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局艳事
打油诗/李含辛
红袖添香夜算账,
文凭垫脚价非常。
博士卖得胭脂债,
老虎赊来权力赃。
墨写春秋十二万,
皮剥冠冕两三张。
官场自古无新事,
总是裙钗祭庙堂。
附录:
权力的胭脂债:一首打油诗中的官场现形记
“红袖添香夜算账”——李含辛这首《衣局艳事》以极具反讽意味的场景开篇,瞬间撕开了官场权色交易的内幕。红袖本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美好的意象,象征着才女伴读的雅致场景,但在此处却沦为权力交易的陪衬。当红袖不再添香伴读而是“夜算账”时,整个官场的虚伪与腐化便昭然若揭。“文凭垫脚价非常”一句更是辛辣,将知识分子的尊严踩在脚下,学历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知识沦为权力的垫脚石。
诗中“博士卖得胭脂债,老虎赊来权力赃”形成精妙对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权钱色交易图景。博士代表着高级知识分子,却被迫或自愿地“卖”起了“胭脂债”——将学识与尊严兑换为物质利益;而“老虎”作为当代反腐术语中的“大贪官”,则以赊账方式获取权力赃物,暗示着整个腐败体系的循环运作。这两句诗将知识阶层与权力阶层的堕落并置,展现了腐败如何渗透社会各个层面。
李含辛采用“墨写春秋十二万,皮剥冠冕两三张”的数字对比手法,极具冲击力地揭示了官场腐败的规模与反腐的局限。“十二万”极言腐败数额之巨,而“两三张”则暗示反腐力度之有限。更有深意的是“皮剥冠冕”这一意象——那些被剥去伪装的官员,不过是庞大腐败体系中的零星案例,更多的“冠冕”依然道貌岸然地存在着。这种对比不仅揭露了现实,更暗含了对反腐工作形式化的批评。
“官场自古无新事,总是裙钗祭庙堂”的结句,将当代腐败现象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显示出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裙钗”代指女性,在此隐喻着自古以来权力场中以色谋权的现象。一个“祭”字尤为精妙,既暗示了这些女性成为权力祭品的悲剧性命运,又暗讽了庙堂之上道貌岸然的虚伪仪式。这种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既避免了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深刻揭示了权力异化的持久性问题。
这首打油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作为“官场现形记”的社会批判功能。诗中“红袖”、“胭脂”等香艳词汇与“算账”、“权力赃”等现实词汇的碰撞,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李含辛以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形式,完成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解构与批判,延续了中国古代讽喻诗的传统,又赋予了其当代反腐语境下的新含义。在嬉笑怒骂间,这首诗完成了对权力异化的深刻解剖,成为一面照见官场百态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