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泉州古城的红砖厝时,黄紫燕的刻刀正沿着梨木的年轮游走。木屑簌簌落进青瓷碟,像极了南音琵琶弦上抖落的星子。这位江加走流派的第四代传人,用银錾子在木偶头颅上刻下千年戏文的密码,让沉睡的梨木在刀锋下苏醒成《陈三五娘》的眉眼。
她的工作室是座活态的戏曲博物馆。案头陈列的木偶头谱里,藏着宋元海丝的潮声:五娘的云鬓间浮动着刺桐花的纹路,陈三的眉宇凝结着洛阳桥的月光。黄紫燕说这是用茶汤养过的老梨木,纤维里浸着闽南红土的腥甜,刀锋才能刻出仕女眼波的流转。我伸手轻触未完成的木偶,指尖触到前朝戏台的余温。
最惊艳是那尊《木偶陈三五娘》。树脂与梨木在雕刀下交融,金漆勾勒的戏服泛着开元寺晨钟的光泽。黄紫燕用玛瑙笔往五娘指尖点翠,说这是故意留的破绽:"木偶要活过来,就得让看客把魂儿借给它"。果然,盯着那截空袖管久了,恍惚能听见梨园戏的水袖功从木纹里渗出来,混着木偶戏棚的烟火气。
暮色染红清源山时,拓印木偶头谱时,宣纸覆上雕版的刹那,掌心突然触到江加走大师残留的温度。棕刷来回摩挲,陈三的折扇竟在纸面缓缓舒展,仿佛被囚禁的魂灵正挣脱时光的枷锁。黄紫燕往额间点了一抹胭脂:"这是戏文给你的印信,从此你也能看见木偶在夜里唱曲"。
从刺桐城到马尼拉湾,她的木偶头雕刻成了流动的文化使节。2023年菲律宾闽南传统技艺展上,《陈三五娘》的眼波流转征服了异国观众,金漆戏服在热带季风里飘出南音的尾韵。而今,新作《陈三五娘》即将亮相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梨木的肌理中又将注入新时代的呼吸。
归途经过西街的木偶戏台,灯笼映着满墙荣誉证书: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这些烫金的头衔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我攥着那张未干的拓片,忽然懂得黄紫燕的刻刀原是支穿越时空的笔——她在梨木上刻下密码,用树脂翻译成星辰,让千年戏文在木偶的眉眼间永生。晚风过处,木偶戏棚的帘栊轻动,似有无数个陈三与五娘,正从雕刀下款款走出,续写未完的梨园春秋。
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丝海听涛》等四部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