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潜夫论》创新思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应用
文/路等学(甘肃)
一、引言
在全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美元的宏大背景下,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范式与经济社会结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0.6万亿元,占GDP比重攀升至超过45%,已然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然而,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也伴生着治理机制滞后、发展格局失衡等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脱节、平台经济垄断态势加剧、数据安全风险隐患凸显、数字鸿沟持续扩大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亟需引入新的理论视角与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东汉思想家王符所著《潜夫论》成书于公元二世纪,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书中关于经济结构、政治伦理、人才选拔、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突破性洞见,与当代数字经济所面临的复杂困境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深刻呼应。王符所倡扬的“天地之所贵者人也”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法令行则国治”的法治精髓 ,在当下算法权力日益膨胀、数据垄断不断加剧的数字生态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解释力与现实关照。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并阐发《潜夫论》中蕴藏的创新思想精髓,探索其为纾解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难题提供传统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二、《潜夫论》创新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经济结构的协同共生理念
王符在《务本》篇提出“农桑为本,游业为末;百工致用,商贾通货”的产业协同理论,突破汉代重农抑商传统。这一思想包含三重创新维度:
1. 实体价值锚定:区分生产性“农桑”与非生产性“游业”,强调实体经济根基;
2. 产业功能互补:手工业追求“致用”(实用价值),商业保障“通货”(流通效率);
3. 生态闭环构建:揭示农工商“相资以为用”的共生关系,形成早期产业生态论。
(二)政治治理的德法互补体系
面对东汉后期吏治腐败、世族专权的乱象,王符构建起独特的治理辩证法。他强调“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主张以法律约束权力运行,建立客观治理标准;同时指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重视道德教化对民心归附的作用。王符认为,“法令刑赏者,乃治之具也”,法律是治理的工具,而道德是治理的根本,二者需形成“法待德而彰,德借法而行”的动态平衡。这种德法兼济的思想,既弥补了单纯依靠法治的刚性不足,又避免了德治的空泛性,为政治治理提供了双重保障。
(三)人才选拔的能力本位原则
针对东汉时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的世族政治弊端,王符提出“考功明选”的革命性主张。他痛斥门第选官的不合理性,强调“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主张以实际功绩(“功”)作为人才评价核心,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过程(“明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这种能力导向的选拔标准,聚焦人才的实际贡献,要求选拔出真正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社会治理的民本实践策略
王符将先秦民本思想推向实践新高度,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的核心观点。他主张统治者必须“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设之以禁”,建立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问题响应机制。同时,通过批判谶纬迷信,奠定了务实治理的哲学基础,强调社会治理应从源头防范风险,体现出强烈的问题导向与预防思维。这种将民本思想与实践策略相结合的理念,超越了传统的道德说教,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三、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协同发展失衡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显著的结构性矛盾。其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脱节。大量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期,难以享受数字技术红利。其二,平台经济的虹吸效应突出。头部平台凭借数据和流量优势,占据大量市场份额,挤压中小微企业生存空间,导致“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其三,技术应用在不同产业间差异巨大,产业间的“数字鸿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数字治理体系滞后
数字治理领域存在明显的规则缺失与治理失灵。在数据治理方面,部分平台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过度采集用户信息,暴露出现行法律规制的滞后性;在技术伦理层面,深度伪造、AI偏见等问题频发,反映出道德约束的失效;在跨境监管领域,数字服务的流动性和虚拟性导致税收监管、数据主权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现有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特征。
(三)数字人才供需错配
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质量缺口显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评价体系陈旧,现行职称制度无法准确衡量数字技能,导致人才价值被低估。三是培养机制滞后,高校课程更新周期远落后于技术迭代速度,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明显,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薄弱;老年群体网民占比低,面临“数字失语”困境;大量劳动者缺乏基本数字技能,难以适应智能化生产变革。这种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技术接入层面,更延伸到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领域,威胁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潜夫论》思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
借鉴《潜夫论》“农工商并重”的协同思想,可从三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其一,强化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如浙江“数字农合联”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精准对接,带动农业产值提升;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其二,规范平台经济发展,防止垄断行为,引导平台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中小企业。其三,加大对农业等数字化薄弱领域的支持,推动数字技术在全产业的均衡应用,构建协同共生的数字经济生态。
(二)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实现德法共治新格局
《潜夫论》德法兼济的治理思想,为数字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需完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明确平台企业责任,我国也应加快数据安全、算法监管等领域的立法进程。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与伦理建设 ,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柔性引导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治理体系。
(三)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破解数字人才供需矛盾
践行“考功明选”原则,可从三方面优化数字人才发展体系。一是改革评价标准,以项目实践能力为选拔核心。二是完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差距。三是建立科学的技能认证体系,实现人才能力的精准量化评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坚持民本发展理念,缩小数字鸿沟
秉持《潜夫论》“民为国基”的思想,需将普惠发展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目标。在硬件层面,加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软件层面,开展全民数字素养提升行动 ,如四川“数字农具”计划为老年农户开发语音交互系统,欧盟设立“数字包容基金”支持弱势群体技能培训。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均衡分配,确保数字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化应用与未来展望
在生成式AI、大模型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潜夫论》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更显重要。首先,在AI伦理治理方面,需建立算法透明机制,要求高风险AI系统提供决策解释;将人文价值嵌入技术设计,避免技术异化。其次,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冲击,应建立完善的缓冲机制,如芬兰推行“全民AI素养”计划、德国设立“数字转型基金”,通过教育普及与职业培训降低技术替代风险。未来,随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将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路径。
六、结论
《潜夫论》的创新思想跨越千年时空,在数字经济时代焕发新生。其产业协同观为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德法共治思想助力构建数字治理体系,能力本位原则推动人才制度改革,民本理念保障技术普惠发展。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今天,深入挖掘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也是破解数字时代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唯有将历史智慧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构建以人为本、包容普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