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七月
文/鲁宁
还没有送走梅雨天
七月跟上来了
好一个七月
如火的七月
那是少年的我
举望七月流霞
从天边那点燃的火
那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余火
有一叶小船驶上南湖
他们,是那几个人,点起一把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方的天,流动的火
星星点点,层林尽染
总有一天看万山红遍
七月如火
最美是走进春天的我
三月四月听小鸟的歌
五月六月已灼烧了夏夜
那火烧云多像掠过长征的炊烟呵
咀嚼苦涩味道,征程中高举那火把
让它穿过乌云照亮黑夜
呵,七月
你这火红的七月
与你奔涌的又何止长江黄河
巍巍泰山,万里长城
南海渔船在游戈
举望北国天山雪
雄鹰的下方骏马奔驰
我们引以为豪的烟囱,在今天
却不是冒火,换了新能源
城市已干净了许多
那些年轻的麻雀往城里飞
其实它们的归宿应是那千里沃野
从树林到山林,在一片小树林里
引吭高歌
七月如火
我已不是那浪沧冒失的少年
树上绿我也晒成那黝黑的肤色
迎着火烤走进沸腾的七月
为城乡高楼加一块砖,添一铲沙
那也是甘愿青春燃烧成火
就像心中默念转化成那句我是青年
眺望一草一木,大江大河
当我们融入这奔涌的江河大海里
为一寸光一滴水找到共我
找到一个时代里的由自私到舒展开来的我
青春呵,在七月里挥洒
琴弦上流淌这多重音符
却又共同奏响这七月的歌
呵,七月
你火红的七月---
鲁宁的《如火七月》以炽热的意象为脉络,将历史纵深与个人情思交织,在季节的载体中铺展了一段厚重的精神成长史。
诗歌开篇以“梅雨天”的余韵引出“如火的七月”,既写时令特征,更暗喻七月承载的精神温度。“少年的我”举望流霞时,自然牵出“五四运动的余火”“南湖小船的星火”,从历史火种到“万山红遍”的燎原之势,用“火”的意象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壮阔历程,让季节与时代记忆产生了深刻共鸣。
中段的“火”更添层次:“火烧云像长征的炊烟”,将自然景象与革命征程相融,那“穿过乌云照亮黑夜的火把”,既是历史的象征,也成为照亮个人精神的光源。而“新能源替代烟囱冒火”的现代场景,则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城市与沃野的对照、麻雀的归宿思考,暗含着对发展与本真的辩证观照,让“火”的内涵从革命激情延伸至对当下生活的体察。
结尾处,“黝黑的肤色”“为高楼添砖加沙”的“我”,已从“浪沧冒失的少年”成长为融入时代洪流的建设者。“青春燃烧成火”与“我是青年”的默念,将个人价值与时代使命相系,最终在“奔涌的江河大海”中,完成了从“自私”到“舒展”的精神蜕变。
全诗以“火”为核心意象,从历史之火、精神之火到生命之火,层层递进,既饱含对革命历史的敬意,也书写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担当,让“火红的七月”不仅是季节的符号,更成为一代代人精神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