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柱阁 》
(二首)
明 胡缵宗
昔人题诗在郡圃
我今移阁沧州隈
翩翩灊岳连天起
滚滚巴江抱地来
槛外棹歌飞白鸟
城边帆盖度苍台
少陵为客琴书润
李白逢人樽前开
何人建阁凌天柱
此日临江俯大龙
天上帆樯击巴蜀
日边扃錀照舒庸
混茫帘映涪翁谷
缥缈薨飞皖伯峰
即喜中秋月如练
独骑玄鹤挂岩松
(本诗由堂弟胡炯涛整理提供)
《登天柱阁(二首)》
解析及时间背景
一、诗歌解析
第一首
开篇对比:“昔人题诗在郡圃,我今移阁沧州隈”以古今地点变化起笔,昔日诗人在郡圃题诗,如今自己将楼阁移建到水滨,暗含对地理变迁与人事更迭的感慨。
景物壮阔:“翩翩灊岳连天起,滚滚巴江抱地来”描绘灊岳(天柱山)高耸入云、巴江奔腾环抱的雄浑景象,“翩翩”“滚滚”以动态词凸显山川气势。
细节灵动:“槛外棹歌飞白鸟,城边帆盖度苍台”从听觉(棹歌)与视觉(白鸟、帆盖)切入,写阁外白鸟随歌声飞舞、帆影掠过苍苔城头,画面鲜活且富有生活气息。
用典抒情:“少陵为客琴书润,李白逢人樽前开”借杜甫(少陵)客居时琴书温润、李白畅饮时胸襟豁达的典故,自比先贤,流露文人雅趣与豁达心境。
第二首
设问起势:“何人建阁凌天柱,此日临江俯大龙”以问句破题,突出天柱阁高耸凌驾于天柱山、临江俯瞰大龙的险峻地势,引发读者想象。
时空交织:“天上帆樯击巴蜀,日边扃錀照舒庸”写帆樯如在天上连接巴蜀,阁门在日边映照古舒庸之地,将现实景物与历史地域融合,拓展空间纵深感。
虚实相生:“混茫帘映涪翁谷,缥缈薨飞皖伯峰”用“混茫”“缥缈”形容帘幕掩映下的涪翁谷、飞檐遥对的皖伯峰,虚实结合,营造出朦胧缥缈的意境。
情志收束:“即喜中秋月如练,独骑玄鹤挂岩松”以中秋明月如白练为背景,想象骑玄鹤挂松岩的超脱场景,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超脱世俗的情怀。
二、时间背景
创作时期:胡缵宗为明代中期官员、文学家,结合其生平履历,诗作应作于他担任地方官职期间(如曾任安庆知府等职)。
季节线索:第二首末句“即喜中秋月如练”明确点出中秋时节,此时诗人登阁赏景,借明月寄托情思。
社会背景:明代中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多热衷山水题咏,胡缵宗以诗纪游,既展现地域风光,也借景抒发士大夫的文人情怀与政治理想。
两首诗以天柱阁为核心,融写景、用典、抒情于一体,既展现了皖地山川的雄奇灵秀,也透露出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是明代山水纪游诗中的典型作品。
登阁观世,叩问心天
——胡缵宗《登天柱阁》的人生哲学启示
先祖的《登天柱阁》二首,以雄浑笔触勾勒出天柱阁的壮丽景致与历史底蕴,字里行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学。诗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的礼赞,亦有对历史人文的追思,更藏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索,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我与世界的独特视角。
一、时空流转中的自我定位
“昔人题诗在郡圃,我今移阁沧州隈”,开篇便以时空对比,展现出历史的延续与个人的际遇。过去的文人墨客在郡圃留下诗篇,而诗人此刻将楼阁移建至水滨。这一“昔”一“今”,一“郡圃”一“沧州隈”的转换,暗示着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独特。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如同诗人一般,虽身处不同时空、不同境地,却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面对浩瀚时空,我们既要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不盲目自大;又要坚信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与使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中,留下独特印记。正如天柱阁历经变迁,依然屹立,我们也应在岁月流转中坚守自我,寻找生命的意义。
二、与自然相融的豁达心境
“翩翩灊岳连天起,滚滚巴江抱地来”“天上帆樯击巴蜀,日边扃錀照舒庸”,诗人笔下的自然山川气势磅礴,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色,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槛外棹歌飞白鸟,城边帆盖度苍台”,白鸟飞翔、帆影掠过,自然的灵动与生机跃然纸上。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事困扰,内心充满焦虑与疲惫。胡缵宗的诗启示我们,当我们投身自然,感受其博大与包容,便能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豁达。自然是心灵的良药,学会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汲取力量,我们的心境将更加开阔,人生也将更从容。
三、文化传承中的精神滋养
诗中提及“少陵为客琴书润,李白逢人樽前开”,借杜甫、李白两位诗坛巨匠的典故,展现出文化传承的力量。杜甫客居他乡时,以琴书滋养心灵;李白则在饮酒赋诗中展现豪迈情怀。他们的精神与作品,历经岁月沉淀,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先祖登阁赋诗,既是对前人文化的传承,也是自我精神的抒发。这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精神的源泉。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精神境界。通过学习与传承,我们能与古圣先贤对话,获得智慧与力量,让生命更有厚度与深度。
四、孤独坚守中的诗意栖居
“即喜中秋月如练,独骑玄鹤挂岩松”,诗的结尾,诗人描绘出一幅孤独而又诗意的画面。在中秋之夜,月光如练,诗人独自骑着玄鹤,栖息于岩松之上。这份孤独,并非消极的寂寞,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坚守,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人生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遭遇孤独时刻,但孤独也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正如诗人在孤独中与明月、玄鹤、岩松相伴,寻得诗意与宁静。我们应学会在孤独中沉淀自我,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追求,以诗意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喧嚣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先祖胡缵宗的《登天柱阁》二首,以诗为舟,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厚、孤独之思。这些人生哲学启示,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认识自我、融入自然、传承文化、坚守理想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登阁揽胜悟人生:
再谈胡缵宗诗中的时空与哲思
胡缵宗的《登天柱阁》二首,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以雄浑笔触勾勒出天柱阁的壮丽景色,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当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登上楼阁,仿佛穿越时空,一同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与生命的深邃哲理。
诗中,“昔人题诗在郡圃,我今移阁沧州隈”,一句便拉开了时空交错的帷幕。往昔文人墨客在郡圃留下的诗篇,与当下诗人将楼阁移建在水滨的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是地点的转换,更是时间长河中文化传承与变迁的缩影。它让我们意识到,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就像楼阁的位置会改变,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然而,人类对美的追求、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却代代相传,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溪流,绵延不绝。
“翩翩灊岳连天起,滚滚巴江抱地来。槛外棹歌飞白鸟,城边帆盖度苍台” ,诗人用灵动的笔触描绘出天柱阁周边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连绵起伏的灊岳仿佛与天相接,奔腾不息的巴江环绕大地。栏杆之外,白鸟伴随着船歌飞翔;城墙边上,船帆驶过布满青苔的高台。如此美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与无穷魅力。在浩瀚的天地间,人类是如此渺小,我们的烦恼与忧愁在这壮美景色的映衬下,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这不禁让人思考,人生应当像这自然一样,豁达洒脱,不为琐事所困。
诗中提及“少陵为客琴书润,李白逢人樽前开”,杜甫客居他乡,以琴书为伴,其精神世界在文学与艺术的滋养下丰盈充实;李白生性豪放,饮酒赋诗,广交好友,在推杯换盏间尽显洒脱与豪情。两位诗坛巨匠不同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现了多样的生命姿态。这告诉我们,人生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追求精神的富足,还是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要忠于内心,都能活出精彩。我们不必随波逐流,而应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书写独特的生命篇章。
“何人建阁凌天柱,此日临江俯大龙”,诗人对楼阁建造者的疑问,引发了对前人功绩的思考。那些建造天柱阁的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留下的建筑却成为了后人凭吊、欣赏的名胜。这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所创造的价值、留下的印记却可能长久留存。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创造,在有限的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成就,还是精神的财富。
“天上帆樯击巴蜀,日边扃錀照舒庸” ,诗人的视野从地面延伸到天空,想象着船只往来于巴蜀之间,阳光照耀着古老的舒庸之地。这宏大的画面,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广阔视野。它提醒我们,人生不应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而要有更远大的格局和抱负。我们要跳出狭隘的自我,去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去追求更高远的理想。
“混茫帘映涪翁谷,缥缈薨飞皖伯峰。即喜中秋月如练,独骑玄鹤挂岩松”,诗的结尾,诗人描绘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在朦胧的帘幕映衬下,涪翁谷显得更加幽深;高耸的楼阁仿佛要飞向皖伯峰。中秋之夜,月光如白练般洒落,诗人想象自己骑着玄鹤,挂于岩松之上,超凡脱俗。这浪漫的想象,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它让我们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保留一份诗意与幻想,在精神世界中寻找一片宁静与自由的天地,不被世俗的枷锁束缚,保持心灵的纯净与轻盈。
先祖胡缵宗的《登天柱阁》二首,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它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珍惜时光、勇于创造、追求理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精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