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华
从刘桂华女士散曲创作中窥探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作者: 史学军
云南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刘桂华女士,作为云南省诗词学会散曲部主任,云南省南社研究会新任副会长,这位致力于近代诗词与古曲散曲研究的学者,其作品既保持着元明散曲的基因密码,又渗透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
本文将从意象空间、历史哲思、语言张力,创造与传承四个维度,解析刘桂华散曲创作中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
一、意象空间的动态建构
刘桂华的散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流动性特征,其意象系统常以行旅者的动态视角展开,构建出多维度的审美空间。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或许与其退休后频繁参与云南省诗词学会和云南省南社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及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赴岳阳途中》开篇"云排一路,山陪一路,团团花簇香一路",通过"排""陪""簇"三个动词的递进运用,将天、地、人三重空间压缩在移动的视域中。这种"在路上"的叙事策略,在《过三峡大坝》中演化为"青山对开朝后抛"的时空折叠手法,船行江面的物理位移被转化为山水退却的心理感受,与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形成古今对话。
动态意象群落的建构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移中,更延伸至历史纵深。《访元上都遗址》以"山冈凝固,河流环顾"反衬"王公贵族逐名禄"的历史喧嚣,金莲花香的永恒性与宫殿荒芜的瞬时性形成时空张力。这种流动视角在《登北固山有感》中达到顶峰:"控海门、前后波腾,叠昆仑、左右山青",将地理空间与历史时空交织,铁瓮城的军事要塞特质通过"走马转如灯"的动态比喻获得新生。作为云南省南社研究会的散曲权威,刘桂华在与会员交流时特别强调需"以脚步丈量历史"的创作理念。
二、运用解构与重构的笔法,表现历史与现实的映照
刘桂华的历史题材散曲展现出超越古咏的现代性思考,这种学术品格与其在云南省南社研究会的“近代诗词与历史研究”的意识结合中形成范例。《镇北台感怀》以"砍头老柳不折腰"的植物意象开篇,将自然物的形态升华为精神象征。当"将军豪阔,边兵瘦损"的阶级差异与"百姓苦哀嚎"的民生图景并置时,传统边塞诗的英雄叙事被解构,暴露出权力结构的残酷本质。这种批判意识在《武关怀古》中更为尖锐,"捧来百锭金,叩启千重户"的贿赂场景,将刘邦破武关的史实转化为权力腐败的隐喻,最终以"贪心一起关何戍"的诘问直指人性弱点。
这种历史解释并非否定传统,而是为文化研究提供范例。《凤凰古城》中"沈老文,黄公画"的并置,将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与黄永玉的视觉艺术编织成新的文化记忆。刘桂华在学术讲座中特别指出:"散曲创作者应是文化基因的编织者",这种学术理念在"虹桥紫阙,如凤舞天涯"的意象重组中得到完美呈现。在《永州记忆》里,"灵渠九嶷连昊苍"的地理坐标与"祁剧梦中藏"的文化基因相互印证,构建出可触摸的精神故乡,这与"地域文学研究"方法论一脉相承。
三,传统程式与现代语言的张力运用。
刘桂华的语言实践在恪守曲牌规范的同时,实现了传统语汇的现代转义,这种创新精神正体现在她给会员传授的格律诗词创作理念中。《云南半山耕云农庄》"波流水碾闲,味坐茶轩品"打破主谓结构常规,"味"字的拟人化处理赋予品茶过程以空间质感。《雨情》"细线莹垂绵密排"将雨丝喻为琴弦,"牵出幽梦怀"则使自然现象成为情感导体,这种通感手法在"花语无风送,檐泪任瓦裁"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她在诗词格律讲座中强调的:"传统形式是容器,现代意识才是佳酿。"
对传统意象的颠覆性使用尤为显著。《秋林》中"片片金光耀,团团红焰烧"的秋叶意象,通过"野花沿路低眉笑"的谦卑姿态与"凉风伴鸟尖声叫"的喧嚣形成戏剧性冲突,最终在"流云恰又将崖罩"的开放式结局完成意象重组。《雁门关》末句"悲多争战欢多睦",以矛盾修辞法将历史伤痛与现世和平并置,在七个字内完成时空跨越。这种创作实践印证了她在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强调的观点:"散曲的现代性不在于题材更新,而在于认知结构的重组。"
四、散曲的文化基因与创造性传承
刘桂华的创作实践为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作品证明,散曲的当代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机械复制,而在于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看落花》中,"唤起层层浪,荡开瓣瓣槎"既保持了对仗工整的传统美感,又以"再展芳华"的现代意识完成意象升华。《金沙江虎跳峡》中"烟乱玉龙摇,水碎礁石撼"的暴力美学书写,与"鸟栖树丢魂丧胆"的黑色幽默形成张力,展现出传统体裁表现现代物景的可能。这种创作理念与她组织的"古曲新声"散曲创作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这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还在《庚子腊八》中体现得尤为显著:"迎牛步子从容"既保持岁时的传统框架,又暗含对疫情时代的隐喻解读。腊八粥的民俗意象与"雪花白,腊梅开"的自然意象交织,在特殊历史时刻构建出民族文化的精神亮点。作为资深研究者,刘桂华将"三重转化"理论——历史记忆的当代阐释、传统意象的现代转义、音乐性的多维拓展,在其创作中得到了完美印证。
刘桂华的散曲艺术可誉如一座横跨古今的文化桥梁,在《山坡羊》的苍茫吟唱与《水仙子》的婉转韵律中,我们既能看到元人散曲的流风余韵,又能听见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白。这种创作实践与其在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省南社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形成有机整体。

作 者:史学军
编 辑:抒文苑 笑 笑
版面设计:朱 红
作品推送:云南文艺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