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 独(散文)
作者:莫善贤
诵读:木 子

孤独是一种主观的自我隔离体验,既可能带来消极的情绪,也可能成为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契机。它不仅是心理学中的常见的现象,更被哲学家和艺术家视为探索内心世界的独特途径。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多孤独的人群。因为各种原因而孤独,其中老人群体是孤独的一个重要群体。
孤独是一种常有的现象,有热闹中的孤独,有安静中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有一定关联。孤独,也许是某些人所追求的,也许是无奈存在的。许多人不想随波逐流,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

唐诗宋词里有许多描写“孤独”的诗词。其中,柳宗元的《江雪》算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一篇名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题为江雪的诗里,诗歌意境有着极致的孤寂感和不屈的精神内核。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也以孤独为题写了一首孤独诗。翻译为中文为: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我没有目的,也没有停留,我只是漫游,漫游在我的内心,我孤独,但我自由。这是尼采对孤独的理解,孤独并不意味着被世界所遗弃,反而意味着可以自由的探索内心世界,可以自由的实现自我价值。

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这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选择孤独的人以为这样可以少一些烦恼,减少一些应酬。在喧嚣的社会,人是很难静下来的,让内心很孤独的。社会是一个热闹的群体,有繁华的环境,丰富的物质,美丽的景色。人流,物流,资金流,意识流,科技流都在流。
这些,都有可能让你的心难以孤独。不孤独的好处是很多的,而孤独似乎没有什么坏处。有些人之所以孤独,除了自身性格的原因之外,很可能是受到某些方面的打击或刺激。

能不能走出孤独,还是要看内心。门窗不打开,东风怎么吹进来?拒绝交流必定会走向孤独。现代社会,微信发达了,到处都有朋友圈。这些朋友圈。圈住了一定的群体。喜欢唱歌的,喜欢聊天的,喜欢喝茶的,喜欢旅游的,各有各的圈子。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圈子,就会找到伙伴,找到同路人。大家有相同的活动和相同的话题,这样,就可能会减少孤独。
老人是天然孤独的群体,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人到老年,圈子小了,联系的人少了,自然不自然的就会走向孤独。这样的孤独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客观条件引起的。

想想在一个比较狭窄的生活环境里生活,少了人际关系的交流,少了社会的需求,怎么会不孤独呢。有些老人希望自己能够优雅的老去,孤独的老去。不要去议论这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总是老人的一种理想化思维方式,或者是一种无奈的生活方式。不孤独怎么办?已经没有能力,像青年人一样走向生活,进入社会。
老人最不想孤独,但总是孤独;思想者不想孤独,但总是孤独;什么人不孤独,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原子,都有孤独的倾向,行走在大街上,谁也看不出谁孤独。孤独的人不想孤独,不孤独的人想孤独。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作者简介】莫善贤,广西融安人,现居广州。曾受聘任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兼职研究员,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在海内外文学刊物均有发表。出版《阅读名片》《七蒂莲花》等七本诗集。诗观:生活里有诗,诗在生活里。著作:传记《不经意的拐点》(上下册)、(70余万字),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手机写作。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履历和心路历程。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高级经济师,诗人、作家、书法家的过程。书中《知青生活》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在木赖当知青的经历和乡土文化。以及作者通过学习在认知明理方面的提高;与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艺术家交往的故事。《知青生活》篇章在《晓犁文化传媒》文学平台、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连载刊登。

【朗诵简介】木子,现为天津老年人大学学员,文化志愿者。喜欢朗读,愿用声音传递人间真情,传播正能量。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