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 山水育精神
——读古广祥古公馆集词牌对联
文/ 刘 锋

王维在十九岁时作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其尾句云:“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仙源在何处?古代的仙源在“桃花源”。那是晋代陶渊明的理想国,也是历代诗人的理想国。现代的仙源有很多,其中之一在深圳梧桐山。
梧桐山有变幻莫测的“梧桐烟云”, 有“三峰秀拔”的层峦叠翠, 有如火如荼的杜鹃花海,有沁入心脾的绿色森林。漫步徐行,曲径通幽;平心静气,鸟语呢喃。
若能在梧桐山筑馆听莺,呼朋把酒,其乐真无穷矣。当然,更难得的是在仙源拾翠。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踏青拾翠又是何等怡情呀。

深圳东海岸古公馆修缮竣工,广祥先生为此写了一副集词牌联,联曰:
仙源拾翠/於飞乐;
锦帐留春/且坐吟。
以词牌作联,广祥先生是大家。然而读懂词牌的诗意是第一步,读懂词牌后面的蕴含才是更重要的一步。
词牌名《两同心》别名《仙源拾翠》。宋代晏几道《两同心》词最为有名。词云:楚乡春晚,似入仙源。拾翠处、闲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
对景且醉芳尊。莫话消魂。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
词牌名《仙源拾翠》,显然由“似入仙源。拾翠处、闲随流水”截搭而成。当然,我最喜欢拾翠踏青,那一种闲适,那一种放心,既令人神往,又令人回味。所谓“ 拾翠处、闲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
拾翠,源出曹植《洛神赋》:“或採明珠,或拾翠羽。”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来,“拾翠”普遍指妇女游春。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宋代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更有风致。词云:“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是仙源拾翠好呢?还是芳洲拾翠好呢?芳洲拾翠就是秀野踏青。南宋邓椿《画继》卷十记载苏东坡讲高丽松扇画:"所画多作仕女乘车跨马、拾翠踏青之状"。高丽松扇即折扇。
《拾翠羽》也是词牌名。我很喜欢元代李晏《拾翠羽》词极写登高望远的心态。词云:“ 汗融畏日,岂知高处有风清。倚阑襟袖凉生。坐看崩云脱壤,不碍乱峰青。待目穷千里,却怕伤情。河分古城。听裂岸、怒涛惊。好是烽沈幽障,鼓卧边亭。西楼老子,更无用,胸中十万兵。酒到处、莫放杯停。”
穷千里目,看乱峰青,对旧朋新侣闲话千古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正像《仙源拾翠》是词牌名《两同心》的别名一样,《於飞乐》也是词牌《鸳鸯怨曲》的别名。《於飞乐》即《于飞乐》,港澳台於、于同用。
“于飞乐”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本意是用来比喻平民夫妇相爱共飞。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也说: “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
《于飞乐》一词,既有张先名篇,又有晏几道佳作。我觉得贺铸的《于飞乐》词和此联尤其和谐,词云:“日薄云融。满城罗绮芳丛。一枝粉淡香浓。几销魂,偏健羡、紫蝶黄蜂。繁华梦断,酒醒来、扫地春空。武陵原、回头何处,情随流水无穷。寄两行清泪,想几许残红。惜花人老,年年奈、依旧东风。”
下联《锦帐留春》也是词牌名,“西泠十子”沈谦有《锦帐留春·夜起浮月池上作》。词云:“花竹阴森,路通幽沼。楼角银河低绕。度流萤,帘乍卷,海牛轻掉。微月朦胧故窥人,更不用、兰灯照。玉簟凉生,画屏人悄。愁听哀蝉微噪。记年时,曾在此,香肩斜靠。手执齐纫暗思量,闷只把、荷风舀。”
如果作客古公馆,当月朦胧鸟朦胧时,扑流萤,穿花竹;照兰灯,听蝉声,是不是另有一番乐趣?

《锦帐留春》或源自《锦帐春》。辛弃疾《锦帐春》词开头即有“春色难留”之句。其《锦帐春·席上和杜叔高》词云:“春色难留,酒杯常浅。把旧恨、新愁相间。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
几许风流,几般娇懒。问相见、何如不见。燕飞忙,莺语乱。恨重帘不卷。翠屏平远。”
“且坐吟”或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醉吟)》,词云“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曾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金人韩玉《且坐令》:“閒院落。误了清明约。杏花雨过胭脂绰。𦂳了秋千索。斗草人归,朱门悄掩,梨花寂寞。 书万纸、恨凭谁托。才封了、又揉却。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怎生全不思量著。那人人情薄”。
且坐,且坐,且坐吃茶;在茶烟中参禅,其中有哲理在。宋代员兴宗《春日过僧舍》诗云:“青春了无事,挈客上伽蓝。遥指翠微树,来寻尊者庵。不须谈九九,何必论三三。且坐吃茶去,留禅明日叅。”
在参禅中认识世界,认清自我,释放精神,抒发怀抱这是极愉快的事。
刘锋,江苏扬州人,天津大学教授。现为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曾任天津《楹联》杂志主编。对联作品以集句联、怀古联最有特色,集句联300副选入中楹会主编的《百家联稿》。18篇楹联研究论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对联起源考证》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