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微笑】
作者:雪丰谷
那一抹微笑,是高山大泽里的
一波回音,是夏日阳光
延伸到骨子里的一次结晶
比玻璃塔还锋利,加上六百
多年的磨砺,它的刃
销去了人性中最懦弱的
那一部分,留下了今生的坚忍
珍珠玛瑙舍利
流水蛙鸣涟漪
在大报恩寺,一块玉在想包浆
我用阿育王的语气
告诉她,生活赐我以怒拳
而我依旧愿意报生活以焦糖
2025年6月28日
雪丰谷的《那一抹微笑》以奇崛的意象与深邃的哲思,将“微笑”这一寻常表情淬炼为精神符号,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中,传递出对生命态度的诗意叩问。
意象的张力:从自然到精神的淬炼
诗人对“微笑”的解构极具穿透力:“高山大泽里的一波回音”,赋予微笑辽阔的空间感与回响力;“夏日阳光延伸到骨子里的一次结晶”,则让微笑有了温度的沉淀与质感的凝结。更妙的是“比玻璃塔还锋利”的比喻——打破“微笑即柔和”的惯性认知,用“六百多年的磨砺”“销去人性中最懦弱的部分”,将微笑与时间、坚韧相连,使其成为历经淬炼后的精神锋芒,意象的张力在刚柔相济中凸显。
禅意与生活的交响
诗中插入“珍珠玛瑙舍利/流水蛙鸣涟漪”的短句,如镜头切换般引入静谧的禅意场景,与前文的“锋利”形成缓冲。大报恩寺里“一块玉在想包浆”的细节,暗合“磨砺”的主题——玉的包浆是时光的馈赠,正如微笑的坚韧是生活的沉淀。而“我用阿育王的语气”的假设,将个体感悟与历史智慧勾连,让“报生活以焦糖”的表达更具分量:“怒拳”与“焦糖”的对比,用味觉的甜暖中和了暴力的冰冷,道尽“痛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生命哲学。
微笑里的生命态度
整首诗避开了对“微笑”的直白描绘,而是层层递进地挖掘其精神内核:从自然意象的投射,到时间磨砺的锋芒,再到禅意语境下的顿悟,最终落于“生活赐我以怒拳,而我依旧愿意报生活以焦糖”的生命宣言。这里的“微笑”已超越表情本身,成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温柔——不是对苦难的回避,而是对生活的主动拥抱,于锋利中见柔软,于磨砺中显从容。
短短数行,诗人以精准的意象锻造和哲学思辨,让“那一抹微笑”有了厚度与深度,既是对个体精神的写照,也暗合了人类面对生活的共通智慧。