钟后便氧化成破布。郭沫若们当年执意要撬开历史牙关,结果只掏出一把文明的蛀屑。而今宋六陵要建遗址公园,不知可会在简介牌上写明:此处埋着半壁江山的软骨病,和盗墓贼溃烂成白骨的双手?
离园时忽见三棵老松,据说是当年陵区仅存的活物。树皮皲裂如铁甲,恍惚竟是徽宗《听琴图》里那株松的转世。天边滚过闷雷,恍然惊觉——哪有什么"天眼",不过是后人将因果报应当创可贴,贴在历史汩汩冒血的伤口上。可这伤口太深,连时光都结不了痂。
2025年6月29日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6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