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情未老——品赵旭东学长《六五届校友毕业六十年聚会》倡议书
文/王博
展读这份泛着岁月沉香的书简,仿佛推开了一扇时光之窗。赵旭东学长以如椽之笔,将六十载光阴凝练成字字珠玑的邀约,让后辈得以窥见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最动人的精神图景。
墨香里流淌着光阴的诗意。"教室窗棂间漏下的晨光"、"图书馆钢笔尖的沙沙细响",这些细腻的意象构筑起记忆的琥珀。学长以"青春如初春之萌动"的笔触,让六十年前的琅琅书声穿越时空,在纸页间重新回荡。特别是"黑板擦扬起粉笔尘烟"的细节描写,将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丰盈的年代勾勒得如在眼前。
字里行间跃动着赤子丹心。"少年击楫中流志"的豪情与"甘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相互交织,谱写出感人至深的人生乐章。倡议书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报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意识,恰似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几代人前行的道路。这种精神高度,在当下价值多元的时代更显珍贵。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份历久弥新的同窗情谊。学长以"青丝成雪情愈醇"的笔意,描绘出超越世俗藩篱的纯粹情谊。六十年风雨兼程,有人成为参天大树,有人化作茵茵绿草,但在"共剪西窗烛"的回忆里,所有人都是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这种"白发如新,倾盖如故"的情谊,正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精神财富。
这篇倡议书实则是用生命书写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岁月可以漂白双鬓,但漂不淡赤子之心;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改不了同窗之谊。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学长们用六十年的坚守,为后来者树立了精神守望的丰碑。细读这份倡议书,仿佛听见历史长河中那永不消逝的青春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