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以奋斗书写济源华章
(崔云照,《劝世良言》的作者)
卢化南,一位 74 岁的济源市文物局退休职工,用一生践行着不忘初心、报效国家的誓言。他的人生,是一部与知识、与济源、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奋斗史诗。 求知若渴,夯实知识根基。
卢化南的求知之路充满艰辛与执着。年少时,受旧社会苦难经历和共产党救赎之恩的影响,他立志报党恩、为国家做贡献。面对家乡关于山川的传说,他虽觉好笑却敏锐判断出山下有矿物,由此踏上学习《考古学》《地质学》等知识之路。尽管求学之路因推荐制度受阻,但他并未放弃,而是拜师学艺,徒步 60 公里借书、请教专家,自学 20 多类学科知识。工作后,仍坚持 11 年自学大学毕业,成为复合型人才。
唐山地震后,他自费考察,决心攻克地震预报难关。此后,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挤时间读书看报,通宵达旦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为考察编辑济源历史文化、研究预报地震打下坚实基础。他凭借这份努力,获得济源市总工会颁发的“读书明星”证书,成为领导和同志们眼中的榜样。 考察研究,理论实践结合 卢化南善于将书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每逢星期天,他骑上自行车或徒步考察济源大地,走遍每一座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收集大量文化资源、传说、故事、遗址等信息,拍摄 180000 余张照片,储存了海量信息资料,被誉为济源的“活字典”。他还骑车考察绕地球一圈,穿越 28 个国家,与 20 多个国家政要有联系。 在考察中,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也遭遇诸多艰苦。
没有经费、防护设施和伙伴,他饥时到群众家找饭吃,天黑借宿,群众为他引路“探宝”。他看到群众的热情和艰辛,将群众意见反映给国家和有关部门,同时忍受“智叟”们的讽刺挖苦,但为了报答群众恩德,他心安理得、无怨无悔。 硕果累累,贡献济源发展 几十年来,卢化南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 地震研究:他通过文物考察,研究分析 57481 次地震记录,提出“天体引力诱发地震学说”,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接受。其论文在央视、河南电视台等媒体播发,他本人成为国家地震学会会员,发明的防震安全床获国家专利。
• 考古发现:他有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如 4000 多年前的饭块、900 年前头骨上的血管痕迹、1600 年前古人用陶骨植入人身的事例等,丰富了济源历史文化内容,提高了济源知名度。 • 文物工作:他主持参加文物勘探工地 400 余项,业务联系 300 余万元,讨回欠账 30 余万元,收复被占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阵地,参加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多处文物点,其中济源市公布的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8 处出自他一人之手。
• 文章发表:他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 180000 余篇(含网络转载),部分文章对发展农业和建筑行业提供资源,产生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的还被作为职工培训教材或被各种杂志和手机转载。
• 科研成果:他取得科研成果 3000 余项,其中 7 项受到市科委鉴定并发证书,如发现孔山大型硅化木、八里胡同是黄河古代入海口、破解济渎庙中灵符碑上蝌蚪文等。
• 发明创造:他发明创造项目获国家专利 4 项,如防震安全床、空中取水机、阳台种植盆架、家庭垃圾储运车。 • 合理化建议:他向政府和有关单位提合理化建议 2800 余项,如山区并村移户、王屋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专著出版:他参加并主持编写河南省济源卷《文物志》工作,著59本书,自费出版 30 本专著,为济源的文物考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给有关单位写 2800 余项建言,大多采纳实施,推动社会发展。
• 获奖荣誉:他多次获奖,如《石工技术》获县科技奖,《关于古文化遗址保护的构想》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优秀论文等,还连续三年获市科协先进工作者、连续 2 年获文广系统先进党员等荣誉。
• 文化宣传:他多次参加城建规化会议,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被多家单位聘为顾问,指导文化建设;给多家单位职工、学生上课,宣传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赠书活动,捐书 10000 余册,受到大家好评。 传播文明,提升济源知名度 为提高济源知名度和介绍济源的历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卢化南在 2004 年自己投入一万余元制作网页,将专著、考古成果在网上无偿展示。目前网站(含其他网转载文章)点击率达 7000 万余人次,转载文章 40000 余篇。其中三部理论书被网民评为世界三大奇迹之一,一部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还写了 69 集大型电视剧《话说济源》300 万字的剧本,省影视集团已立项拍摄。
卢化南尊崇道德、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争名利,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他投入 150 万元考察和发掘文化及整理出版书籍,面对“智叟”们的嫉妒和造谣,他受愚公精神鼓舞,继续挖山不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济源、对国家的热爱与奉献。
崔云照
202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