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在泪渍未干时
列车已掠过,撞破了瞳孔
刹那间一阵风
试图吹干泪痕
当你挥别招手的不舍模样
瞬间扯开了心泉的堤坝
流淌的泪似要追赶那远去的列车
愈发的在脸庞蔓延
列车已消失在视野中
泪水却仍在晶莹
模糊中看着手机屏
你登车的脚步
在犹豫中却显得有点迟疑
你却将逐梦的向往
携上了列车,去漂泊远方
我还痴痴在眺望
遥想着远方梦的绚烂
2025.6.
评析:
## 别离的现代性:机械速度与情感延滞的对抗
张海峰的《别》以列车意象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当代离别场景的微型戏剧。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精准捕捉了现代人离别体验中的内在矛盾——机械速度造成的地理分离与情感延滞形成的心理抗拒之间的对抗关系。这种对抗在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多层面得到展现,使这首看似传统的离别诗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诗歌开篇就以时间的紧迫性冲击读者的感官:"在泪渍未干时/列车已掠过,撞破了瞳孔"。这里的"撞破"一词尤为精妙,将物理运动对视觉感知的暴力性介入表现得淋漓尽致。列车的机械速度不仅超越了泪水的自然流淌速度,更直接"撞破"了观察者的视觉容器——瞳孔,暗示现代交通工具如何粗暴地改变人类感知世界的尺度。这种速度与情感的对抗在第一段末尾得到进一步强化:"刹那间一阵风/试图吹干泪痕",风的自然力量在此成为机械速度的帮凶,共同对抗着人类情感的正当表达。
诗歌第二节将视角转向离别双方的情感互动。诗人运用"心泉的堤坝"这一意象,将内心情感具象化为可溃决的水利工程,而"流淌的泪似要追赶那远去的列车"则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悖论:最柔软的情感液体妄图追赶最坚硬的机械运动。这个追赶动作暗示了人类情感拒绝接受现代性时间秩序的潜意识抗争,泪水在脸庞"蔓延"的态势与列车线性运动的对比,构成了一幅微观层面的情感地理学图景。
第三段中视觉感知的模糊与手机屏幕的清晰形成有趣对照。"你登车的脚步/在犹豫中却显得有点迟疑"这一观察,通过电子媒介的二次传递,反而强化了离别时刻的情感细节。手机屏幕作为现代通讯工具,在此成为延展情感、对抗空间分离的技术中介,但也暗示了技术永远无法完全弥合的情感距离。
诗歌结尾处,"逐梦的向往"与"痴痴眺望"构成目的性行动与无目的凝视的对比。远方的"绚烂"梦想与近处的泪眼朦胧形成色彩上的反差,暗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向往与留恋、前进与回顾的矛盾并存。列车所象征的现代性力量最终带走了身体,却无法同时带走完整的情感关系,这种分裂状态正是当代离别体验的核心特征。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通过意象的精确选择与组合,创造了多层次的感官对应。泪水与列车、风与泪痕、手机屏幕与真实脚步等意象群的并置,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情感空间。诗歌语言的简洁性与其情感的复杂性形成良好平衡,避免了离别题材容易陷入的感伤主义陷阱。
《别》的现代性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离别诗的抒情模式,通过机械速度与情感延滞的对抗框架,揭示了当代人情感体验中的结构性矛盾。这首诗证明,优秀的现代诗歌既需要敏锐把握时代特有的经验模式,又需要将这种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共鸣力的艺术形式。张海峰通过这首短诗,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找到了富有创造性的平衡点。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