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罗平层叠的山峦间,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2013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考察,让一对夫妻踏上了寻找古驿道的艰辛旅程。
起初,他们满怀期待,以为循着《徐霞客游记》的记载,就能轻易找到线路。可现实泼来一盆冷水:那些曾被徐霞客踏过的石板路,早已在农田开垦中被翻作泥土,踪迹全无。唯有在人迹罕至的山茅野箐里,才能偶尔发现几块残破的青石板,或是一段依稀可辨的路基。
这对夫妻平日里要上班,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史料,找来老版本地图,反复比对《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字描述。每次研究透彻、信心满满地出发,到了实地,却发现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昔日的驿道,有的被荒草吞噬,有的被山石掩埋,还有的因人为开发彻底消失。

(她的丈夫曹银孝在看那老黄了的地图)
十二年寒来暑往,他们在荆棘丛中穿行,在泥泞山路上跋涉,无数次迷路,无数次失望,却始终没有放弃。终于,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拼凑出了从偏头哨到老江底渡口徐霞客行迹完整脉络,让这段沉睡数百年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对夫妇用了一十二年寻踪徐霞客足迹考:跨越岁月长河的古驿道探秘之旅》
在罗平,晨雾总爱披着薄纱缠绕青山,夕阳常将余晖洒在蜿蜒的河流上,这片浸润着历史韵味的土地,藏着一段跨越十二载春秋的动人追寻。庞玲和曹银孝夫妇,以坚韧为舟,以热爱为桨,在岁月长河中,执着地追寻着徐霞客的足迹,用双脚勾勒历史的脉络,以心灵触碰岁月的温度。

2013年8月,蝉鸣聒噪的盛夏,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时任云南大学教授陈庆江,携手昆明徐霞客纪念馆馆长吴强等一行徐学专家,踏上了罗平这片土地,试图揭开徐霞客当年从罗平老江底渡船至贵州黄草坝准确位置的神秘面纱。庞玲有幸陪同考察,当一行人沿着徐霞客昔日的游踪,在杂草丛生、藤蔓交错的江边,寻得那个曾见证徐公被船夫勒索的老江底渡口时,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了历史的一角。
从那刻起,徐霞客笔下的罗平便如同一颗种子,在庞玲心中生根发芽。此后,她沉浸在《徐霞客游记》的字里行间,书中描绘的偏山云雾如轻纱曼舞,缭绕于峰峦之间;新哨山似巨人般险峻巍峨,直插云霄;金鸡山则雄浑壮丽,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这些文字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令她魂牵梦萦。怀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她将这一发现分享给丈夫曹银孝,两人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一个大胆而坚定的决定就此诞生——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去探寻罗平这片古老土地深埋的秘密。
从此,夫妇俩的身影便频繁出现在罗平的山水之间。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囊,手持泛黄的地图和翻卷了边的《徐霞客游记》,从偏山启程。通往偏头哨至跑马路的山路,狭窄而崎岖,布满了尖锐的碎石,荆棘像暗藏的“敌人”,肆意生长,常常冷不丁地伸出尖刺,划伤他们的手臂和脸庞,留下一道道血痕。但这些伤痛,在追寻历史的热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在寻找古驿道的过程中,浓密的树林如同天然的迷宫,遮蔽了阳光,也迷惑了方向。他们在山林中一次次迷失,指南针的指针仿佛也变得飘忽不定。有一次,他们在林中兜兜转转了数小时,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焦虑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就在几乎绝望之际,拨开一丛茂密的灌木,眼前豁然开朗,古道露出来了。虽然被草丛覆盖,细看,当年的马蹄印犹在。
当他们奋力登上新哨山之巅,清风拂面,吹散了满身的疲惫,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在山间翻涌,那一刻,新哨山巍峨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视野中。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徐霞客在此驻足远眺,挥毫写下壮丽诗篇的身影,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难以言喻的喜悦。他们在新哨山反复寻找徐霞客笔下的眢井、盘洼与古驿道,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确认了徐霞客当年的行踪。
跑马路、打马坎、营房……每一处地名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在虎头泉边,泉水从石缝中潺潺流出,清澈见底。夫妇俩蹲下身子,双手捧起泉水,清凉甘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那一刻,他们仿佛与徐霞客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真切感受到了当年徐公笔下泉水的甘冽。在幸多绿、罗平古城、法金甸,他们走进古朴的村落,与白发苍苍的老人围坐在老树下,听老人们讲述那些代代相传的关于徐霞客的传说。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口中的故事仿佛让徐霞客的形象鲜活了起来。
(打马坎)

(虎头泉)
十二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他们的足迹遍布金鸡山、山马彜、三板桥、清溪桥、界头寨等诸多地方。在老江底,他们不顾水流湍急,沿着河流溯源而上,仔细观察着河水的走向,对照游记中的记载,研究罗平八条河流在数百年间的变迁;从富乐沙河段至鸡场,从鸡场到桃园,再从桃园到马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暴雨倾盆时,他们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雨水和着汗水模糊了双眼,脚下的路变得异常湿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烈日酷暑下,毒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嘴唇干裂,却依然坚定地前行。
(石金鸡)

(清溪桥)
(老江底)
(老沙河)
(桃园沟底河)
如今,庞玲和曹银孝夫妇的书房里,堆满了厚厚的笔记、珍贵的照片和详实的研究资料。他们的故事,如同春风,吹遍了罗平的大街小巷,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片土地的历史。十二年的坚持,让他们完成了一场与徐霞客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徐霞客的足迹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也让罗平的历史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我是一个草根农民,姓区名治甫,生于1967年,艺名(区治甫)〈男)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喜欢文学诗词和书法写作,同时也喜欢和爱好诗词写作的更多朋友交流,在此能和大家走在一起,我深感荣幸。本人多次在《枫叶诗刊》,《陇东黄土地文学社》,《中国诗歌网》,《牧言诗刊》,《南方文艺》,《美篇》,《都市头条驼铃岁月文学社》、等刊上发表。让我和各刊的作者共同走向创作的平台,互相学习,互相浏览,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认识了更多的文创文友,同时!我更感恩《枫叶诗刊》鼓励了我对写作的进步,同时也要谢谢所有的诗友。
本人荣获过:
2021年书香雅颂“星河杯”国际诗歌艺术大赛(三等奖)。
在2024年同时荣获得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泼墨中华情-新时代最具创新艺术家荣誉奖。
2024年3月10日,经过都市头条编委会的审核,已成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2024年7月,荣获 CETV泼墨中华情组委会“翰墨国风献礼军魂”庆祝建军97周年“弘扬建军精神,传承红色艺术”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4年9月, 原创诗词书法作品《沁园春·罗平同庆盛世华章》参加"第四届水墨丹青书画传承大赛" 获金奖并发布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