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侃侃而谈,近日见到85岁的老科技工作者刘桂华,很难相信她已至耄耋之年。从贫困山区女娃成长为化工专家,退休返聘十年潜心科研,卸任后仍发挥余热为青少年宣讲红色故事。正如雷锋所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她坚持学习雷锋60年,将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一个个温暖故事感动身边人。
刘桂华,1940年10月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64年投身工作,退休前任职于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她积极发挥余热,现任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红色收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十余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多年来,刘桂华深耕公益与教育领域,荣获“东北雷锋优秀辅导员”“沈阳市学雷锋标兵”“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担当与奉献精神。
岗位先锋 | 勇挑重担,刘桂华圆满攻克国家“七五”攻关项目
1940年,刘桂华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的贫困小山村。尽管家境贫寒,但她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刻苦学习,成功考入大学,并依靠助学金顺利完成学业。1964年毕业后,刘桂华被分配至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化学工程研究室,自此开启科研生涯。
1985年,国家将“七五”攻关项目“靛白制造工艺及配方研究”下达给刘桂华任组长的课题组。面对重任,刘桂华查阅海量资料,以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投入其中,成功完成关键配方研究。1990年,在与兄弟单位的紧密协作下,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各项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节省50%染化料,更将传统印染工艺时长从50小时大幅压缩至35分钟,且实现零二次污染,开创行业技术革新里程碑。1995年,刘桂华凭借突出贡献,被国家授予该项目第一完成人证书,彰显其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创新担当。
1990年,化工部向刘桂华课题组下达研发新型干燥机的任务,以满足市场需求。刘桂华带领团队潜心钻研,于1992年成功研制出新型干燥机。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并迅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凭借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刘桂华1993年荣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后,她还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其科研成果入选《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因卓越成就,刘桂华的传记被收录于《中国专家大辞典》,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收藏档案,以家的故事为引,厚植家国情怀。
刘桂华将工作中的匠心融入生活,倾心打造家庭档案收藏室。室内,几十盒排列有序的档案整齐陈列,书信、票据、证书等珍贵资料分门别类。2012年,她参照《沈阳市家庭建档工作指导手册》,精心组建立足八大类的40盒标准个人家庭档案,其中收录近3000份资料,还包含她撰写的雷锋日记等特殊藏品。
“我想把家变成教育基地,用家的故事传递家国情怀。”秉持这样的初心,10余年间,3000多名参观者走进她的家庭档案收藏室,在泛黄的书信与斑驳的证书中,感受岁月沉淀的家国力量 。
2022年10月13日,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于刘桂华家中举办“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家国故事”——刘桂华家庭档案资料展。雷锋生前战友刘树田、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高大航等25位代表受邀参观。辽宁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刘洪琴参观后深受触动,感慨道:“观摩刘桂华老师的家庭档案资料,内心备受震撼。即便退休,也要继续践行社会价值,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家国故事。”此次展览以珍贵档案为载体,生动展现了红色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传承力量。
余热生辉,她以真心与青少年结成帮扶对子,传递温暖与希望。
2010年,刘桂华辞去返聘工作后,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专业优势,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十余载间,她步履不停,深入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累计开展近500场报告,讲述雷锋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2012年,刘桂华与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道阳光家园的12岁残疾孩子赵茜、13岁梁爽结成帮扶对子,悉心照料陪伴直至2016年,助力二人在政府特殊群体支持政策下走上合适的公益岗位。2022年,刘桂华又与沈阳市铁西区兴工四校学生郝晟然结为学雷锋对子,携手传承雷锋精神。2023年,两人凭借突出表现,共同荣获“沈阳市学雷锋标兵”称号 。
沈阳市铁西区关工委报告团原副团长石兆义评价道:“刘桂华老师担任区关工委报告员十余年,走进各学校宣讲红色故事,深受师生喜爱。她始终走在学习雷锋的前列,作为德高望重的老科技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
退休前后,刘桂华累计荣获87个荣誉证书、3个奖杯与1枚金牌。面对这些成就,她动情表示:“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悉心培养。”她始终怀揣感恩之心,决心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让自己的晚年在奉献中绽放绚丽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